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法语专业建设探析*
——以青岛市高校为例

2022-12-07 05:12江一帆
中文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法语青岛市大学

江一帆

(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山东省青岛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法国人青睐的中国城市之一。2006年5月,青岛市与法国布雷斯特市结为友好城市,确定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山东省与法国卢瓦尔河大区签署友好备忘录。自此青岛市与法国及法语国家与地区在政治、经贸、能源、科技、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频繁,发展势头良好,对于法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高,人才缺口日渐显现。除去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多所高校,目前青岛市开设法语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三所,分别为A大学、B大学和C大学。三所高校教学特色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属于科研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B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属于教学科研型地方重点高校。C大学则是省市共同管理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民办高校,属于教学型普通高校。通过在这三所学校中抽取1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访三所学校法语专业任课教师、与法语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总结得出青岛市本科高校法语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设置情况

高校法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两类,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基础型课程,例如“基础法语”“中级法语”“法语阅读”“法语视听说”“法语写作”等,另一类是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主的加强型课程,例如“法语口译”“商务笔译”“高级法语”“法汉翻译”“汉法翻译”等课程。部分高校法语专业还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文学、经贸、管理、文化等方面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个人兴趣,推动应用型专业发展,同时为学生日后就业提高竞争力,例如,“法国文学选读”“法国概况”“法国文化专题”“企业管理法语”“经济法语”等[1]。几所高校法语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安排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A大学法语专业以文学翻译为特色,偏重学生法国文学素养和翻译技能的培养;B大学法语专业相对于前者来说,偏重学生文化和经贸类方面技能的培养;而C大学法语专业偏重学生法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B大学和C大学都存在开设了较多课程,所配备的师资力量却较为有限,因此教师经常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的问题。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这就导致教师无法专攻一门或几门课程,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比例有待提高。

二、师资情况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从教师所获职称来看,青岛市开设法语专业的三所本科高校中,仅有两所高校(A大学、B大学)的法语专业拥有具备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且在整体中所占比例较低;C大学因法语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尚不拥有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从教师学历来看,前两所高校的法语专业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仍旧是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A大学和B大学两所高校的法语专业均实现了教师硕士学位占比100%,而C大学仍有本科毕业即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2.师资力量相对年轻化

在调研的三所高校中,2000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教师人数占总体的88.7%,80后任课教师仍旧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其中男性教师数量少,性别比例严重失调[2]。这些高校法语专业教师虽然基本都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但年龄分布存在相对不均衡的情况,部分学校面临仅有的1~2名教授退休后,全系无高级职称教师的处境,针对翻译、文学类课程方面情况尤为严峻。

3.法语专业的师资亟须加强

通过与各法语专业教学点的负责人交流后发现,每所学校都面临高级职称岗位空缺但又招聘困难的情况,个别高校存在缺少学科带头人的情况。根据各法语专业教学点的调查情况分析,青岛市开设法语专业的三所高校都有扩充师资的需要,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断层等问题。与此同时,三所高校都有引进外籍教师的需求,但专家教授级别的外教资源较少,引进困难较大。外籍教师引进后如何稳定下来也是高校人事部门的一个工作难点,国内不少高校都面临外教频繁更换的问题。

三、招生与就业情况

在青岛市这三所开设法语专业的本科高校中,法语专业招生均为一年一次,且生源比较充足。大部分法语专业每年实际招生人数超过规定的招生人数,数量基本控制在20~45人,同时还接收外专业转入学生。学生来源包括本省市生源和外省市生源两部分,其中本省市生源仍旧是主要来源,外省市生源在整体生源中所占比例最高位50%(A大学)。

1.与专业匹配度不高

部分新设立的法语专业尚未有学生毕业就业,其余法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包括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国企、外企、考研和出国留学,毕业后从事法语相关工作的比例低于30%。近年来,选择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比例高达60%(A大学)和40%(B大学)。除此之外,根据高校的知名度,各高校法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存在差异。B大学进入外企工作的人数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50%,而其余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点的比率则相对较低。总体来看,青岛市法语专业毕业生专业和就业的适配性有待提高[3]。

四、实践应用能力发展情况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三所高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现象,即法语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就业满意度调查中反馈“口语不好”“语言基础薄弱”“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本科在校期间学校所开展的考试以及全国法语等级考试大多不涉及口试,因此导致学生在主观上不重视口语学习,花在朗读背诵、口语练习上的时间远少于花在词汇、语法、写作练习上的时间。虽然多数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都设置了“法语口语”“法语口译”“法语笔译”“经济法语”“商务法语视听说”等课程,但大部分教学都只停留在教室内的“纸上谈兵”。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真正实践应用的机会,存在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大部分法语专业认可教师多为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工作后缺少企业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上显得较为吃力。

五、意见与建议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学,专业建设要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课程设置应以基础教学为主导,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研究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因此,青岛市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符合地方需求、有特色的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设置者应明确每一门课的目的与意义,细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合理安排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避免陷入为了追求应用型发展而忽略基础课的误区中;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同时采用适应课程特点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4]。明晰教师分工,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通常为很多本科高校法语专业所欠缺。

2.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学科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水平的全面提高。在被调研的三所本科高校中,大部分法语专业教学点在师资建设方面有待加强。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硕士学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访学、进修。合理制定科研考核制度,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队伍。实施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结构搭配,培养新一代研究型人才和科研领军人才,形成梯队协同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进步,增强专业的综合实力,以提高专业乃至学校的办学层次[5]。个别缺乏高级职称的教学点可以通过外聘或柔性引进兼职教授的方式聘请985高校退休专家学者来担任学科带头人的方法,引入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学科建设谋划方向。如有条件也可以定期举办学术沙龙、读书交流会、专题研讨会,或邀请国内外知名法语相关领域专家做线上线下学术讲座等。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施联合教学机制,聘请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企业导师。通过邀请行业专业人才“入校授课”或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使教学更贴近社会需要,更具应用性,扎实做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6]。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的合作,为教师前往企业交流与实践搭建平台。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满足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需要。对于高素质外教的引进,除了各校已有的常规待遇和科研经费外,高校人事部门可以根据每名外教在国内从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譬如,为外籍教师提供保障性住房,为外籍教师配偶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为外籍教师子女提供当地优质入学资源等。当然,学校也要规范教师的考核方法,有效地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师风师德水平。

3.提高专业吸引力和就业适配性

提高专业吸引力与就业适配性,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此项工作的核心。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所学专业,才能促使他们在四年的专业学习后选择继续从事法语相关工作,才能从法语相关工作中找到幸福感,从而作为职业奋斗的重要动力。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则需要学校、学院和系内等多层面合作。通过每年做好大一新生入学的专业认知推介、丰富学校图书馆法语专业相关图书及音像资源、加强法语系学生同法国高校国际交流、定期举办法国文化沙龙、鼓励学生参与青岛市举办的各类国际性活动和赛事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法国的风土人情,体会最真实的地域文化,学习最生动的语言,进而从内心认可和喜欢自己的专业。

4.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校可以依托已有的资源优势,积极与专业相关企业交流对接,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企业设立“翻译工作室”,将教学课堂融入真正的工作场景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实习机制,避免“闭门造车”[7]。通过从大一年级开始的认知实习,大二、大三年级的实训课程到大四年级的毕业实习,学校与企业探索校企共建课程,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将原本毕业后学生必经的行业了解和适应阶段前置到大学期间。如此,对于学生而言,到了大学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很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对于高校而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能够有机会为自己培养一批有工作经验、熟悉工作场景的应届毕业生,既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也增加了员工的企业黏性,实现了高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三赢”。

结语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法语国家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法语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长,法语专业教学点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尽管目前青岛市本科高校法语专业建设还有亟待完善的方面,彼此的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高校法语教育事业这块领域犹如广袤的沃土,机遇与挑战并存,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等待后来人去开拓建设。

猜你喜欢
法语青岛市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