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2022-12-06 13:27刘克兵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牛病牛群病牛

刘克兵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农业农村局,河北 承德 067000)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养的常见病症,假如牛群受到感染,会给牛整体的生长发育造成消极影响,严重会造成病牛的大量死亡。发热黄疸型病牛,其皮肤表现不正常,尿液呈黄色,持续高热不退。该病的传染性极强;如发现与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出现大范围蔓延,威胁养殖业整体效益。

1 临床症状与病因

1.1 临床症状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常见的传染病,也是目前对养牛业发展的较大威胁。近年来针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提高了对该病的准确了解和分辨,从而为后续治疗与防范打下基础。黄疸是这类疾病的共同症状,黄疸形成的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胆红素浓度上升。因此在出现了黄疸症状后,牛会出现巩膜等多个组织黄染现象,尤其巩膜中强弹性硬蛋白很多,所以病牛发生巩膜黄染的现明显早于粘膜,易被发现。如果是发热黄疸型牛病,首先会在牛的巩膜、皮肤、眼睛有黄疸症状。病牛尿液会从开始的黄色变成深黄色,粪便呈现出灰白色。调查认为,因为病牛全身有瘙痒症状,因而会坐卧不安;也有调查认为,发热黄疸型牛病夏季多发,而且夏季温度过高会导致各类病原菌滋生,加快细菌传播,造成疾病蔓延。

1.2 发病原因黄疸是该类疾病常见的病症,其诱因比较复杂,临床表现为牛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异常,致使血液血清之中的胆红素浓度快速升高,造成自身许多部位出现黄染。而过多的胆红素浓度会直接诱发黄疸,如肝功能衰弱、肝酶功能障碍、功能肝细胞骤减等,这些问题都容易诱发胆红素骤减,进而使牛发生该病。此外,病毒入侵或感染也是诱发该类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泰勒虫、巴贝斯虫等病虫的感染都可能诱发该类疾病,所以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时要认真分析,在明确疾病的诱因后可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常见的发热黄疸型牛病

2.1 巴贝斯虫病该病是由巴贝斯虫感染所致,主要危害2岁以下的幼牛,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与精神萎靡等症状,且伴有高热不退。随病情发展,病牛会出现贫血以及严重消瘦,且会伴有黄疸出现。该病严重危害幼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即便病牛康复,其生长发育依旧比较迟缓。因此,该病会严重危害牛场的养殖。与此同时,该病在幼牛群体中具有较大的传染,但病情不是非常严重,治疗难度也不是很大。而成年牛患病后会有较严重的死亡率,所以必须重视该病治疗。

2.2 泰勒虫病该病是泰勒焦虫感染所致,其特点是发病非常突然,发病急,病牛体温骤然上升,最高可达42℃,并伴有心跳与呼吸加快,食欲不振,严重的病牛反刍停止。随病情恶化,会直接影响母牛的产奶量,粪便变为干燥、发黑且有血液或黏液,同时病牛的眼结膜充血。该病是由残缘眼蜱虫介导的虫媒病,养殖方式不同会对该病的发病率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采用圈养方式,该病的传播率及感染率就很高。

2.3 牛无浆体病该病是由边缘无浆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潜伏期很长,一般为20~50d。该病发病急,临床表现便秘、贫血以及黄疸等特征。在潮湿且光照不足的环境条件下,牛非常容易感染边缘无浆体,或平时没有做好粪便的清理,极容易造成边缘无浆体在圈养牛群中大范围传播。该病也是虫媒病,可经蜱、牛虻、厩蝇、蚊子等吸血昆虫传播,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2.4 牛支原体病该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发热黄疸型疾病,在染病之后患病牛的双眼会出现流泪,反刍变弱和食欲不振。随着病情恶化,病牛会出现黄疸病状,且体温也会逐渐下降。通常,该病患牛可分成慢性发病与急性发病,病程分别为90~150d和5~25d。其中急性发病对牛的健康生长影响严重,所以必须要切实做好该病的快速检测、诊断及治疗,保证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给养殖带来的不利影响。

3 诊断方法

3.1 基本诊断思路临床治疗发热黄疸型牛病,首先要明确诊断,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要鉴别发热黄疸型牛病,要先从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入手,目前诊断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肛门测量体温。在测温度前,先把温度剂的温度调到35℃之下,抹上石蜡,然后放在牛的肛门处,等5min后取出温度计。幼牛正常体温38.5~39.5℃,青年牛正常体温38~39.5℃,成年牛正常体温38~39℃。如果发现温度计测量结果明显高于标准温度,则可诊断牛发热。通常肉眼可以观察到,比如皮肤或尿液是发黄的。当然也有一定的隐性黄疸,要借助血液生化检测得到诊断。即采取血液标本,然后到实验室中检查各个指标,如果发现指标异常符合黄疸指标可诊断为黄疸。

3.2 优选诊断方法为了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需要优选恰当的诊断方法,如水洗沉淀法、抽血检验法等都是这类疾病比较多用的诊断方法。其中水洗沉淀法主要用于粪样检测,对采集病牛粪便进行用饱和食盐水反复冲洗及沉淀,并将沉淀物置于载玻片上进行显微观察,可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虫卵或虫子等。而抽血检验法则是对牛血液中的牛胆红素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存在升高变化,观察病牛的眼睛是否存在黄染,以及是否伴有瘙痒、发热等症状来确定是否为黄疸。

4 治疗策略

临床治疗发热黄疸型牛病,应根据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1)如果无浆体病引起的发热黄疸型牛病,可用金霉素、土霉素等药物注射治疗。(2)泰勒虫引发的发热黄疸型牛病,可用贝尼尔溶液或1.5%马拉赛昂溶液喷洒全身,并及时补液治疗。(3)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黄疸型牛病,可用土霉素或四环素,也可贝尼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病牛的体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随时调整用药剂量,用药量过大,会诱发不良反应,用药量不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延误病情。(4)巴贝斯虫病引起的发热黄疸型牛病,可用咪唑苯脲或三氮咪治疗。(5)螺旋体病引起的发热黄疸型牛病,可用链霉素或土霉素治疗。当然在抓好治疗工作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完善疾病预防,尤其是需要养殖者做好有效的卫生防疫,运用暴晒与蒸煮消毒等方法,进行消毒,并集中处理病牛粪便,杀灭病菌。在治疗环节应该做好各免疫疫苗补助工作,尤其是考虑到发热黄疸型牛病主要是在夏季出现,所以要提前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其中犊牛需在6个月时尽早注射疫苗。

5 预防策略

5.1 做好健康定期检测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初期病情或病状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明显,所以为了早发现早治疗这类疾病,平时要做好定期健康检测工作,保证牛群的健康。特别是部分种类的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潜伏期较长,由于牛的体质或品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为了及时发现这类疾病,减少误诊或避免延误疾病的治疗,平时对牛群的健康检测工作,做好能借助专业、科学先进的检测。发现疑似患牛时要注意做到及时隔离单独饲养,避免疾病在牛群中传播蔓延。

5.2 加强疫情密切监测要加强各地区圈养牛群常发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总结发病特征与规律,为疫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对这类疾病的高发区域,每年都应该定期给牛群接种相应的疫苗,力求切断疾病的传播路径。目前,比较多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具体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牛病的具体发病情况和牛群的基本情况等来进行合理选择恰当类型的疫苗,确保证阻止这类疾病的出现及传播。

5.3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为了有效降低这类牛病的发生概率,平时要注意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对饮食、卫生等实行严格管控,可减少牛病的发生。发热黄疸型牛病具有传染性,圈舍中传播,也可借助运输车辆或相关的工作设备或衣物等传播,所以为了有效防范牛病,必须切实做好日常卫生、饮食以及衣物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保证为牛群提供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圈养环境。要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与清洁,并且对消毒药品进行轮换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对牛群日常用过的圈舍或器具及相关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进入到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或车辆等也要注意做好消毒处理,减少外来病原体进入到养殖场之内;平时要确保养殖牛的圈舍保持整洁、卫生和干净,每天要及时清理掉粪便,并要做好日常灭鼠以及驱蚊等方面工作,保证可以将潜在的病原体及细菌等消除在萌芽阶段,避免它们感染牛群。此外,要注意对饲养牛群的饲料进行有效管控,保证它们的卫生性和干净性,且需要确保所提供饲养用的饲料保持营养均衡;要对每天的饲料投喂量进行严格控制,以及在饲料中适当地掺加一些矿物质或维生素成分等,借此来增强牛群的抵抗力与免疫力,降低这类疾病发病率。

5.4 应用全新预防药物预防发热黄疸型牛病,除了做好防疫、日常饲养及卫生管理外,还要积极采用一些针对性的预防药物,以降低其发生概率,要积极引入和应用科研机构研制针对这类疾病研制的最有效的预防药物,以更好提高对这类疾病预防的效果。比如,科研机构研制成功的疫苗同时要注意增强饲养人员的防疫意识,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使他们对牛群中不同类型的发热状况及表现有深刻认知,保证他们平时可对牛的身体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结合所学能自主判断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而有效防范该类疾病的出现,也可尽早为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依据。

总之,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的常见病,会对牛的健康成长发育造成威胁。考虑到发热黄疸型牛病和牛肝炎疾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很容易出现误诊情况,给后续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应该全面分析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表现,并运用综合性的诊断方法进行明确区分,进而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治疗与预防方案,确保提升治愈率,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牛病牛群病牛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晚秋
与牛共眠
常见牛病防治及牛病特点分析
牛群成和牛的故事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
论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牛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防治及牛病特点研究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