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博物馆及文物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022-12-06 22:29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博物馆

王 峰

(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各行各业都开始实现业务转型,更加熟练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信息化技术也因其智能高效的优势被博物馆合理运用,并一跃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考虑到博物馆内部会储存非常多的珍稀文物,并且每日工作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量非常庞大,虽有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但相关人员也必须要培养自身数字化思维,进一步明确新型技术手段的优势,了解现有体系的短板,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做好文化传承工作,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信息化文物管理的工作重心

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非常简单,都是依靠职工进行手工操作,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遗失等问题,并且员工直接接触文物,很有可能会对脆弱的文物造成伤害,这便违背了保护文物的初衷。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分析,考虑社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各行各业的工作体系优化,文物保护工作因其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也逐渐成为信息化时代重点的行业转型研究对象,信息化文物保护体系也由此诞生,其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外在体现。所谓信息化文物保护,主要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结合多学科知识来实现文物保护的数字化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努力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基本的设备操作技能,同时还要融合多学科内容,建设更具综合性的管理体系。而且信息化文物保护体系具有极强的集成性特点,仅凭单一学科的内容无法良好开展,想要实现真正的行业转型,必须要重视以下几点,并将其作为目标进行逐一实现。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信息化,文物保护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和考古知识相融合,以获取更多精准的数据用于文物保护,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进而实现文物保护研究,并建立多方一体的工作模式。其次,信息化文物保护体系属于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多专业人才相互合作,团队分工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否则将会对数字化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对此,相关人员必须要明确,虽说项目失败可以重来,可一旦文物保护的时机被延误,很多珍贵的文物就会受到损坏,所以想要开展信息化文物保护,不仅需要熟悉技术规程,更要做好前期规划和方案设计[1]。详细来说,文物其类别具有多样化特点,使用数字化方法进行管理时,也需要根据文物的类别使用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并考虑自然环境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运用数字化优势,在文物保护的大框架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最后,相关人员需要明确信息化文物保护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物保护方面,其同样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执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用于历史研究或信息化技术改良,都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带动信息化技术实现深度优化。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内容

(一)虚拟化文物保管

所谓虚拟化文物保管是指利用虚拟场景构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文物保管的一种新型方式,虚拟场景技术可以利用特定的软件和系统相互合作来还原历史背景,让文物所处的年代直观地呈现在群众面前,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递文化。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3D 技术,帮助游客在游览博物馆时更立体地来观察各类文物。例如:我国著名的北京故宫博物馆曾致力于和其他机构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研究,其对整个故宫建筑进行立体扫描,将其内部馆藏文物的外形以及各项细节都在数据库中完整地呈现,并利用3d 技术帮助群众更深入地了解到了文化发展历程,了解到了文物的出场方式,利用科技的兴起,激发了群众的猎奇心理,进而推动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尤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有效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文物保护的系统化转变[2]。

(二)多场景浏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故而相关人员必须立足于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畴来进行深度的体系优化和设备改良,在此背景下多场景浏览便应运而生,其特指用户可以借助移动博物馆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服务。移动博物馆是指群众利用智能手持终端或以其他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来获取传统的博物馆服务,例如:用户需要收集部分信息资源时,无需再到现场进行登记借阅,只需要利用智能手持终端,便可获取更多的博物馆服务,保障用户可以在移动端快速下载馆藏资源,这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翻阅,同时还能记录浏览位置,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另外,现有的很多互联网信息平台都可以帮助用户来实现订阅功能,群众只需要借助移动终端,便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服务,将权限内允许的各种文物藏品进行线上传输,无论是图像资料还是档案记录,都可以实时调取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但相关人员需要明确移动终端来提供传统信息服务,虽说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但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系统内容,数据库必须要进行长期稳定的维护,这样才能确保数据不会遗失,并且数据库的功能和其容纳能力都需要进行实时的提升,否则面临越来越多变的信息内容迟早会出现系统漏洞。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内部藏品大多珍贵,甚至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若无法保障信息安全而出现文物泄露,将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熟练地操作主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确保文物被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遗失等问题[3]。

(三)导航讲解技术

为了向各地区群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做好文物宣传工作,信息化技术可以借助导航讲解功能来实现不同语言的导航服务。各场馆的参选游客可以自行选取讲解语言,合理利用数字导航技术让游客实现快速、精准的定位,降低人工成本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导航服务,防止出现文物破坏或丢失的情况。另外,导航讲解技术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贸易越来越频繁,博物馆作为一种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会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推崇,若无法实现实时准确的精准服务,会影响其他群体的文化获取体验[4]。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博物馆已逾5000 家,藏品逾3000 万件,每年组织的展览次数数不胜数,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仍然有很多群众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甚至受到客观因素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难以出席展览会。对此,随着相关人员的理论分析和现场验证后逐渐明确,想要实现真正意义的体系优化,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必须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和传统博物馆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后会深入地影响到整个工作体系,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到自身馆藏文物的结构特征以及历史背景,根据其维护需求和现场条件来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库,以此作为基础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体制,并做到事无巨细,建立准确完整的目录,完成精细化分类,进而实现数字化建设。(2)明确建设内容。纵观各地博物馆文物相关数字化建设工程的特点,可知大体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两个特征,相关人员在执行各项体制时,必须要及时明确建设内容,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做法,遵从内容差异性,保障建设内容能够有序完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先收集文物相关数据,然后对已获取的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和应用,尤其是文字和实体图像,更要进行重点管控,这样才能有效帮助群众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物特征,更好地进行文物编排,以便于后续交流工作的开展。(3)合理利用信息交互平台。首先,相关人员要开发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想要完成信息化博物馆的构建,必须要具有足够的理论数据支撑,想要合理储存这些数据,便需要一个足够容量且足够稳定的数据库,这样才能确保博物馆的工作情况和现实情况可以得到完美融合,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相关数据得到妥善保存。其次,相关人员需要明确群众的日常生活处处可见网络软件的身影,博物馆想要获得更多的群众关注度,真正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必须要建立信息交互网站,用于文物展示,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在进行宣传时,还可以使用图像、声音等直观的方式来进行展览,以满足大部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要注重群众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5]。

四、进一步实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创建更实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数字化管理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来应对所有的工作问题,以减少群众工作压力为首要目标,利用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和其他多种高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风险。基于此,首先,工作人员要加大信息管理力度,所谓数字化管理平台其主要的功能便是分析数据、储存数据、归档数据,并合理分析发布一定的指令。所以在进行体系构建时,必须要重点明确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方式,了解信息储存的渠道。另外,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时不能过于凌乱,否则在进行数据调取时,很难快速得到指定数据,甚至还会因为系统不停地调取与改动,导致数据出现遗失或乱码等问题,故而相关人员在进行信息储存时,必须提前设定规范化的信息调取通道,并对所有的入库信息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分类,做好归档储存和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信息的检索也是验证数字化信息系统使用性高低的重要标准,对此相关人员必须要设定词条,要求相关人员在进行数据检索的第一时间可以利用关键词来获取类似信息,并按照特定的排序方式进行,同时还要提供年份等精确检索的渠道。其次,数字化管理系统终究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渠道,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在获取信息化服务的同时,了解个体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及时反馈信息用以系统完善,确保建立真正为人民服务,具有针对性的网站结构[6]。

(二)增加文物研究深度

文物的储存工作除向群众展览以外,很多文物还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专业人员更深入地开展文物研究工作,在进行文物保护时,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搜索、整理到的相关信息来建立针对性的维护体系,推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首先,一直以来制约文物研究深度的主要因素便是因为群众不了解文物特性,害怕在进行研究或维护时,对文物结构造成影响,一旦产生损毁,不仅考古价值会大打折扣,还会失去很多重要的历史考证机会。但运用信息化技术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仪器设备深入探究文物结构的内部情况,判断其可承受的外力以及维护方式等等,针对性地建立清理维护方案,确保文物研究工作得以进一步开展,摆脱人工操作的限制,利用机械设备来完成精准的养护工作,既能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同时,还能实现其考古价值最大化。其次,文物保护工作针对不同的文物,只能按照其类别进行简单的养护,过于深入的操作方法难以开展,只有部分结构强度较大的文物才能接受针对性的养护工作,而运用信息化技术,后期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定向检验,并且各阶段维护数据都可以及时地进行归纳储存,以确保相关人员在工作的第一时间可以调取多方数据,用以分析建立最具针对性的养护方案,有效规避大部分风险问题[7]。

(三)培养高信息化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

博物馆机构面对未来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必须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信息化技术,深入了解其所带来的新挑战,站在客观的角度明确相关人员所应该具备的业务能力,并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队伍培养,尤其是对文物保护领域的人才,要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信息化素养。而且博物馆本身作为一项具有公益性的使命机构,其关乎着文化传承,管理人员更应该督促工作者积极努力地进行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以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基于此,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要上下一心,明确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性,正所谓人才强国,这也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主要理念,人才便是市场最核心的竞争力。对此,管理人员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为其规划晋升路线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作为职工要认真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认真对待工作,不辜负企业的投入。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并将考核成绩和晋升以及员工绩效相挂钩,以此来提升各位职工的关注度。另外,考核形式也需要具有更大的多变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分为理论测试和日常表现,理论测试只有及格者才可以继续上岗工作,否则要接受系统的培训,确保其理论知识过关,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损耗。最后,博物馆内部要定期开展总结会议,对先进的个人或群体进行表彰,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对玩忽职守不认真工作的员工进行惩罚,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以此达到激励的作用,最终通过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工作效率[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作为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关乎着群众精神需求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此,博物馆也开始采用更科学的文物保护思路,优化现有的工作模式,不断积极地进行信息统计与汇总,在各个环节工作中都做出正确的优化。但信息化技术本就具有多变的特点,随着核心技术的改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工作体系也要紧随时代发展脚步而不断完善,工作人员也必须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不断地累积数据、积累经验,这样面临未来多变的社会需求时,才能有条不紊。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了解具体的实施方法,明确未来的优化方向,旨在帮助工作人员减少工作压力,整合多方资源,为未来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进步助力。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博物馆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