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儿童医院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及结果分析

2022-12-07 01:13李佳琪罗昱玥唐小静李英杰周莹冰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22期
关键词:食源性沙门氏菌致病菌

李佳琪,罗昱玥,唐小静,李英杰,周莹冰△

(1.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001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400015)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是全球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就是为了根据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提供依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哨点医院则是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特定病原体的主动监测,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确证,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食源性腹泻为小儿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患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研究发现,腹泻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腹泻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引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复杂多样,但主要由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3-4],为了解本市儿童群体中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以重庆市某儿童医院为哨点医院,对2019-2021年主动监测的病例进行了病原体检测,分析其主要构成情况,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2021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感染性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 3 次或 3 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经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的病例。

1.2方法

1.2.1样品采集 对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采集患者的新鲜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尽量在用药之前采集,如有脓血或黏液等,应注意挑取含有脓血、黏液或血液部分的大便,液体粪便应取絮状物,置于清洁、干燥、无吸水性的无菌容器内,及时送检,用于细菌和病毒的检测。

1.2.2试剂与仪器 显色培养基为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其余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均为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磁珠法)为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诺如病毒 GⅠ/GⅡ 双重荧光 PCR检测试剂盒和5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为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W1000);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法国梅里埃公司 VITEK 2 Compact);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美国 Bio-Rad公司 CFX96);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3检测项目及方法 检测方法依据《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2019-2021年累计报告食源性疾病有效病例438例,男女比例为1.26∶1 (244∶194);共采集了354份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占病例数的80.82%(354/438),126 份标本检出致病菌或病毒,检出率为35.59%(126/354),其中男75例,女51例,男女性别比1.47∶1。

2.2不同病原体检出情况 对采集的354份样本,全部进行了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见表1。有106份标本检出致病菌106株,检出率为29.94%(106/354),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为29.10%(103/354),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0.85%(3/354),未分离出志贺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33份标本检出诺如病毒,检出率为9.32%(33/354);有13份标本发现有致病菌和诺如病毒的混合感染,占总数的3.67%(13/354)。

表1 患儿粪便标本中不同病原体的检出情况(n=354)

2.3病原菌分型情况 在分离到的106株致病菌中,沙门氏菌有103株,占97.17%(103/106),沙门氏菌共分离出16种血清型,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主,共70株,占所有致病菌的66.04%(70/106),其次为肠炎沙门氏菌(7株),占 6.60%;3 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均为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占所有致病菌的2.83%(3/106),见表2。

表2 食源性致病菌的血清学分型情况

续表2 食源性致病菌的血清学分型情况

2.4不同年龄段的病原体检出情况 病例主要集中在小于或等于2岁年龄段,在此年龄段共采集标本数278份,占标本总数的78.53%,此年龄段检出的阳性标本数也较高,占阳性标本总数的82.08%(食源性致病菌)和84.85%(诺如病毒),阳性标本均集中在小于或等于6岁年龄段,>6岁年龄段未检出阳性。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的病原体检出情况

2.5不同食物来源的病原体检出情况 对食源性疾病的可疑食品来源进行调查发现,病例可疑食品来源以家庭自制为主,共315例,占所有病例71.92%(315/438),采集相关标本274份,阳性标本有97份,阳性率为35.40%,其次为餐饮场所和零售店。见表4。

表4 不同来源可疑食物的分布

3 讨 论

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危因素,由此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5]。在中国全人口腹泻发病率平均为 0.17~0.70 次/人年,而5 岁以下儿童为 2.50~3.38 次/人年,远高于平均水平[6]。小儿感染性腹泻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7],正确评估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开展儿童腹泻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而监测是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持续的病原学监测可较全面地掌握儿童腹泻病原谱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本研究对重庆市某儿童医院2019-2021年主动监测的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发现,主要以细菌感染为主,为29.94%(106/354),同时,诺如病毒感染也处于较高水平,为9.32%(33/354),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不一致[8-11];在细菌性感染的病例中以沙门氏菌感染为主,其中又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占所有致病菌的66.04%,其次为肠炎沙门氏菌和德尔卑沙门氏菌,分别为6.60%和5.66%,与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儿童沙门氏菌感染的血清型类似[12],而与上海市和玉溪市报道的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报道不同[13-14],提示不同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谱排序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饮食结构、卫生条件、卫生习惯的差异有关。

从年龄分布来看,阳性病例数均集中在小于或等于6岁低年龄段,这可能与低年龄儿童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健全,功能还不完善,肠道免疫功能尚未充分建立,机体抵抗力低下,卫生意识差,更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害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饮食卫生习惯不断进步,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发育完善,感染风险也逐步降低。针对儿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年龄特点,应加强婴幼儿的卫生管理,以降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从就诊患儿人数比例来看,多为小于或等于2岁低年龄段,提示低幼年龄段的患儿监护人就诊意识较强,对儿童的腹泻症状更为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可疑食品大部分来源于家庭自制食物,表明儿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家庭食品卫生管理相关性更强。有研究显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监护人对疾病认知水平较低,普遍存在疾病治疗方法欠佳、缺乏科学性,不合理饮食等问题[15]。因此,加强日常食品的清洗、制作、保存等方面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对预防儿童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食源性致病菌所导致的腹泻对儿童影响远高于成人,小儿感染性腹泻作为全球高发疾病,对引起相关疾病的病原体的监测至关重要。只有密切监测病原动向,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和科普教育等工作,提高居民科学喂养意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从源头减少和消除食品污染,才能有效减少儿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食源性沙门氏菌致病菌
4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澳大利亚沙门氏菌疫情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