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公共空间维度

2022-12-06 16:25蒋艳郭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蒋艳 郭强

摘 要:由物质性要素、公共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共同构成的社区公共空间,既关联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又赋予了城市空间建设的意义表征。楼道空间是社区公共空间的基础单元,是社区的“首位公共空间”,具有首位性、首要性和睦邻性特征,在整个社区公共空间中居于本源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有效运用公共空间“四大要素”的系统性机制开展“首位公共空间”治理,实现了社区实体空间之变、邻里关系之变和治理思维之变。“首位公共空间”是阐释新时代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效互动的创新概念,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空间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首位公共空间; 空间治理; 要素体; 社区治理; 楼道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22)05-0054-0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1]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社区的重要空间形式,是培养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生发社会关系、培育公共精神、开展社区治理的主要实现场域[2]。当前,因社区公共空间被私自占用而引发的冲突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公共空间的维护和改善日益成为社区居民的内在需求[3]。而位于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第一位的即是“首位公共空间”——楼道空间的治理。运用公共空间“四大要素”系统理论对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楼组“首位公共空间”创新实践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从公共空间维度拓宽对社区治理的探索,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人民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社區公共空间的要素结构体

社区来源于英文中的“community”,主要包括特定的地理空间和相互联系的人群集合体。由相互联系的人群形成的特定生活区域即是社区。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则是在社区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共的”内容,它特指与私人空间相对的、由社区居民平等享有和使用的实体空间,即居民家庭私人空间以外、社区边界以内的对每一位社区居民开放的公共性区域。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经历了由物理容器到要素区位,再到社会关系的演变[4]。社区公共空间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一个可供居民生活交往、承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丰富意涵的多样性平台。物质性要素、公共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共同构成了公共空间的要素结构体。

(一)物质性要素

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性要素是指社区公共空间内的物质环境,包括小区凉亭、道路、小花园、楼道、生活广场、活动室等基础性的实体空间。哈贝马斯将人的“生活世界”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5]。“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是由“客观世界”这一物质基础产生的,“客观世界”是承载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公共活动发生的重要场域,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社区的物质空间及其物质要素是构成公共空间的实体,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公共性要素

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要素是指社区公共空间由居民共同享有和使用。公共空间特指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物质空间,是指所有人能方便进入,并允许不同人共存、不同社会交往活动的实体空间形态[6]。虽然现实的人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文明进步活动离不开公共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人的个体性和社会的公共性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中。公共空间承载的是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共”[7]。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内的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公共属性。公共性要素全面覆盖并完全嵌入公共空间之中。

(三)主体性要素

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体性要素是指社区公共空间的对象——社区居民。凯文·林奇认为,社会结构和物质空间形态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通过人的行动与态度相互作用着的[8]。可见,人是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产生互动关系的中间介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体。社区公共空间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发展的需求,在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也正是参与公共活动中的人将各种功能整合于一体,推动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

(四)社会性要素

社会性要素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发生的社会交往和关系。列斐伏尔指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9]公共空间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交往的进行和社会性要素的融入,只有具有社会交往的空间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而社交活动反过来又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原本被认为无生命的、仅作为载体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渐渐显示出它的引导作用[10]。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建设,社会性要素全面系统地支持着公共空间,是构成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

二、 社区公共空间的意义赋予与价值关联

(一)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美好生活的意义关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谋划、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要前提[11]。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也应成为城市社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美好生活的实现,既需要有优质舒适的外在物质环境,也应包括居民个体内在的心理满足感。社区公共空间创设的物质环境承载着居民日常活动的基本需求;社区公共空间构建的社会关系是社区居民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是实现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条件[12]。

1. 社区公共空间是影响社区居民生存状态的基础因素

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容器,又经由人的劳动而转化为社会空间。正是在这种人与空间的不断相互生产与作用中形成了社会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于快速城市化的社会之中。城市居民生活在社区空间中,其日常生存和生活状态受到社区公共空间的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仅是一个静止不动、物质性的空间,它同时也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而言,他们靠着与社区公共空间互动的行为关系,具体化所在的世界,集结生活的经验意义,创造自我解释和认知。一个好的社区公共空间,就如同一个好的城市空间一样,不仅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也塑造着人的生存状态。

2. 社区公共空间是塑造社区居民共同价值的主要力量

公共空间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行为的形成。人只有在公共空间中,通过与他人的学习互动、交流融合,才能形成社会共同的思想价值和行为规范,才能更有效地克服居民之间由于教育、地位、利益和成长环境等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这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维持社区良好秩序,为美好生活提供实现的可能。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越强,公共空间领域越合理,社区居民利用公共空间聚在一起认识和交流的机会就越多,越有利于塑造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价值。

3. 社区公共空间是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

每个人都渴望用生命和心灵同周围的事物和世界打交道,渴望建立物我和谐、同情共感的关系,以便凭借这种关系使物我构成的世界成为一个和谐亲睦的家园[13]。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直观体验的物质空间环境对象。在公共空间的精神构建方面注重美和艺术的呈现,在实物设计方面关照舒心和闲适的元素,可以使整个社区空间呈现怡人景象和文化气息,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受到身心愉悦。另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是开展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空间平台,也是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物质载体,既能使居民在参与活动的切身体验中极大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也有助于邻里交往和价值情感的生成。

(二)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建设的意义关联

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是社区治理和空间治理的有机融合。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只有既符合社区治理的目标又把握好空间治理的核心,才能最终实现社區治理的有效性和保证公共空间的正义性。社区公共空间形塑着社区秩序与社区居民关系,它既为社区居民提供情感联结和公共参与的契机,又为社区公共性的建构提供了基础和现实的条件[14]。社区公共空间无论是在城市建设发展还是在社区治理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极速推进,城市社区也在快速发展。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既成为美好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城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聚集交汇点。在社区公共空间“公共性”和“正义性”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克服和弥补。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发展中同时关涉物理实体建设与价值情感生成的有机组成部分[15]。社区公共空间在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环境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影响居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重要因素。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共同商议,协调解决社区建设、治理、发展等相关的共性问题,不断促进社区的进步与成长。

2.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

由于城市社区数量剧增,社区地域空间的有限性和居民个体化的差异性使得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社区治理创新迫在眉睫。而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治理主要的实现场所,它为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共建共治提供了现实的物质空间环境。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影响着居民参与社区互动的频率和效果。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有利于促进居民互动交流,能形成正确有效的舆论,有利于化解社区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同时,还能提升居民公共事务参与度,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孵化社会组织,优化公共服务,盘活社区治理资源,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基于公共空间维度的社区治理为城市社区凝聚力重建、共同体构建等都提供了新的实现可能性。

3.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的有益补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单位制”的解体,人们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情冷漠等城市化问题也随之而来。人民城市建设要求把握城市的人民性这一根本属性,建设使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16]。由此,开展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与治理,让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每一个人切实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参与感、品质感、温情感和归属感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是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改善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总体上数量不足、结构上不合理和文化上缺乏情感的状态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有益补充。

三、 社区“首位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首位公共空间”,从字面意思理解即是第一位的公共空间。将社区楼道公共空间定义为“首位公共空间”,一方面是由于“首位公共空间”契合了社区楼道空间所处的特殊空间位置;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表明社区楼道是社区公共空间中的第一空间,体现其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基层社区治理和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都具有深厚的密切关联。

(一)“首位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社区楼道空间属于社区公共空间,是整个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社区居民共同享有的、与私人空间相对的空间。“首位公共空间”概念的由来,主要基于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首位性。从空间区位角度看,“首位公共空间”是距离私人空间最近的社区公共空间。“首位公共空间”处于从私人空间进入社区公共空间首先的、第一位的空间位置。它是居民离家的第一步,也是归家的最后一步,是人们进入公共空间的第一区位,也是人们回到私人空间的最后区位。

二是首要性。从空间交往角度看,“首位公共空间”是社区公共空间中首要的、最基础的、不可或缺的交往空间。进行社区治理的前提是要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而和谐社会关系除了在“首属群体”——家庭私人空间中建立外,首要地建立在“首位公共空间”中,即人们常说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表现的一种近邻关系。社区内的公共关系和社会交往,最初是从“首位公共空间”中发源的,楼道邻里关系自然成为首要的社会关系。

三是睦邻性。从空间价值角度看,“首位公共空间”是中华优秀传统睦邻文化在现代社区传承发扬的主要空间。传统文化中的“远亲不如近邻”,充分体现了“近邻”在社会关系和邻里生活中的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现代社区最直接的“近邻”通常体现为同楼层、楼上、楼下等同楼栋单元内的邻居。“近邻”关系的友好和睦必然有助于社区共同体的建立和社区治理的开展。

(二)“首位公共空间”的内涵阐释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楼道是打通城市文化治理“最后一米”的支点,是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末梢,是市民自发参与的文化治理行动的终端[17]。“首位公共空间”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社区公共空间中居于本源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其与社区其他公共空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更高频被使用的公共空间。“首位公共空间”存在天然的区位优势,是居民进出家门必经的社区公共空间,且同一楼道内居民相互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可以充分发挥“近邻”的优势。通常来说,居民使用某一公共空间的频率与其同公共空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服务半径过大,自然会降低居民的使用频率,不利于强化社区关系[18]。因此,在同一条件下,楼道空间是相较于社区其他公共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

二是更容易形成社会群体的公共空间。“首位公共空间”发挥着“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之间的中介、联结作用,是初级社会群体向高级社会组织转换的中间地带。在“首位公共空间”中更容易发生邻里交往,更容易产生邻里群体。由个体家庭走向邻里群体,再走向社区群体,邻里群体是社区群体产生的关键和基础。

三是更具有亲密性和凝聚力的公共空间。“首位公共空间”的在地性使其成为社区中最具有亲密性和凝聚力的公共空间。一般人们在其他公共空间(如生活广场等)参加社区活动或进行社区交往后,从活动中心退出,各回各家,呈现出从一个聚集中心向全小区四散开的状态;而“首位公共空间”的存在与空间内邻里亲密关系的建立,使得同楼道的居民从聚集中心离开后一同回到楼道公共空间中,自然有助于楼道居民之间亲密感和凝聚力的形成与提升。

四是更容易被居民占有和忽视监管的公共空间。“首位公共空间”在整个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位置具有特殊性,是距离私人空间最近的公共空间,往往处于易被私人侵占、疏于监管治理的状态。居民缺乏一定的公共意识、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导致“首位公共空间”往往成为“私人储物室”“自家充电站”和“公共吸烟区”。因此,加强“首位公共空间”治理尤为重要。

四、 “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的现实推进——以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为例

“首位公共空间”治理,既是同一楼道居民解决楼道公共事务意志的集中呈现,也是将社区共同价值和精神文化推向现实层面的参与治理行动的重要实践。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在楼道治理项目中运用了“首位公共空间”这一分析工具,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首位公共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创设、营造、获取和利用,有效发挥了公共空间“四大要素”的重要功能。物质性要素、公共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社会性要素系统协同,相互作用,彼此促进,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空间生态环境系统。

(一)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相关背景介绍

2009年,上海市杨浦区开始探索建立全国第一家社区睦邻中心。通过资源整合、撒网布点,全区先后共建立了60多家社区睦邻中心。2014年,民政部将杨浦区睦邻中心建设列为当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自2017年开始,杨浦区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着眼于提升政社合作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区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全力打造杨浦睦邻家园升级版。在治理平台上,由睦邻中心向睦邻楼组、睦邻社区辐射拓展;在建设内涵上,由睦邻空间向睦邻文化、睦邻团队全面深化;在运作模式上,进一步明确责任明晰、分工合作的社会化基层治理机制。杨浦区睦邻活动转型升级的重点之一就是睦邻楼组的创建。借助2019年睦鄰家园推进会的契机,杨浦区宣布启动楼道治理项目,组织召开楼组建设专题会,大力宣传楼组建设理念,点燃了居民对于楼组建设的热情,开始深入探索打造有活力、有特色、有温度的睦邻楼组。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的楼道空间治理项目,一方面是基于杨浦区深厚的睦邻活动经验与社区治理基础,另一方面又契合了杨浦区睦邻活动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

睦邻活动主要是建立在邻里之间,建立在友好邻里关系的基础之上。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往往建立在楼道空间中,通过“敲开对方的门,认识对方的人”进行交往而形成。因此,城市社区中最直接的邻里是楼道之间的邻里,即在“首位公共空间”中所形成的邻里,“首位公共空间”将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联结在一起。杨浦区Y社区通过“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充分发挥楼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邻里共同体”为契机,推动“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通过打造睦邻空间、开发睦邻项目、宣传睦邻文化、构建睦邻关系,把各领域治理主体“吸引过来”,使其“参与进来”“互助起来”,实现了从传统社会的相互交往到现代社会交往的相对淡漠再到新现代社会的相互新交往的跨越。Y社区“首位公共空间”治理让人们走出私人封闭空间,更大范围地调动了社区主体的多元参与,有助于构建和谐睦邻关系,创建新型社会关系,形成新熟人社会,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杨浦区在2009年首创睦邻活动,如今Y社区楼组治理实践也是走在全国社区空间治理前列。杨浦区Y社区楼组推进“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全面展现了楼道空间治理的主体、客体、内容、特点与价值,充分体现了楼道空间治理的典型性、创新性、重要性。对Y社区“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为全国楼道空间的治理与建设提供杨浦智慧与杨浦方案。

(二)基于公共空间“四大要素”的系统治理实践

杨浦区Y社区楼组有效地运用了公共空间“四大要素”的系统性机制——物质性要素奠定空间实物基础,公共性要素提供空间基础保障,主体性要素塑造关键空间主体,社会性要素搭建外在支持系统,实现了楼道空间的净化、美化、人文化,带来了社区实体空间之变、邻里关系之变、治理思维之变。“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虽然覆盖范围小,但却极具韧性,可通过楼道居民之间的邻里文化链得到延伸和夯实,成为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窗口。

1. 物质性要素是公共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因素

上海市Y社区的“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结合该老旧小区楼房无电梯、老年群体占比高且大多无子女同住的实际,进行了空间美化、适老改造和意义营造,有效增强了楼道空间治理的物质性基础。楼层标识、适老性扶手、隐藏式折叠座椅和安全报警装置以及敬老主题墙绘等楼道空间的适老性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楼道文化。“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促进了楼道空间的焕新升级,改善了邻里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空间治理理念,有利于实现以“首位公共空间”治理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的更高目标。

2. 公共性要素是公共空间治理的保障性因素

上海市Y社区的“首位公共空间”治理通过楼道空间清理、自律规范宣传、物品众筹分享,有效增强了楼道空间治理的公共性保障。一是联合公益组织,开展了系列旧物换新活动,从源头上清理了楼道堆积的杂物;二是多渠道宣传业主文明自律公约,使居民充分了解在公共空间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三是鼓励居民进行众筹分享,一些居民将自家多余的绿植、装饰画精心布置到楼道,与其他居民共享。“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促进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维护、对公共规则的遵守、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充分发挥了公共空间在“聚集人群、推进交往、建构共识”上的功能,有利于居民自律精神的养成和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

3. 主体性要素是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性因素

上海市Y社区的“首位公共空间”治理通过社区领袖培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共同体构建,有效增强了楼道空间治理的主体性融入。一是挖掘社区领袖,加强楼组长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区“领头羊”作用;二是组织开展楼道微党建、楼道生日会、楼道茶聚会、楼道节庆日等特色活动,吸引更多居民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其中;三是以楼道空间治理为支点,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撬动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促进了居民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使居民们日渐形成普遍的、集体的道德共识和价值认同,有利于激发社区居民自治活力。

4. 社会性要素是公共空间治理的支持性因素

上海市Y社区的“首位公共空间”治理通过寻求政府支持投入、公益组织链接资源、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有效增强了楼道空间治理的社会性支持。Y社区所在街道大力支持“首位公共空间”治理项目,不仅划拨楼道治理专项资金,通过公益创投大赛认购公益组织服务,还专门召开楼道治理研讨会,复制推广“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的优秀经验;公益组织通过承接政府楼道治理创投项目,链接各方资源,开展楼组长队伍培训,组织参观优秀楼组,评选“最美楼组长”“最美楼宇”;大学生志愿团队扩充了社区治理人才队伍,他们与居民共同探讨楼道治理之道,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回馈了社会。“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促进了社区各种关系網络和支持网络的形成,使原本仅作为活动载体的公共空间渐渐显现出了它的引导作用。

五、 结 语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9]。以空间区域为纽带拓展新型的社会交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从空间远近考量,城市社区的楼道空间是睦邻关系最直接的发生地,是睦邻含义的最直接源泉,也是睦邻家园建设的最初场域。“首位公共空间”将治理主体与客体联结在一起,是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邻里之间不熟悉、邻里之间不交往、邻里之间不互助,就失去了以空间为载体而形成生活共同体这一社区的本质。因此,必须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强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所形成的情感,强化“首属群体”迈向“次属群体”的社会交往。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媒介和连接”至关重要。“首位公共空间”是阐释新时代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效互动的创新概念。在“首位公共空间”的解释框架内对公共空间“四大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理论上把握社区空间系统治理的要素结构体。通过对Y社区“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的案例分析,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从而实现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首位公共空间”在整个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中居于原点性、原初性的重要地位。“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符合社会交往规律,凸显了“敦亲睦邻”传统社会文化的整合机制,为社区治理找到关系纽带,注入了文化内涵。围绕“首位公共空间”治理,空间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在新时代城市社区产生了新的结合。“首位公共空间”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空间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打造公共空间为基础,以提供服务和活动为吸引,以促进各方关系链接为中介,以引导各方参与治理为功能,以培育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为目标”展示了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行动逻辑。公共空间治理是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诚然,目前的研究对于公共空间治理的阐发是远远不够的,先验的空间治理之路事实上也并不存在。本研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篇论文中全面、完整地勾勒出一条新时代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之路。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研究现状,以上海市Y社区“首位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为例,尝试探讨当前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及中国式的创新应对模式,以助力社区治理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时代城市治理之路——“人民城市”上海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

[2] 谭立满.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实现路径研究——以W市J社区停车系统改造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9(11):4955.

[3] 张景平.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中居民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出路[J].城市问题,2015(9):8185.

[4] 朱珉迕. 卓越城市要有卓越的“空间意识”[N]. 解放日报,20180105(2).

[5] 曾海.存在哲学视野中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另一种解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5109, 164.

[6] 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3):4449, 53.

[7] 高路,李方明,李骏.以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J].党政论坛,2019(4):3839.

[8] 林奇.城市形态[M]. 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3.

[9]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4.

[10] 赵万民,郭辉.空间生产导向下的城市设计问题与出路[J].中国园林,2012,28(2):6668.

[1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70803(1).

[12] 薛东,翁祖彪.基于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7580, 90, 169.

[13] 张都爱.论美感的意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8792.

[14] 杨建科,张骏,王琦.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性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9):1925, 106.

[15] 赵欣,范斌.敦亲睦邻: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运行机制与共同体构建[J].晋阳学刊,2014(6):9097.

[16] 顾一琼. 站稳人民立场,将制度优势转为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竞争优势[N].文汇报,20200624(2).

[17] 宋道雷.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以街区、社区和楼道为考察对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4047.

[18] 杨军.当代中国城市集合居住模式的重构[J].建筑学报,2002(12):2931.

[19] 陈培德,沈伟光,张海波.论社会主义的本质[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The Public Space Dimens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First Public Space” in Y Community in Shanghai

JIANG Yan, GUO Qiang

College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composed of material, public, subjective and social elem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resident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but also gives the significance representation of urban space construction. The corridor space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the “first public space” of the commun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ness, primacy and good-neighborliness,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origin and foundation in the whol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The Y community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has effectively used the systematic mechanism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public space to carry out the governance of “first public space”, and has realized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ommunity,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nd governance thinking. The “first public space” is an innovative concept to explain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munity space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promoting the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space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first public space; space governance; elements; community governance; corridor governance

(現任编辑:王晨丽)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