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视阈下辽宁钢屯的生计变迁研究

2022-12-07 02:30刘金敬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计变迁村民

刘金敬

生态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两者的协调共进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区域空间,族群文化和社会结构影响区域生计及生计变迁。随着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变迁,辽宁钢屯地区的生计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第二阶段是以钼矿业开采发展为主要生计,第三阶段是现代多元化生计阶段。本文以辽宁钢屯生计变迁与生态环境发展为例,通过分析两者的关联互动,以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阶段

(一)传统生计概况

钢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坐落在渤海辽东湾畔,钢屯三面环山,境内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性大陆气候,无霜期短,农作物种植一年一作为主。钢屯地区历史上曾为沙石遍地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钢屯地区早期人口主要是明清闯关东的汉族移民及后裔,基于钢屯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汉族族群的技术条件,传统农业种植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形成高粱、玉米种植为主,果蔬业、畜禽业和其他作物种植为辅,并兼有少量的手工业和商业,多作物多业态并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该经济模式和经济格局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适应的选择。

(二)传统生计的影响

人类文化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生计适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适应[1]。钢屯基于所处生态环境形成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传统生计,同时传统生计的模塑和实施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当地大量种植高粱、玉米,村民以高粱米饭、玉米窝头饼子为主食。村民兼养家畜用于自食,并自种棉花纺线织布,生活用度自给自足。钢屯地区农业耕作时间集中,农忙时村民会互助合作进行农作播种和收割。农闲时,村民会修制农具、编织荆条席穴或兼做其他小买卖,即兼有少量的手工业和商业,生产生活四季有序进行。当地村民密切交流互通,积极参加当地的集体活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村民生产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松散自由,遵循自然四季有序进行。

从生态平衡角度来看,村民与当地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互动,依自然之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境内种植作物主要用于自食,农作物秸秆、谷草、麸糠、果蔬等用于家养畜禽的饲料,畜禽的养殖用于农耕,又可提供肉类和蛋类等,提高自给自足的程度。富余的农副产品还可以市场出售获取现金收入和购买所需品。同时人畜排泄物的粪肥、以及夏秋之交利用园田废秧蔓沤制的压绿肥等农家肥可运到田间用作底肥,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使得村民、农作物、市场和家养畜禽产生基本的生态循环。村民按照自然节令安排农业生产,兼顾果蔬业和畜禽的养殖,在时间上互相重叠,在空间上互相补充,耕作特点与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种文化生态的耦合体系”[2]。

二、钼矿业开采发展为主要生计阶段

(一)生计变迁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立足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全国第二大钼业基地的钢屯充分发挥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大力发展钼矿业,传统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市场经济体系下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快速转化为经济性资源,钢屯村民生计方式从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转变为在钼矿上班挣取工资收入,村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和经济收入不断拓宽提高。辽宁钢屯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辽西首富”,钢屯钼矿全国闻名,当地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钢屯钼矿过度暴力开采对当地生态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政府不断整合资源和整顿矿产开采,2000年起钢屯钼矿开采进入衰退期并于2008年停产。

不同族群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其生计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结构和族群文化相适应,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迁之中。[3]生计变迁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加速了钢屯地区的生计变迁和社会转型。钢屯生计变迁改变着当地家庭分工结构,该阶段传统农业种植主要由家庭女性来完成,但单靠家庭女性无法完成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业劳作。在此背景下,农作物种植品种逐渐单一化,传统畜禽养殖不断缩减,家庭副业愈见萎缩,同时为节省劳力和时间,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并不断出现换工和雇工现象。传统多作物种植使村民生活自给自足,生计变迁下村民日常所需的粮面、肉蛋、衣服等日常所需则主要从市场上购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村民日常所需的可替代选择性增多,村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当地村民已完全纳入市场体系生计方式也从生存性转变为经济效益型。

(二)生计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钢屯地区村民在钼矿上班工作成为一个家庭重要的谋生手段,即农业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基本生计而不再是主要生计。传统农业为主要生计阶段,多作物种植方式不仅是食粮的重要保证,也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钼矿业开采发展为主要生计阶段,村民自给自足的多作物多业态的生态文化体系被打破,种植结构单一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地退化和土地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生计变迁打破了传统上依赖农业种植的经济格局,钼矿上班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日常生活商品化,传统生活方式改变,村民消费结构升级,生产生活呈现快速多元特性。钢屯生计变迁是全方位整体性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大跨度变迁。该阶段钢屯地区可谓家家有地,家家有工人,村民几乎都在钼矿开采加工企业上班,生活很富裕。20世纪90年代,钢屯镇就建起商贸街,并盖起排排楼房。伴随钼矿业发展,钢屯服务业、运输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城镇化程度高,经济繁荣。

钢屯生计变迁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问题。钼矿业开采发展为主要生计阶段,村民自给自足的多作物多业态的生态文化体系被打破,土地退化和土地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钼矿资源开采的二十多年里,非法无序、乱采滥挖现象大量存在,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钼矿开采造成地面塌陷裂缝,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生态平衡难以为继,钢屯地区成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再者,钢屯地区村民在钼矿上班工作感染矽肺者多,备受矽肺困扰。当地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因矽肺丧命,更多矽肺患者则是喘息困难,不仅无法干活挣取收入,还得常年吃药打针,经济生活困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重大社会民生问题。传统农业生计有着基本的生态循环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钢屯从传统农业种植转向钼矿业开采发展的生计变迁,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生态文化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计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现代多元化的生计阶段

(一)多元化的生计概况

在国家生态环境政策推动下,政府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实现地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钢屯地区从“工业重镇”向“生态文明镇”转型,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4]钢屯村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走生态和生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钢屯地区村民生计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外向型经济模式和内生性经济模式相结合,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创业,部分村民选择当地发展,从事传统农业耕作、畜禽养殖、药材种植和冷暖棚蔬菜花卉种植。

钢屯钼矿整顿停业,对当地经济影响甚巨,村民收入大幅下降,单靠传统的农作物和果蔬种植无法支撑当地村民的现代日常生活开支需要。面对生存困境,钢屯地区村民在血缘地缘关系的带领下陆续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外出务工者遍布全国各地,分布于各行各业,相对集中于本省、市的更多,尤其四五十岁的当地中年人更多前往本市葫芦岛工作,坐小客车或开车往来里城里与乡村。钢屯地区交通便利,途经钢屯前往葫芦岛的小客车15分钟一趟,时间约1个小时。当地中年人因学历不高,技术性不强,多在葫芦岛市里的批发市场、商店、泳装厂、快递点等地方工作,有能力有实力的村民则会带动乡邻在市里做生意挣钱。而年轻村民多前往北京、天津、山东、广东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并分布于各行各业。年轻人教育程度高,思想相对活跃,多前往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开拓视野和学习本领,有资金技术积累后在城市定居或回乡村创业发展。另一方面,钢屯地区耕地面积有限,依靠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无法支撑现代社会的生活开支所需,更解决不了致富和发展问题。在政府领导下,各村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和集中化管理,村民不仅可以有土地分红,还可以有工资收入,比个人耕种土地更为划算。选择当地发展的村民,年长者多以农业耕种为生,多数人会兼种土地,打零工或做服务业的同时,跟随各村的农业合作社项目,开始冷暖棚种植蔬菜花卉和发展品牌家畜养殖。

(二)多元化生计的影响

钢屯地区村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解决家庭致富和发展问题,外出务工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往返于城市和乡村的频次减少,农业耕作放弃者越来越多,很多土地存在流转、送人或抛荒情况。村民的血缘地缘关系逐渐淡化,业缘关系在生产生活中的比重增强。钢屯地区往日的热闹繁华已消失,很多传统节俗文化礼仪被废弃。留守老年人和中年妇女除部分从事商店、餐馆等服务业外,为寻求生活保障基本继续从事农业耕作,农作物播种和收割等农忙时节多用雇工。钢屯客车站有劳务市场,农忙时节有专门从事农业劳务的村民,当地村民多雇请劳务工帮助播种、除草、打药和收割庄稼。同时农业耕作收益甚微,年轻人从事土地耕种者少,即使耕种土地也是父辈在操心,一是父辈对土地有深厚感情,二是父辈作为一种营生和消遣。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农民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感情,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5]。而年青一代已无父辈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基本趋势是选择远离乡村,定居城市融入现代便捷生活,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工作,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多元。

钢屯地区由于土地少且经济效益低,存在土地抛荒和流转情况。各村发展农业合作社项目,村民冷暖棚种植蔬菜花卉和发展品牌家畜养殖,有着灵活弹性的定价和销售体系,经济效益高。同时,合作社还协助加工出售,商谈合作,村民有着更多选择性和更强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将可能逐步从个体家庭生计活动中退出,而集中由专业组织进行规模化管理,正如目前的专业合作社模式。生计变迁是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变迁,文化适应具有双向性,即社会性适应与生物性适应两方面[6]。随着时代发展,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影响下,内外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推动钢屯生计多元发展,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生计和生态融合之路才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辽宁钢屯地区历来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改革开放后,辽宁钢屯主要生计转变为钼矿业开采发展,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问题。21世纪以来,村民改善生计策略,生计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农业耕作、合作社专业化发展、外出务工等新型生计推动生计与生态融合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辽宁钢屯生计变迁案例启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共融协调关系,形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共赢格局。

猜你喜欢
生计变迁村民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小渔村的变迁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