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2-12-08 04:00
中兽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血吸虫传染源血吸虫病

张 莹

(安徽省枞阳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枞阳 246700)

枞阳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中,发现家畜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轻度感染的牛羊等家畜会出现食欲降低、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症状,重症病畜还会因衰竭而死亡。当前家畜血吸虫病虽然感染率逐步降低、感染强度有所下降、发病症状不断减轻,但分析基层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发现,家畜血吸虫病防控还存在多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探寻适合枞阳县家畜血吸虫病控制成效巩固的对策,通过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合、科技攻关以及重点防控等措施的应用,提升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效果。

1 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分析

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的规模化防控自20世纪50年代便已开展,但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及科技水平均不一致,因而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将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1.1 耕牛血吸虫重点防治阶段

1.1.1 改善环境钉螺消除、查治耕牛发病情况

家畜血吸虫防治的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80年代,为有效消灭钉螺,切断钉螺传染源,农业部门对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加以利用,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采取矮埂水浸等灭螺措施,利用土埋灭螺技术、以新沟挖掘土填埋旧沟的方式对钉螺的生存环境加以改善,达到了有效降低钉螺孳生面积的效果,实现了人畜感染血吸虫病风险的有效降低。

同时,农业部门还加大了对耕牛感染血吸虫病的排查与防控力度,以便于提升农业耕种的顺畅性。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个耕牛血吸虫病流行区陆续建立了耕牛血防团队,至此,耕牛血防工作进入了规模化开展的阶段,同时还将猪马羊等其他家畜作为血吸虫病的排查对象,从而发现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家畜血吸虫病感染情况。

1.1.2 研发诊断技术、将耕牛列为重点防控对象

为防治家畜血吸虫病,相关专家不断加大了血吸虫病原学分析,研发出了尼龙筛集卵检查法、间接血凝试验等多类型诊断技术,并针对硝硫氰胺、敌百虫等家畜血吸虫防控药物的药效、安全效果展开了针对性分析,完成了有效药物筛选并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家畜血吸虫病治疗方案,致使各阶段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有效降低了血吸虫病发病率,使疫病流行区可稳定、顺畅开展农田耕作。然而,由于农业生产中药物安全极为重要,并且耕牛是农田耕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因而此阶段逐渐将耕牛血防列为重点,并针对性制定了有效防控家畜血吸虫病的粪便管理制度,以防粪便中携带血吸虫而导致家畜大面积发病。

1.2 家畜血防拓展阶段

1.2.1 放牧易感家畜防控加强、检测与诊断技术逐步推广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吡喹酮这种安全性强且效果显著的血吸虫防治药物被研发出来,且推出了以化疗作为核心的血吸虫综合防治措施。各个地区仍然以农业部的防控要求为依据对耕牛进行血吸虫病的排查与防治,同时还加大了猪马羊等易患血吸虫病家畜的疫病排查力度,并逐步扩大了排查范围。相关专家加强了针对易感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生物学特征分析,且家畜血吸虫病防治中,吡喹酮成为了重点防控药物,起到了良好的家畜血吸虫病防控效果。同时,相关专家还逐步在家畜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了家畜血吸虫病检测诊断相关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技术、IHA等血清学诊断技术等,使家畜患病治疗率大幅提高。

1.2.2 开展野粪调查工作、实施区域联防与人畜联防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我国农科院加强了与各地血防部门的合作,联合进行了野粪调查。经调查,湖南汉寿县目平湖区域的阳性野粪当中99.8%均为畜粪,以阳性牛粪占比最高,为87.8%。云南省南涧县检出31份阳性血吸虫粪便均属于畜粪,且牛粪占比高达83.9%。东至县江州调查中发现,阳性畜粪当中99.5%均是牛粪,其他为羊粪。

此外,相关专家提出了联防灭螺措施,大力开展人畜化疗,以切断血吸虫传染源,并采用湖州净化方法消除传染源头。主要方式有二:一是区域联防,即以共同放牧湖州作为区域划分依据,每年4月与8月各开展一次耕牛血吸虫病查治,经21 d以上化疗后方可进入湖州放牧;二是人畜联防,居民也需提前21 d查治与普治后方可进入湖州区域。此方法实施取得了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下降的成效,有效抑制了部分区域血吸虫病的复发。

1.3 农业血防探索与实施阶段

1.3.1 提出基于农业血防为主的家畜血吸虫防控思路

农业血防的探索与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门通过农业综合治疗血吸虫病试点建设,提出了农业血防的新型家畜血吸虫防治思路。试点措施主要有三:

第一,水田改旱田,实施水旱轮作,通过含螺中产或低产田改造,于低洼地处挖掘水产养殖池塘,实现农业生产中钉螺消灭与血吸虫防控工作的有效融合。

第二,大力促进血吸虫流行区的水禽养殖,以圈养方式、安全放牧作为血吸虫病防治手段。

第三,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采取水路及厕所改建措施,通过粪便管理强化降低血吸虫病发病率。

以上种举措的应用降低了钉螺面积,实现了牛血吸虫病发病率的有效降低,传源染扩散控制效果方面,沼气池的作用也相对显著。

1.3.2 提出围绕四个突破的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基于四个突破的农业综合防治措施。一是突破传统种植习惯,主要做法是调整与优化耕作制度及方式。二是突破传统饲养习惯,即对家畜养殖模式及结构进行改变。三是突破传统生活习,采取水路及厕所改造、沟渠硬化处理等措施。四是突破传统管理方式,按照法律治理血吸虫,强化畜源性传染源管理力度。

为了保障农业综合防治效果,农业部建立了血吸虫防治机构,通过对农业、计划、财务、环保、农垦多个部门的协调,推动了农业生产基地与灭螺规划的结合,确保血吸虫流行区优先立项,且保障了农业血防资金充足,为防治体系构建、沼气池、鱼塘、沼气池建设产生了促进,并为流行区内大中型农场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此外,各个血吸虫流行省份逐步建设了试点,结合地区特点促进了四个突破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的推广应用。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设置了血吸虫观测点,通过牛羊猪马犬等家畜排查未检出血吸虫病畜。

1.3.3 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综合防治血吸虫病

21世纪初,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了围绕传染源控制的综合防治阶段。农业部门结合国家出台的血吸虫防治规划及农业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开展了针对疫病流行严重村落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推行机械化耕作,减少耕牛使用量,并加强沼气池建设,强化畜源性传染源控制。基于多项工程的应用,在具有实效的家畜传染源控制技术应用下,保障了家畜血吸虫病的有效控制。各地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不断降低,截至2015年,发病率已低于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此外,进入21世纪后,血吸虫病诊断技术也有新突破,且还推出了基于流行区型不同的家畜血吸虫病查治与防控技术方案。针对湖沼型、山地型不同流行区展开精准性与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控,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2 现阶段家畜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及技术需求分析

历经70年左右的家畜血吸虫防控,极大的降低了我国血吸虫病畜的出现率,家畜血吸虫病得到了显著控制,呈现出感染率逐步降低、感染强度有所下降、发病症状不断减轻的流行态势,牛羊两种常见家畜逐步成为了重点感染对象,并且流行范围逐渐缩少。然而诱发家畜血吸虫病的影响因素仍未完全消除,具体面临的问题及技术需求如下:

2.1 血吸虫病传染源头控制难度较大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牛羊存栏量仍较高,分别高于70万头与220万只,然而易感家畜完全圈养难以实现,并且封洲禁牧工作实施中也尚未建立起具有长效作用的机制,存在家畜血吸虫病防控难度仍然较大的问题。通过对调查分析发现,部分区域存在复养淘汰牛的现象,并且一些区域恢复了牛羊放牧饲养,近年来存栏耕牛血液检测中发现的阳性牛只高达3000头。同时,在部分区域野粪调查分析中,检测出血吸虫病原体的猪马牛羊野粪量也较多,并且针对犬及其他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因而此类动物传染源的防控技术措施也未针对性制定与实施[1~3]。

2.2 钉螺完全消灭难度较高

现阶段,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多集中于地形地貌相对复杂的区域,且存在水位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因而钉螺这一重要血吸虫传染源头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钉螺分布总面积最低为35亿m2,最高甚至达到了38亿m2。同时,在汛情频发的影响下,钉螺分布范围甚至出现了逐步扩大的迹象。近年来,我国范围内新出现的钉螺分布区域范围介于209~1346 hm2之间。最近几年,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所开展的解剖镜检工作中虽然检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数量为0,然而基于环介导等温扩技术的支持下,一些监测点仍然检测出了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样本,这意味着钉螺这一血吸虫病传染源并未得到全面消除。

2.3 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加剧疫情回升风险

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并且人畜流动范围、流动频次进一步加剧,在这些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下,家畜血吸虫病的复燃风险有所提升。2017年,我国国土资源部、计生部、农业部及水利部等多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虽然卫生部中央转移支付血防专项得以保留,然而具体的防控经费却有所削减,并且难以联合农业部、林业部以及水利部等多个部门展开综合治理,因而围绕传染源控制这一核心综合防控家畜血吸虫病面临着一定的实施困境。部分地区因血防资金不充足,未建立完善的基础防治机制,并且血防工作团队面临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的问题,由此导致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难以高效、深入、全面开展。

2.4 家畜血吸虫病消除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多年的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中,针对血吸虫病的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技术逐步创新,已经诞生了间接血凝试验(IHA)、粪便毛蚴孵化棉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多种类型的检测诊断技术,同时,还总结出了硝硫氰醚、敌百虫等多种安全有效的血吸虫药物治疗方案,然而针对非流行区或流行度较低区域的家畜血吸虫监测预警机制并未完善建立,且未研发出新感染及既往感染血吸虫病的有效检测技术,因此,家畜血吸虫病的诊治响应时效性有所不足。同时,在家畜血吸虫病预防疫苗研发方面仍未有新突破。此外,新时期背景下,未能制定出适应性较强的精准性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也未完善建立。

3 家畜血吸虫病有效防控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的感染范围逐渐缩小,并且家畜感染例数也有所下降,然而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面临着传染源控制难度大、钉螺消灭效果不佳、家畜血吸虫病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因而基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仍要加大防控力度,构建长效、持续的血吸虫病防控机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防控难点,结合防控技术需求,实施针对性防控,从而防止部分地区家畜血吸虫病再次复发[4]。

3.1 构建健全的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强化传染源头控制效果

为了有效减少家畜感染血吸虫病的几率,提升传染源阻断效果,相关部门应基于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家畜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以便于及时了解本地区家畜血吸虫的发病情况,并于疫情爆发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出疫情预警提示,并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响应,通过可行性疫病防控措施的合理应用,及时消除或降低由家畜感染血吸虫病所带来的危害,通过传染源头的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血吸虫病的复发率,从而对当前取得的血防成果进行有效巩固。

3.2 加强重点地区的血防力度、降低钉螺消除难度

农业部应针对重点防控地区展开全面的血吸虫病发病风险分析,探寻多种防控技术整合利用的有效举措,并要为重点区域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在技术及经费保障下,通过大力度的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开展,对重点区域的家畜血吸虫病给予针对性、精准性的预防与控制,从而有效消灭钉螺这一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通过重点地区血防查治所面临难题的快速突破,有效降低家畜血吸虫病复发率与感染率,并逐步缩小血吸虫的发病范围。

3.3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尽可能降低消除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基层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中,应以我国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为依据,加大针对低度流行区的家畜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研究,推出特异性诊断、有效监测以及预警预测等多元化适用性较强的防控产品。同时,还应将家畜血吸虫病疫苗的深入研发列为重点,并根据各个村落或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精准性与针对性的家畜血吸虫防控策略,确保防血防控制措施的全面与有效实施,从而稳固家畜血吸虫病消除与控制的技术基础[5]。

3.4 强化各部门协作配合能力、创建综合防控技术

由于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以及卫生部等多个部门,并且血吸虫病各流行区的疫病控制经验也可相互借鉴与参照,因而家畜血吸虫病防控过程中,应尽可能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能力,并加强不同流行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利用,构建一个多部门共同参与、资源有效整合的综合血防控制机制。同时,还应加大家畜血吸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遵循依法实施血防的原则,并应提高血防工作的科学性,加强基层家畜血防机构的建设,以专业的团队、精湛的防控技术保障家畜血吸虫病的有效防控与消除[6]。

4 结语

作为我国家畜易患病之一的血吸虫病,其防控工作较为系统与艰巨,历经3个阶段的家畜血吸虫病防控之后,我国家畜感染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不断降低,当前家畜血吸虫病呈现出了良好的流行发展趋势,即感染率逐步降低、感染强度有所下降、发病症状不断减轻、牛羊成为重点感染对象、防控重点区域逐渐明晰。但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应持续性开展,未来需要从构建健全的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重点地区的血防力度、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各部门的协作配合能力四个方面强化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力度,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家畜血吸虫防控效果,实现复发率减少、发病率清零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血吸虫传染源血吸虫病
抗血吸虫药物研究新进展
《送瘟神记》
毛泽东与19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以江苏省为例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血吸虫并非“吸血虫”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探讨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重点与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