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2022-12-07 02:01
中文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动作

陈 姣

(芙蓉区燕山小学,湖南 长沙 410011)

体态律动教学方式能够唤起学生的身体感知,是利用音乐的律动实现的。通过有效结合学生的肢体动作和情感,随后利用律动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一、体态律动的特点

体态律动主要是训练小学生感受音乐,用学生身体作为乐器,按照音乐的变化,控制自己完成各个幅度相对应的动作,能够表达出自身听到的乐曲。这样不但能够培育学生的结构感,还有利于学生全面感受音乐,加强自我表演的自信心。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主要是丰富音乐经验,教学讲解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是让学生多听音乐,以此刺激学生的听觉,产生印象。再利用动作表现音乐,从印象当中产生理念,利用音乐符号把概念转变成理性知识。从速度开始教其,让学生根据规定的速度摇摆或者走路,当情绪变化的时候,依旧保持速度,体会到放松和紧张,利用身体表示声音动作的过程中,需要反映出相对应的典型特点,能够有效培养乐感[1]。

二、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普遍比较好动活泼,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具有非常浓烈的好奇心。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都是通过跟唱的方式进行学习音乐知识,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利用肢体动作进行互动和引导,不但能够迎合小学生的天性,还能够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气氛,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能够让小学生主动参加到各个音乐教学环节当中[2]。

2.有利于音乐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在小学生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但是其无法理解抽象概念,并且也不会持续比较长的注意力,倘若教师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无法给学生传授那些难懂并且枯燥的乐理知识,从而无法有效保障教学效果。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能够让难懂并且枯燥的乐理知识更加生活形象。比如,在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生动容易记的肢体动作替代七个音调,用这个方式能够进一步替代常用节拍,等到学生熟练记住动作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学生能够快速更好地记住基础乐理知识。

3.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创建一定的体验机会,而这个体验不单单是简单利用教师传授的肢体动作进行学习,还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利用肢体动作充分地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比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播放音乐片段,随后让学生按照自身对于这个音乐的理解开展即兴表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表演能力,有效提升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学生无法进行即兴表演,教师就可以播放抒情音乐或者忧伤的音乐片段,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设计一些符合音乐的动作让其进行学习,在下节课的时候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表演这些动作,能够慢慢提升学生的表现力[3]。

三、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1.应用现状

随着深入新课程的改革,教学都不断倡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理念比较深,并且教育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我国教育行业当中并不注重音乐教育。所以,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态律动教育理念的推广。

2.应用问题

体态律动是引进国外教学的新兴理念,部分的教师依旧比较陌生,并没有充分把控准确的使用方式。在小学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时候,无法了解到理念的中心内容,只能是表面上进行模仿体态律动教学方式,没有掌握重点内容,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出体态律动教学的作用。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缺少一定的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无法参与有关的培训活动,造成无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根据自身对于体态律动的理解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应用体态律动能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对教师的音乐艺术素养有一定的高要求。在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体态律动观念的基础上,需要相对应地进行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当前,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时候,通常都只是对教材当中的实例进行模仿,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当中的内涵,并且,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限制了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进度[4]。

四、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节奏,节奏快的音乐呈现出轻快和热烈的情感,而节奏慢的音乐呈现出忧伤和庄重的感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律动带领学生理解节奏。比如,在进行《赶花会》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欣赏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的风情民俗,能够体会到歌曲当中欢乐的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我国民歌和民间因素。而在进行《芦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跳跃和明亮的音乐情绪,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田野的欢快情感。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传授学生通过动作指挥进行表达音乐情感,引导学生在体会激昂慷慨的音乐过程中,指挥动作的幅度可以比较大,而针对缓和平静的音乐,指挥动作的幅度相对来说可以小一点。比如,在进行《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指挥动作可以平静和缓和,呈现出歌曲当中凄楚的情感和悲愤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进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坚定且快速的指挥动作,用热情的情感歌颂家乡的美,能够唱出对家乡的热爱[5]。

2.引导学生理解音调

音调和节奏之间是缺一不可并且相辅相成的,有效结合二者,才可以充分的感受、表达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指引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理解音乐音调。通过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能够直接进行教学音调知识。比如,在进行表现2/4节拍的过程中,利用一只手向上拍来表达强拍,而通过轻轻拍一下腿来表达弱拍;而表现4/4节拍的过程中,利用一只手向上拍来表达弱拍,两只手向下拍来表达强拍,而通过一只手向下拍来表达次强拍;而在表达3/4节拍的过程中,利用向上拍来表达强拍,两条腿各轻轻拍一下来表达弱拍。把音调和学生的动作进行相对应,能够直接地表达出音调的形象,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

3.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小学生阶段中,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无法有效地进行音乐鉴赏。一方面,由于小学生普遍不太喜欢聆听音乐;另外一方面,小学生欣赏能力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无法理解音乐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其效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肢体动作,在进行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当中的“夏”的欣赏过程中,就需要为学生介绍“夏”的第三乐章属于急板乐段,作曲家在这个地方的题诗是:“天空闪电不断,冰雹也打落了谷子和玉米,破坏了庄稼”,在作曲家的笔下,夏天是一个让人充满抑郁并且感受到慵懒疲惫的一个乐章。因此,在进行乐章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随着音乐进行摆动,深入地体会音乐,也可以选择闭眼聆听,这样可以有效培育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同时,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音乐的感受,并进行提问:在这个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这样可以在绝大程度上发挥出小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让音乐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4.加强建设教师团队

在日常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生需要进行学习,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认识到新的知识,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需要适时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定的资源找寻相对应的书籍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强和别的院校之间的联系,定期进行对教师的培训,或者是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等,透彻地进行研究体态律动教学的应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寻找与教材有关的音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情景意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意境当中的音乐,深入了解到音乐的内涵。随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了解音乐,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6]。

5.利用生活化教学

体态律动指的就是身体有旋律、有规律地进行一些肢体行为,简单来说,体态律动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表现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种表现非常普遍,例如起床、吃饭以及洗漱等,还包含了课间的运动。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存在体态律动,并没有完全了解到体态律动的真实概念,也不明白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摸索。

按照这个情况来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当中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到一些事物的规律性,并把其引进课堂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实践生活活动,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入这些活动,选择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音乐,这样,能够让音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肢体动作。而需要注重的是,不能选择太普通的题材,如果选择普通的题材,学生不容易记住,需要选择一些可以吸引学生并且比较好记的题材,并且具有一定意义的,能够让学生在短期之内无法忘记的题材。只有这样,能够让题材在适合的教学范围之内,不但没有太大的难度,还能够让学生容易记住也容易理解,不会由于太简单,导致丧失学习兴趣。利用生活题材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善于发现有用的题材。

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实践生活,进行《洗澡歌》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让小学生回家之后,洗澡的过程中唱,可以配上相对应的肢体动作,这样能够让小学生对洗澡不会反感,能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个人卫生,能够让小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当中,有非常多可以利用体态律动进行表达的音乐。而学生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点进行教育,这样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获得有利于自身的信息知识。

6.提高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6.1 表现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能够转变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耳朵和嘴巴参与的现象,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动作和身体表达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比如,在进行《小动物唱歌》这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积极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各个小组的学生都扮演一个动物,并且自由设计相对应的动作,从而形成一段舞蹈。学生在动作设计的过程中,也一定会联想到所要模仿的动物在平时生活的一举一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各个小组成员当中每个人负责的部分也都不一样,但是都需要组合一起,而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商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观念。

6.2 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模仿学习的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之内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但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也阻碍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只知道模仿,这也压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其创造能力,教师可以有效进行结合表情和音乐。比如,在进行《表情歌》这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面部表情,且不同的学生所表现表情的方式也都不一样,因此,教师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随着歌曲的变化向同桌表演自身的表情变化,能够发现学生委屈、开心、生气等表情的灵活生动,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会想利用手指进行辅助表演,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体态律动,能够扩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动作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动作描写要具体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