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嘉通“Aesthetica”概念中美与艺术的关系

2022-12-07 02:30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沃尔夫感性

郭 涛

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1714—1762)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提出并建立“Aesthetica”(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人们尊称他为“美学之父”。从渊源上说,鲍姆嘉通继承了大陆理性主义的传统。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建立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系统之上,同时又在努力为美学争取与哲学和逻辑学并列的地位。在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中,“Aesthetica”——美学是一门研究感性认知完满的学科,但是鲍姆嘉通在该书的夹注中又强调美学是研究自由艺术的一门理论(诸自由艺术之理论)。如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感性认识完满的美和自由艺术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鲍姆嘉通并没有给出详细说明。事实上,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回经典来对鲍姆嘉通提出的“Aesthetica”这个概念和夹注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才能知晓他的用意之深。

一、Aesthetica概念史

1735年,鲍姆嘉通在哈勒大学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他首次提出了“Aesthetica”(今译为感性学或美学)。于是,美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姓名”。鲍姆嘉通在自己的论文最后一部分这样写道:“希腊的哲学先贤们早已仔细地区分了‘可感觉之物’(原文希腊语为αισθητá)和‘可理解之物’(原文希腊语为νοητá)”[1]。鲍姆嘉通认为逻辑学研究的就是“可理解之物”,人的高级认知能力可以把握“可理解之物”。人的低级认知能力感知“可感觉之物”,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来研究,因此需要创立一门新的学科即感性学(Aesthetica)。显然,鲍姆嘉通在这里将逻辑学和感性学作出了区分。他认为逻辑学主要研究人认识理性事物的高级能力,而这门新学科则是研究人认识感性事物的低级能力。鲍姆嘉通之后的黑格尔对此颇有“怨言”,并且为这门新学科冠以了新的名称“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2]。他认为“艺术哲学”才是这门新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尽管如此,黑格尔的学生霍尔在为其编订讲稿时,依然坚定地使用了Verlesungenüberdie?sthetik(《美学讲演录》)这个题目。这充分说明了鲍姆嘉通提出的“Aesthetica”这一学科名称在19世纪已经得到了高度的认同。基于此,我们有理由将目光重新聚焦到鲍姆嘉通的美学体系中来审视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二、Aesthetica在鲍姆嘉通美学体系中的多重夹注

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卷的绪论中写到:“美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的认知学说,美之思维的艺术,类理性之艺术(analogon rationis)]是感性认知(congnitio sensitivae)之科学。”[3]178在这里,鲍姆嘉通为美学下了一个经典性定义,旗帜鲜明地提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如此便把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了同理性认识并列的地位。这一举动不仅修补了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在人类知识体系的漏洞,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美学以后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鲍姆嘉通在给美学下完定义后,又在这个定义中添置了多重夹注。正是这个多重夹注将感性认识的范围确定在了自由艺术的审美领域,美学的研究对象也确定为了人的感性认识。所以,美学定义中的多重夹注包含的确切意义将是接下来要谈论的重点。

(一)诸自由艺术之理论

鲍姆嘉通在夹注中的第一句就是“诸自由艺术之理论”。何为自由艺术?鲍姆嘉通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真理之友的哲学书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演讲术、诗歌、绘画以及音乐、雕塑、建筑、铜雕等艺术,这些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美的和自由的艺术。”[4]这样我们就很清楚了,能给人的感性带来愉快的就是自由艺术,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艺术近似。但是,自由艺术不同于拉丁文Ars(艺术),Ars(艺术)一词在鲍姆嘉通的那个时代多是指“技术”或“技能”。所以,美学研究的是感性的“自由艺术”的理论。鲍姆嘉通的目标则是要将“自由艺术”理论化、哲学化和思辨化,这一点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颇为相似。

(二)低级的认知学说

低级的认知并非鲍姆嘉通独创,而是来自莱布尼茨和沃尔夫。莱布尼茨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而明晰的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即认识的高级部分(理性认知)和混乱的认识即认识的低级部分(感性认识)。作为莱布尼茨的门徒的沃尔夫进一步考察了人认识能力的低级部分中的感觉、想象、虚构、记忆力等。鲍姆嘉通师承沃尔夫,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到晦暗、含混地或不明晰地认知某物的能力是低级的认知能力(facultas cognoscitive inferior),我的心灵具有低级的认知能力。鲍姆嘉通用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创作能力、预见、判断、预期能力、标记能力丰富了前人的认识能力学说。这样,“认知能力的低级部分”就变成了“低级认知能力”。正是由于低级的认知能力独立出来与高级的认知能力并列,才使得作为主体的“感性认知”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三)美的思维之艺术

在讨论美的思维之艺术前,我们必须明确此处的艺术(Ars)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艺术。鲍姆嘉通在他的《美学》第68节中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含义“人们习惯于把某个秩序中建立起来的规则整体称为一种艺术(Ars)。”[3]180也就是说艺术(Ars)是使某种事物更加完善的各种规则的总和,具有“技术”或者“技能”的基本含义。这就似乎与美学是诸自由艺术之理论发生了矛盾冲突。其实,二者并不矛盾。鲍姆嘉通给予了“Aesthetica”一种巧妙的思辨性特征。一方面,美学是一种“艺术(Ars)” 的原因是因为美学需要总结规则、技术以期让事物更加富有秩序和趋于完善;另一方面,美学又是一种“理论”的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美学需要研究这种规则所以成立的形而上的理论根基从而保证其能够成为一门科学[5]。所以说鲍姆嘉通提出的所谓美的思维之艺术我们可以将其通俗地理解成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的技巧。

(四)类理性之艺术

鲍姆嘉通所说的类理性(analogon rationis)在其美学体系中是指“理性类似的思维”,这就更容易阐明感性认识的独立性及其与理性认识能力所具有的同等价值[6]。根据鲍姆嘉通在《形而上学》中的论述,类理性思维就是低级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1)想象力;(2)洞察力;(3)记忆力;(4)创作能力;(5)预见;(6)判断;(7)预期能力;(8)标记能力等,这种类理性思维不同于凭借逻辑、判断、推理的理性思维,却同样可以把握事物的某些特征,从而起到了类似“理性”的作用。鲍姆嘉通的美学体系就是建立在这种类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三、美学的目的:感性认识的完满

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卷第一部分中提到“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知本身的完满性(perfectio)即完善感性认识。而这就是美了。据此,要避免的是感性认知本身的不完满性。但这就是丑了。”[3]187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目的在于感性认识的完满。何谓“完满”?如果不理解这个关键名词,将很难准确理解鲍姆嘉通此话的真意。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个概念结合历史线索进行更加精细的讨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vis)”论认为, “单子”为构成世界的最小元素,都是由上帝创造,“存在绝对完满的存在,那就是上帝。”[7]所以他必然赋予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以最大限度的完满,这便是他的“前定和谐”学说。美作为上帝的创造物,自然也是完满的。在莱布尼茨这里,美基本上是指自然中的和谐和秩序的美。

“完满”这个概念在莱布尼茨的学生沃尔夫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沃尔夫在他的《经验的心理学》中将美与快感等量齐观。美的事物具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完满,这种客体自身的完满可以让审美主体产生快感。沃尔夫利用完满给美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完满”是指客体对象的完整无缺、协调一致。而美则是由源自于完满产生的快感。但是沃尔夫并没有把快感与美有效地区分开来,这个问题直到鲍姆嘉通那里才真正地得到了解决。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目的在于感性认识的完满,即鉴赏主体感性认知的完满可以引导人们发现美、创造美。鲍姆嘉通之所以说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知本身的完满,其主要原因是事物本身的和谐与统一只有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才能感知的到。正如一个门外汉不可能欣赏的了精美的艺术作品一样。所以说,当我们感知到一个精雅的事物,譬如“自由艺术”时,该事物自身的精雅会影响我们的感觉,从而使我们的感觉不断感知到和谐。不仅如此,长久的此类审美训练也会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更加准确和灵敏。这些感官的良好表现,就会导致鉴赏主体情感的愉悦。归根结底,事物自身的和谐一致需要审美主体的感官进行感知与判断,鲍姆嘉通将此类“完满”称之为“感性完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性完满”引发的愉悦与同样需要主体感官感知的“快感”并不相同,这是因为这种“快感”只是动物性的感官的舒适,比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而鲍姆嘉通一开始就为我们划定了“感性完满”呈现的领域——“自由艺术”,主体在感知这些“自由艺术”所引发的情感是自由的精神愉悦,这必然不等同于感官所引起的舒适。可是如何实现主体感性认知的完满呢?鲍姆嘉通在其后的论述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即一个卓越的感性认知者(艺术家、诗人)要具备以下四项能力才算“完满”。(1)拥有审美的天然禀赋;(2)操纵和进行审美练习;(3)学习美学课程和理论;(4)拥有感性勃发的能力。

四、美、美学与艺术在感性认识中的内在联结

通过以上对“Aesthetica”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鲍姆嘉通的美学体系中,美、美学、艺术与感性认知联结成了他“宏大”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闭环。 在这个未完成的“宏大”美学体系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完满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反之则为丑。我们在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判断时,艺术一定会作用于我们的感性认识,美学与艺术通过感性认识联结了起来。那么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鲍姆嘉通在《美学》中谈到“审美艺术的各种法则,就好像是这些自由艺术的指路星一样。这些法则适用于所有的自由艺术,并且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3]192也就是说,美学作为诸自由艺术之理论可以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又可以推动美学的进步。美、美学与艺术在感性认识中的内在联结不仅构成了鲍姆嘉通美学体系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美学家。必须要承认的是,鲍姆嘉通美学体系中的很多术语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蕴意,我们只能通过他著作中的言论来进行合理地推测与解释。在人人可以发声的今天,我们除了对经典保持敬意外,也期待后人能提供更多的崭新思路和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沃尔夫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我的妈妈是狼王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现实世界探析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史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
论莱布尼茨辩证的善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