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石壁客家祭祖的仪式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2022-12-08 03:58欧阳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壁祭祖典礼

欧阳睿

(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祭祖习俗,是众多祭祀习俗中的一种,主要源自原始的祖先崇拜,分为墓祭和祠祭,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祭祖的文化观念。客家由于自身独特的社会历史状况和生活环境状况,对于宗族和血缘有着极为浓重的感情,也造就了他们浓烈的祭祖文化观念。而每年在石壁举办的客家祖地祭祖大典,更是客家人民对祖先崇拜的集中展现,其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流程,既是客家祭祀的重要体现,也是作为祭祖大典的重要的文化表演。在大典的仪式表演中,无论是它所代表的客家精神特质,又或是作为典礼所展现的仪式表演的形式,都随着典礼的不断开展,而不断地丰富它的内容和形态。

1 石壁祭祖大典的主要内容

石壁祭祖大典作为客家人的盛会,已经有多达26 次的举办次数,整个祭祀典礼也随着每次祭祖的举行而不断完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典礼更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世界各地的客家同胞亲眼见证祭祖典礼的进行,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石壁祭祖大典,也让更多的客家人了解认同了自己的祭祖典礼。2020年的第26 届石壁祭祖大典也依旧采用了现场祭祀加互联网直播的方式进行,整个典礼仪式的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点。

(1)开幕式。

各级嘉宾依次就座后,由领导、相关的邀请嘉宾依次进行发言,阐述祭祖的意义、客家人民对祖先的崇敬等,一系列发言完毕后,由相关代表宣布大典正式开始。

(2)擂鼓。

开幕式结束后,祭祀开始,首先表演的是三通鼓,司仪高呼“鼓三通”“鼓初严”,开始擂鼓,“初严”结束后再高呼“鼓再严”,而后又是“鼓三严”,整个“三通”便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三通鼓吹打乐是唐宋年间传入德化的,此后慢慢传遍了整个福建地区。三通鼓虽然是福建地区的一个地方特色吹打乐,但却带有很强的中原印记。

(3)迎祭旗。

擂鼓结束后,接着就是迎祭旗,伴随着礼乐的声音,24 位宫女手持祭祀的礼饰走在队伍的最前头,紧接其后的4 个执旗者手持祭旗,而走在队伍最后的便是陪祭生,整个迎祭队伍一同走过公祠前的“客家之路”,两边参与典礼的客家乡亲夹道迎接。最后队伍走到祠前广场,陪祭生分为两边,面向祭旗,执旗者将祭旗放到升旗处,由升旗手升起祭旗,整个现场庄严而又肃穆。升旗仪式完成后,礼毕,乐止。迎祭旗在整个人数的设置上是也颇有讲究的,24 个宫女代表了二十四节气,4 个执旗手代表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

(4)献礼仪式。

祭旗升起后,主祭陪祭者就位。陪祭者均为当地选拔的客家后生,主祭者为德高望重的客家长者。进行仪式正式开始,福建省领导代表、 三明市领导代表、宁化县领导代表作为嘉宾缓慢走到始祖灵牌前,乐再起,各个领导敬献花篮,随后行三鞠躬礼。礼毕后回座,乐止。数批次嘉宾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如此进行反复。敬献花篮结束后,献帛,献香,献爵依次进行,同样由受邀嘉宾进行,每个环节进行完后,都行三叩首礼。据会议代表的说法,这几个进献环节都是中华传统的祭祖环节,而能被选中作为主献的嘉宾,也代表了祖地人民对他们的敬意,同时也是种莫高的荣誉。

(5)献祭文。

献礼结束后,宁化县客家长者从“客家之路”走入怀祖堂前,诵读祭文。整个祭文的诵读全部用客家话进行。祭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几个方面:表示祭祀的时间地点和祭祀者有哪些,祭祀的内容和用品,以及祭祀的原因,并宣扬祖先的功德,最后表达对后代昌盛的祈福。祭文诵读完毕后,全体起立,行三鞠躬礼,诵读者将祭文放入怀祖堂牌位前的火炉中焚烧进献。祭文献完后,由一百位客家儿童诵读客家祖训,以表达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一百位的数字也代表了圆满的意思,即对客家传承圆满的希望。

(6)献乐舞。

由男男女女的舞者在怀祖堂前,进行传统的祭祀舞蹈的表演。这里的传统舞蹈,并非只是客家特色舞蹈,既包含客家地区的特色乐舞,又有中华传统的舞蹈音乐表演在内。

(7)抛洒红米。

客家长者及礼仪小姐为来宾献吉祥物。司仪手提活鸡,立于高处,边向空中抛洒红米,边高声颂祝词,“要幸福安康”等,民众热烈回复“要! ”场面非常热闹。

以上仪式便是祭祀仪式的大体流程,最后仪式告成祭祀者退班后,客家宗亲和来宾可进入公祠内在自己姓氏的牌位前上香。剩下的就是一些地方的民俗文艺表演,与仪式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石壁地方的文化展示。

2 黄帝陵公祭与石壁客家祭祖的仪式比较

黄帝陵祭祀作为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官方公祭典礼,本身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逝世开始,中华就已经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他的大臣左彻是最早进行黄帝祭祀的,在这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黄帝陵祭祀的传统。而黄帝陵的公祭仪式和致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在20 世纪形成了清明公祭和重阳民祭的习俗,而且每次公祭典礼,都有国家官方代表和民间海内外同胞共同参加。可以说黄帝崇拜和对黄帝的祭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据彭兆荣的研究,“整个仪式流程的设计和程序系模仿黄帝陵祭仪”。客家石壁祭祖的仪式既然模仿了黄帝陵,在其意义上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相似的内容。既然如此,对现阶段黄帝陵公祭的相关流程和研究进行梳理,首先确认一个问题,就是黄帝陵公祭与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两者之间,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联系。黄帝陵公祭大典主要是指清明公祭。在清明节这一天,来自海内外各地的中华儿女齐聚陕西桥山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2013年开始,公祭大典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陕西省地方政府联合承办,可见典礼的海内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从典礼祭祀的仪式上看,黄帝陵的公祭主要分为7 个项目。第一项是参祭人员全体肃立,代表对祭祀典礼的崇敬。第二项是击鼓鸣钟,一个是击龙魂钟,击九下,代表着始祖黄帝的尊贵,另一个是击龙威鼓,击34 下,代表34 个省市自治区。第三项是敬献花篮,由相关政府代表人员先行敬献,而后海内外重要嘉宾们依次敬献花篮,花篮在仪式结束后,是可以由嘉宾带回家中的,代表着将先祖祝福带回家,而之后的上香、 献爵的三献环节已经随着公祭的发展被简化和取消了。第四项是陕西省省长恭读祭文,祭文主要包括祭祀的时间地点、祭祀的人群,之后歌颂始祖的功绩,并颂扬当代党和国家的发展成果,表达对未来发展的向往。第五项是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由全体参祭人员依次行礼。第六项是乐舞告祭,分为心祭、乐祭、舞祭和龙祭。乐舞告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让游荡的先祖之魂们得到安定; 二是让在世的人们团结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来乐舞告祭又发展为形式感很强的艺术表达方式。祭祀典礼是中国乐舞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而乐舞又是祭祀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内容,礼乐合为一体。在乐祭上,表演者主要身着汉代服装吟诵歌唱,内容与祭文相符合,主题突出尚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每年乐祭均有所变化,但整体上都是集体吟唱形式,只是在时长和流程安排上有所不同。舞祭主题是明礼,舞蹈与音乐交融,舞蹈者手持中国祭祀的传统用具,例如香和爵,所跳之舞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舞蹈。第七项是祭礼结束,拜谒祖陵。此外还有河南新郑的黄帝陵公祭,祭典共有9 项仪程,分别为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除此之外,通过对祭孔等典礼的仪式流程考察发现,公祭的流程和仪式整体上大同小异,可以看出,官办庆典仪式所营造的是一种既热闹祥和又肃穆庄重的氛围。

对比宁化石壁的客家祖地公祭典礼和黄帝陵的公祭可以发现,两者在仪式展演的流程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由此说明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仪式仿照黄帝陵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的一些仪式细节上,又有所差异。除了乐舞方面的地方性表现之外,两者在仪式的一些祭祀内容和祭祀方法上也展现出一些不同之处,黄帝陵的公祭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大中华”的意象,不论祭祀的方法还是祭祀的流程细节以及内容上,都没有陕西本地的一些地方内容,也没有其他的地方性文化展演的内容,这与其公祭典礼发展时间长,代表意义广大密不可分。现代的祭祀仪式,整体上遵循一个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简化和复杂的选择,是由其内在的文化思维逻辑的。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与黄帝陵公祭的仪式在流程上有所相同又有所区别,可以说两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文化联系从客家民间的祠堂祭祀和祭祖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

3 石壁祭祖大典的客家特色

从客家的民间祭祖来看,主要有墓祭和祠祭两种。所谓墓祭,一般来说就是清明节的祭祖,祠祭则是祠堂内的祭祀,在祠堂内祭祖通常是在春节前后和清明节进行。从这两方面考察客家的祠堂祭祀和祭祖文化,有利于理解石壁客家祭祖仪式的内容特色。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发现墓祭和祠祭在流程上有相通之处,如洒红米这个环节,通过考察发现,在一些地方是墓祭祠祭共有,在有些地方是只有祠祭才有,其原因也可能是一种流程的简化,各地针对自己的祭祀流程也有所选择。在祠祭上,江西赣州市定南县远眺寨背黄氏宗祠的祭祀仪式流程比较隆重和正式,到了祭祀行典那天上午,众人衣着整齐严肃入场,典礼上不仅设有左右两位礼生,在祭典开始后,也有分祭孙,陪祭孙,接下来的流程与公祭典礼非常相似,也进行奏乐鸣炮、献香献爵等祭祀内容,甚至同样还有分祭孙宣读焚烧祭文的内容,整个流程上与公祭典礼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2]。而在其他一些客家地区的祭祖仪式上,祭品、祭祀的方法流程都有所简化,有的没有用猪头这样的祭品,有的甚至不做祭文诵读[3]。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客家民间针对祭祖祭祀,地区之间均有所选择,并非完全一样,但是整体上,与官方的祭祀流程相似,表现出石壁祭祖在模仿黄帝陵祭祀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客家祭祀的特色。

此外,乐舞也是祭祀仪式的重要内容,从前面可以看出,宁化客家石壁祭祖在乐舞上与其模仿的黄帝陵公祭就有很大的不同,吹打乐用的是福建传统的三通鼓吹打乐,在献乐舞的环节,不像黄帝陵公祭那样采用官方的乐祭舞祭,高诵吟诗等,而是以歌舞表演为主,如《板凳龙》《文武灯》《回回舞》《旱船》《稻草龙》和《马灯舞》等,这些都是福建宁化一带的客家主要民间乐舞,它们都多次在石壁祭祖大典上表演,而这些民间舞蹈,在公共舞台上的表演又与民间表演有所区别,在表现形式上,一些舞蹈形式也有所改变[4]。这些舞蹈顺应祭祀的舞台,展现出祭祀舞蹈的献舞要求,可以说是客家舞蹈与祭祖典礼的完美融合[5]。

4 石壁祭祖大典中的仪式认同

如果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大典是模仿黄帝陵公祭的流程,那么这种模仿更多的是对外在流程的模仿,而这些流程无论任何公祭典礼都大体类似[6]。但在内容上,宁化祭祖显然与其他祭祀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正是体现在其内容的客家特色性和其对客家民间的祭祀内容的吸收上[7]。其祭祀内容上则凸显了对于模仿的官方祭典和民间祭祀的平衡。这固然与举办层级不同有关,在规模设置、组织程度、仪式程序等方面体现出差别,但是更多地体现出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质和背后的文化认同意义[8]。如果说仪式对于个人和群体有两方面的程序作用,那么对于宁化的客家祭祖大典来说同样如此,对于黄帝陵公祭层面,它体现了个体,对于客家民间层面,它又体现了群体。“客家人”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域群概念, 它无法凭借地缘帮助来进行根本的族性认同[9]。同时, 它又不同于种族或民族认同, 无法截然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泾渭分明。因此,这一仪式,对于“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和其构成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仪式让个人从中获得身份的体现和获得。对比宁化石壁的客家祭祖和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公祭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学者和主办方所说的模仿黄帝陵公祭,有其可能,但同样也包含着很多官方祭祀的共同内容,而之所以提出这一重要内容,与客家本身的族群文化有关[10]。对于客家来说,崇正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客家祭祖大典模仿黄帝陵公祭大典,体现的就是汉民族支系的重要内容,从这里获得一个汉民族支系身份及其体现[11]。在仪式内容上,石壁客家祭祖大典的很多祭祀仪式,有些是黄帝陵公祭已经简化不用的,似乎追寻着客家的中原印记。

第二,群体从仪式中获得整体性认同。从客家民间的祭祀仪式对比来看,其流程和内容都与石壁祭祖大典很像,只是在组织和规模上有所区别。此外宁化石壁祭祖大典杂糅了更多的客家因素在里面,有些地区没有的祭祀习俗在大典上也能看到,大典将不同客家地区的习俗连接起来,使客家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整体上获得对“客家人的祭祖典礼”这一认同[12]。此外大量福建客家聚集区的客家歌舞表演,更是凝固了海外客家人民的感情。

5 结语

正如黄帝陵公祭对于石壁祭祖大典来说是体现其官方性的内容,那些客家地方祭祀仪式和民间歌舞是客家民间特色的体现。石壁祭祖大典既有着其内在的仪式整合性,也有着外在的族群吸引力。无论如何,宁化祭祖作为客家公祭大典,在表达共祖意识、血脉认同与文化归属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石壁祭祖典礼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绵 延
洪洞祭祖
登剑门关
咒语
争石壁
雨中大典
祭祖
颁奖典礼剪影
Keynote Spe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