长寿相关非遗传因素研究进展*

2022-12-06 08:15综述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5期
关键词:死亡率寿命长寿

王 慧 综述,邓 玮 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重庆 400010)

随着全世界经济及医学的快速发展,全世界人口的死亡率和生育率逐渐下降,社会人口结构已出现老龄化现象,而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高老龄率、低长寿率的现象[1]。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长寿是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非遗传因素对长寿的影响占75%~85%,而遗传因素对长寿的影响则占15%~25%[2]。因此,可通过对长寿相关非遗传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及总结,旨在为提升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提供依据。

1 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活动时间缩短,吸烟、饮酒及肥胖者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风险增高,这些因素均对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在中年就开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从不吸烟,体重指数(BMI)保持为18.5~24.9 kg/m2,中等至剧烈的体力活动大于或等于30 min/d,适度饮酒(女性:5~15 g/d、男性:5~30 g/d),保持较高的饮食质量评分(40%以上)等,女性可延长无主要慢性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预期寿命约10.0年,男性约7.6年[3]。即使如此,各国的指南仍不建议不饮酒的人开始饮酒。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预防中枢性肥胖、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老年人(65~<80岁)实现成功老龄化[4]。由此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长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1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饮食结构也在逐渐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进行转变,国内外多项调查发现,世界各地长寿之乡的饮食结构存在高度一致性,均以谷类、薯类食物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及奶制品,较少食用肉或动物类食品。一项针对全球饮食领域的研究表明,2017年,占成人死亡总数22%的案例均由饮食风险所致,并且超过一半的饮食相关死亡归因于高钠摄入、低全谷物摄入和水果摄入量低,其中女性死亡的主要饮食危险因素为全谷类食物摄入量低,而男性则是高钠摄入[5]。同时,不良饮食习惯还与一系列慢性病有关,但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改善饮食则有可能预防20%的死亡,其中通过增加蔬菜,特别是水果的摄入,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5-6]。近年来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荟萃分析还表明,碳水化合物饮食摄入量为50%~55%时观察到的死亡风险最小,当这个比例增高或降低时均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时如增加动物源性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则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而倾向于增加摄取植物源性蛋白质和脂肪则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7]。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中国人每天食用500~625 g水果、蔬菜和豆类的死亡率最低[8]。也有研究表明,通过饮食多样化,特别是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减少死亡风险和促进老年人长寿[9]。另外,还有一项研究认为,日常生活中将摄入的固体脂肪替换为非氢化植物油可促进心脏代谢健康和长寿[10]。由此可见,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健康、长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久坐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死亡率随着久坐时间的延长也在增高[11]。同时,在老年人群中发现,进行身体锻炼较不进行身体锻炼者的死亡率下降19%[12]。锻炼可增强心、肺能力,而心、肺健康状况越高早死风险越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结直肠癌发病率也越低[13]。然而随着年龄增加,肌肉会逐渐流失,而肌肉力量下降后身体会更容易跌倒,《老年人防跌倒联合提示》中提到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而通过抗阻力训练、耐力训练或有氧训练可有利于维持肌肉力量。同时,与那些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符合体育锻炼建议的人比较,保持或变得不运动者有更大的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14]。因此,相关研究表明,促进和致力于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应尽早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以实现最佳的健康效益[15]。

1.3睡眠 睡眠有助于恢复精力和体力,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对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琛等[16]通过对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认知、抑郁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拥有短时间(<7 h)睡眠的中老年人群抑郁检出率较高,并且睡眠与抑郁存在相互影响;研究还发现,正常睡眠时间组(7~8 h)认知水平最高,长时间睡眠组(>8 h)认知水平最低。与中等睡眠时间组(7~8 h)比较,长时间睡眠组(>8 h)有明显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但在睡眠时间短的个体中则没有[17]。还有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差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8]。而通过每天食用水果、肉类和鸡蛋可提高睡眠质量;与很少食用或不食用蔬菜者比较,更频繁地食用蔬菜与充足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19]。由此可见,适度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健康、长寿是有利的,并能对老年人的认知水平下降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1.4生活习惯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均拥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可能具有正向或反向促进作用。中国吸烟者超过3亿,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而戒烟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其中体重增加的戒烟者风险降低更大[20]。还有研究发现,在维持从不吸烟、BMI 18.5~24.9 kg/m2、中等至剧烈体力活动大于或等于30 min/d、较高的饮食质量评分(40%以上)的基础上,适度饮酒(女性:5~15 g/d、男性:5~30 g/d)可延长预期寿命[3]。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任何饮料中的酒精均对健康有益,仅有葡萄酒与缺血性心脏病表现出保护关系[21]。中国人历来有饮茶的习惯,相关研究表明,茶的摄入是非吸烟、非饮酒人群原发性肺癌的保护因素,与摄入奶制品联合作用时可显著降低非吸烟、非饮酒人群原发性肺癌的发病风险[22]。同时,持续频繁喝茶可有效降低中国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23]。因此,可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习惯进一步实现健康、长寿。

2 个体特征

2.1BMI 通过对不同地区长寿人群的研究发现,长寿者多为中等或中等偏下身材,BMI处于正常偏低水平[24]。但有相关研究表明,在老年群体中BMI每增加1 kg/m2死亡风险下降5%[12]。同时低BMI水平、低体重还是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25]。因此,在老年群体中,如体重或BMI低于正常范围会影响认知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死亡率。

2.2性别因素 国内外均有研究发现,女性长寿者多于男性,且女性预期寿命普遍较男性长。陈玉柱等[26]通过对广西5个长寿地区长寿老人生物指标分析表明,女性比男性长寿。有研究表明,男性百岁老人的死亡风险比女性百岁老人死亡风险高17%左右[27]。这可能与女性患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通常比男性低相关[28]。

3 社会因素

黄翌等[29]通过对长江口乡镇长寿人口的统计研究表明,长寿人群普遍得到良好的照料。不孤独的老年人拥有更长的预期寿命[30]。还有研究表明,配偶寿命之间的相关性超过了异性兄弟姐妹;在表亲的情况下姻亲的相关性是血亲的2倍[31],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力。在居住地方面,黄翌[32]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发现,城市人口比镇和乡村人口更长寿。中国一直在教育方面有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关于教育程度对寿命的相关研究表明,初等教育与居民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而高等教育却与之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33]。还有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34]。

4 气候环境

人类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对人类产生着影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广为传颂,可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中国长寿区基本集中于南北气候分界线以南,且多分布于中、低山丘陵及冲积、洪积平原地区,这些地区通常具有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环境较好等特点[35]。近期一项通过对广东地区的调查研究表明,长寿地区饮用水及水稻中硒、钼、镍、钾、锌含量,以及土壤硒含量均显著高于非长寿地区,并且硒、钼、镍、钾、锌等元素对人类寿命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寿命超过90岁的人群[36]。同时,长期暴露于相对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与卒中及其主要亚型患病呈正相关,并会增加患脑血管病和肺癌的风险[37-39]。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 380 万人死于家庭空气污染,可能与用于烹饪和取暖的固体燃料与较高的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相关,而在使用清洁燃料和使用通风设备者中可能更低[40]。由此可见,增加我国绿化面积及进行清洁能源开发和推广使用对健康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5 医疗条件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帮助人类消灭天花、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等,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有研究发现,70岁及以上的中国人中,半数以上的人患有多种疾病。黄翌等[29]通过对长江口乡镇长寿人口的统计研究证明,服药者比例与乡镇人口长寿水平指标呈明显正相关,表明医疗延长了存活年限,降低了死亡风险。因此,可推断出医疗条件好的地区有利于长寿水平的提高。

6 心理因素

现代医学及我国传统医学在对健康的定义中均提到了心理健康,当前的医学模式也提到了心理因素,可见健康、长寿不仅是依靠生理上的健康。研究发现,在经济多样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有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增加有关[41]。同时,抑郁和焦虑与部分癌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42]。有研究通过荟萃分析表明,社区老人中积极情绪较高与死亡率风险较低存在相关性[43]。经常参加休闲活动有助于降低中国高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44]。还有研究表明,尽责性与寿命相关,对社会角色的控制感与寿命呈正相关[45]。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对居民健康状况的贡献越来越大[46]。

综上所述,与健康、长寿相关的非遗传因素除与自身特征相关外,对个人而言,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获得健康、长寿的机会,如戒烟限酒或戒烟戒酒,保持正常BMI(18.5~24.9 kg/m2),饮食做到多样化,碳水化合物(含全谷物)占每天摄入量的50%~55%,以及每天摄入500~625 g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低盐饮食,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少固体脂肪摄入,减少久坐时间,尽早开展并坚持进行体育运动[抗阻力训练、耐力训练和(或)有氧训练],中等至剧烈的活动强度大于或等于30 min/d,保持每天7~8 h的睡眠等。生活中还需要保持较高的积极情绪、经常参加休闲活动、增加幸福感等。同时,国家和个人共同在保护环境、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等方面努力同样对健康、长寿有益。老年群体得到良好的照顾、居住在城镇、在一定范围内上提高教育水平等也对健康、长寿具有积极作用;医疗条件也对健康、长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想获得健康、长寿需要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且不仅是改变某一个方面,而是应该从多方面协调改变。

猜你喜欢
死亡率寿命长寿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阅读使人更长寿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长寿还是短命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