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成因浅析*

2022-12-07 02:01
中文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老年人智能

张 鑫

(中共乌海市委员会党校,内蒙古 乌海 016000)

本文旨在结合乌海市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及其障碍的现实及影响,并基于研究和调研实际分析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主要成因。以乌海市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和设备情况进行样本调研,范围涉及筛选个体和社会调查个体10个、结合全市14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85个街道综合养老社区数据信息,并选取3个医养结合体和922个日间照料点中随机选取的5个实地调研并访谈,另从网络选取智能手机适老化事实调研案例5个作为补充,分析得出如下已知原因并作文呈现。

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文化构建和影响缺失为典型的历史因素影响

老龄化及其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和现实基础,基于全球和我国发展实际导致的人口结构塑造及因战争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畸变只是老龄化产生的人口原因,而老龄化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其根源又在于老龄群体在壮年时期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因人口老龄化出现并呈现集中和滞后产生的特点。以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为例,以计算机和高速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在二十一世纪以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未呈现快速和繁荣发展态势,一方面,需要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起步晚,行业发展在国际上早期和长期处于被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我们对信息技术研发之外对其认识的培养和普及并未实现大众化、趋势化,直至2010年左右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智能制造业规模激增才倒逼民众对信息技术开始重视并不断趋向认识专业化。

事实上,简单回顾中美互联网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在互联网和相关信息技术兴起初期我国与众多西方国家在信息技术认识的大众化程度上有巨大差异。例如Iphone手机制造商美国苹果公司和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制造商美国微软公司,其分别代表智能软硬件设备的行业标杆,其初创组织往往是由专业和非专业人才组合构建。例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对编程代码运用并不熟练,甚至无法也没有耐心为当时雅达利公司在规定周期内开发游戏软件,而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虽然为专业出身,但在其研发office套件和视窗操作系统之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美国,民众中已有大量基于电子管和机械打孔编程方式的计算机早期设备发烧友,并以俱乐部的形式聚集和研究,而苹果公司第一台商业产品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基于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仅作为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作为信息技术文化存在,可以说虽未全民普及但普遍地实现了信息技术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对比我国,虽然现在许多互联网社交平台和用户聚集地也普遍呈现这种文化,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原因,我国当时并没有形成信息技术文化大众化,像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第一批互联网信息技术巨头,其创始团队几乎都是有专业背景成员,有的具有留学背景人员甚至受到国外信息技术文化影响并因国外部分技术行业市场基本饱和才选择回国创业。而像科大讯飞、东软集团乃至我国计算机汉字照排技术发明人王选院士团队,其发展早期在行业内都由于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无法一开始就实现技术应用与普及高度自由(仅尽可能实现政策自由),而在民众中又何谈实现信息技术文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例子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处爱国者电子科技创始人冯军在创业初期的中关村电子商场里采用类似服装推销的传统推销模式推销电脑,伊始都鲜有人对计算机技术产品有着超越传统行业商品的重视。当然,上述情况和差异已在经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今中国基本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完全改善,而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综合造成的,也属于一种历史合力的作用。

但已经发生的事实说明,老年人群在其壮年时代,的确受当时发展差距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却更多地在他们年老之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滞后的、集中的体现出来,这多源于我们在信息技术发展这一方面我国早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让这一代甚至几代人没有受到信息技术文化的影响和驱动,以至于生活在今天信息技术文化普遍影响和急剧熏陶下的中国,一时甚至很长时间难以应用甚至适应。一个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但又很典型的个例就是对于智能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的使用,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难以熟练掌握,且几乎不能掌握全部功能,而联想汉卡技术研发者也是我国早期信息技术专家倪光南先生,如今仍是我国信息技术前端研发专家,其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未必完全熟练没有障碍,但作为老年人在长期的技术影响和技术文化熏陶下运用智能技术并非那么困难。这二者的粗浅对比,其实都能说明老年人主要因错过或者缺少了智能技术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而造成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并且伴随当今智能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催化了这种障碍和带来的问题[1]。

二、自觉或者被动形成的老年人独居生活模式影响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年轻人如果长期独居便不断倾向于甚至依赖于独居生活模式,能够缓解和弥补社会交往不足的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设备进行间接的或模拟各类社会活动,换言之,长期“宅”在家独居的壮年群体因其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故其他活动如非必要则不进行或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宅”得越久越善于使用智能技术和设备。

事实上,中外医学逻辑都指出人的机能和技能基于用进废退的机制,并且人的机能总体且绝对而言是伴随年龄增长不断退化和加速退化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壮年人长期独居会导致其社会活动能力不断下降,实际社会活动强度和引起刺激不断下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等相关办法,我们能得出人一定构成并处于社会关系中,人的基本社会性活动能力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实现,保持和增强。老年人群体尤其如此,根据某项智能手机使用社会调查报告显示,独居老年人运用相关智能设备和技术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智能设备数量和应用范围局限,例如智能终端设备按范围和定义多数局限在智能手机,而其智能手机使用往往仅限于通话和通信功能。购物服务,信息查询,生活服务功能大多数独居老人不使用或不曾想过使用甚至不知道有此类智能技术。二是智能设备长期不更新和调试维护,调查显示多数老年人智能手机设备使用年限超过三年,对于已经出现的卡顿,故障和设备电路安全隐患不进行也不会处理,上述问题甚至频繁影响正常通信功能;三是无人指导或无持续系统指导,结合上述社会调查案例和笔者调研实际,独居老人常见关怀来源主要是社区关怀、非直系亲属探访、好友探访帮助,其中在社区基层服务和治理水平较高地区主要以社区关怀为主,尤其是孤寡老年人群体中主要以生活关怀为主,其中往往缺少对智能设备使用和调试的关怀和系统指导。导致独居老年人对智能技术使用及设备更新缺乏基本认识,此情况下智能设备并未对独居老年人普遍发挥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甚至由于独居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导致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身体技能加速弱化,加剧了智能技术和设备不能更好服务人的作用。

三、智能技术和设备软硬件服务构建动机缺乏和畸形的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逻辑也是生产方式发展指向和产业发展共识,我们认为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科学技术都是服务于所有人的。诱导、控制、攻击人的行为和动机是违背生产和技术初衷的。智能技术、设备的使命和设计动机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能力延伸,服务并帮助人,故应基于上述科技和生产方式“初心”和其使命再实现个体和组织盈利,所谓万物得其本者生,不可本末倒置。

但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入口终端设备,其软硬件设计在服务动机上呈现多项目缺乏特点甚至趋势,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服务型障碍,诱导型便利设计影响和误导老年人对智能技术和设备使用和认知,2021年6月以来,工信部发布关于管理和限制智能设备软件开屏广告和弹窗广告的相关规定,对已违规单位通报并提出整改要求,然而笔者发现就开屏广告而言,2021年9月发布相关规定,宣传最佳时效期过后60天左右,部分软件又以规定具体描述以外形式再次呈现开屏广告进行盈利。结合上述,老年人和壮年群体一样作为自然人对关注事物和信息同样持续关注和进行追求,这就使得所谓好奇心被盈利单位利用,当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设备时因不知其点击和访问操作会出触发何种程序后果便频繁点击和访问,最终导致我们常见的页面跳转至消费诱导信息,自动下载安装软件,老年人智能设备用户隐私信息泄露,习惯下载并使用仿冒软件等结果,进而发生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和设备时出现因信息泄露而遭遇网络电信诈骗;被诱导高额消费购买劣质和假冒商品;对生活类及涉及财产隐私信息类软件由于使用仿冒软件而遭受低质量服务和使用危害,进而对智能技术产生不安全、不便利,“糟心”混乱体验等误导影响下的运用智能技术设备坏印象;智能终端设备严重卡顿和故障甚至影响正常使用[2]。

二是对智能技术和设备老年人用户群定位偏差或错误,自2007年起笔者开始使用基于闭源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设备,至今使用设备数超40部,涵盖包括安卓和ios在内8类系统级软件,结合不同时期使用经历内软硬件发展典型状况得出结论:少数企业把老年群体作为市场,多数企业将老年人群体作为利益发掘新空间,企业责任感前者占比不高,后者侵占老年人群体利益。换言之,以普及和使用率最高以智能手机设备为例,早期智能设备研发定位主要以盈利为目的,2011年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开始稳定,到2015年左右智能手机设备市场格局发生企业主体换位式转变,对于智能技术的开发和改良也普遍主要基于盈利目的,为了让用户使用并形成习惯,至2017年左右数据建模和针对性信息推送被普遍用于培养用户黏性,多端多类智能软件技术研发组织又开始转向侧重基于已有技术和用户以进行盈利模式运用,而智能硬件设备生产组织则基于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作用和逻辑,一直在配合软件研发组织的盈利导向,出现了为追求硬件性能消化软件技术导致的设备成本高,定价高而致使硬件性能和消费权重相对智能技术设备使用真实需要出现外溢。智能技术和设备竞赛式高速发展又导致用户愈普遍对产品认知滞后,购机预算与实际需要严重偏差,消极影响了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终端和互联网为主要入口的智能设备普及使用。甚至由于上述出现了低端山寨机和功能级别造假劣质仿冒手机,这也就破坏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等设备认知[3]。

智能技术和设备厂商作为盈利单位,早期对所有用户群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市场饱和和格局形成阶段则通过易用作为促销手段,尽管极少数企业在做适老化和适障化功能和适配,但总体看整个行业并没有把服务用户作为首要和基本企业行为动机,几乎没有普遍和系统考虑针对老年人用户群体进行软硬件服务主动设计。根据2020年研究制定的《移动终端适老化要求》和《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产生时间和内容可以看出,智能设备适老化研究和实施近一、两年在行业内才出现重视程度的操作,落实程度不高,实施不系统,且智能技术和设备适老化研究和应用仍局限在智能手机设备,而上述问题面临的现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已已逾3亿,占比超过全国人口五分之一,而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预逾5亿,也就是说智能技术和硬件设备行业发展由于对老年人用户定位缺乏和存在错误导致了我国生产力主体五分之一甚至更多出现智能技术设备运用障碍,甚至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数字鸿沟。

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呈全球化趋势,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秉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即要求必须实现全面发展,而老年人数字鸿沟等具体问题已经形成并发生作用,其主体老年人群体曾在壮年时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尽力贡献,而我国过往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特点,侧重基于并依赖壮年人群,故而偏重壮年人群发展,而面临人口老龄化现实,如今应侧重实现老年人力资源运用进而实现老年人发展[4]。而人的发展并非片面的,需在系统中综合进行,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事实上并非限于技术和行业问题,而是反映并基于社会发展系统性问题的,分析并解决该问题需要基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关于老年人发展的各项问题以实现,故而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成因分析和可行性对策研究亦应基于社会问题现实进行。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老年人智能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智能前沿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