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2022-12-08 06:57刘夏毅高锋
中医药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电针波形针刺

刘夏毅,高锋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电针疗法作为临床中常用的绿色疗法,具有操作便捷、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临床疗效等优点,无疑是保守治疗中值得推荐的重要疗法之一。因此如何发挥电针疗效成为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有关电针参数的选择以及量化、电针的治疗方向和适应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电针参数的选择及量化

电针参数是描述电针仪输出脉冲的相关参数,主要包括频率、强度、波形和刺激时间等,是影响针刺疗效和改变传统针刺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变电针的不同刺激参数,产生不同的刺激因素,进而通过机体的不同反应机制产生不同疗效,达到拓宽适应证、增强临床疗效的目的。

1.1 频率

频率作为电针参数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是影响临床疗效以及科学研究的关键。通常电针的输出频率小于1 000 Hz,人们习惯于把低于30 Hz的称为低频电针,30~1 000 Hz 的称为高频电针[1],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能促进不同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2]。有研究指出,低频率刺激释放内啡肽和脑啡肽,高频率刺激释放强啡肽[3],这三种物质都在电针镇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脑啡肽作为一种类吗啡性神经递质,在脊髓中可发挥调节痛觉的作用,在电针低频(2 Hz)引导下,多次刺激更易引起累加效应[4],镇痛效果更好。更有研究认为,2 Hz 电刺激在脊髓中产生了“长时程抑制(LTD)”,减轻了痛觉过敏和超敏反应的发生,而高频电刺激(100 Hz)则可能产生“长时程增强(LTP)”,不利于镇痛[5]。另外,在实时镇痛效果方面,低频电针优于高频电针;在镇痛后效应方面,高频电针优于低频电针,这可能与不同频率引导下脊髓释放的内源性阿片肽有关[6]。有文献指出,在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方面,低频电针(5 Hz)较高频(100 Hz)更佳[7-8]。卢峻等[9]指出,低频电针(2 Hz)较高频电针(100 Hz)具有更好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还发现,低频脉冲电针疗法可通过增加海马EAAT1、EAAT2 mRNA 表达,改善谷氨酸再循环,发挥抗抑郁作用[10]。低频电针较高频电针在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上具有明显优势,周俊[11]、张立志等[12]通过临床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其机制推测为对侧大脑相应区激发以及健侧脑功能代偿患侧,因此在临床上更推荐2 Hz 低频率电针来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发现高频电针除了具有镇痛效果之外,还可以调节多系统疾病。高频电针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的最多,其中大多为治疗神经性疼痛。有研究指出,高频电针通过作用脑桥的臂旁核产生针刺镇痛效应,且刺激消失后还能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13]。钟煜朝[14]研究表明,高频电针(100 Hz)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方面较50、2 Hz 疗效更好;滕秀英等[15]发现,高频电针较低频电针在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上治疗效果更明显。此外,高频电针在治疗肥胖、尿失禁以及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有研究指出100 Hz 电针较15 Hz 电针在减少腰围、腹围以及前10 次疗效方面更为明显,表明高频电针较低频电针在治疗腹型肥胖上更具有优势[16]。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高频电针(50 Hz)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更有效[17]。严明娜等[18]通过高频电针刺激大鼠“内关穴”发现其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1.2 波形

波形是指脉冲电流按一定规律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临床常用的波形包含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3 种。在连续波中,频率低于30 Hz 的称为疏波,因其频率相对较低,能产生较强的震颤感,能带动肌肉收缩,促进肌肉及相关软组织的修复,故而对神经肌肉损伤产生更好的疗效[19-20]。频率高于30 Hz 的称为密波,震颤感较疏波稍弱,其频率高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即时镇痛效果较好,临床中可应用于局部镇痛。虽然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但是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长时间电刺激可使得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有所降低[21],即易出现电针耐受现象,镇痛效果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失效,这也是临床中在处理治疗周期较长的疾病时较少单纯采用连续波的原因。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输出的组合脉冲波形,具有兴奋作用,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能量代谢[22]。在治疗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3]、腰椎间盘突出症[24]时,疏密波往往能较连续波发挥更好的疗效;在针刺镇痛方面,疏密波由于其两种波形交替输出的特性,既可以减少适应性反应的产生,又能发挥出复合波形的优势,低频疏波能促进中枢系统产生内啡肽和脑啡肽,高频密波产生强啡肽,3 种阿片肽共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镇痛效力,有研究也指出,低频(2 Hz)与高频(100 Hz)各3 s 互相交替的疏密波镇痛最佳[3]。疏密波在其他方面也有亮眼表现:刘亚丽等[25]通过对比不同波形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得出,疏密波电针对于减少腰围效果更好;姜思媛等[26]指出,通过基础药物加上2 Hz/50 Hz 的疏密波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更优。断续波为有节律时断时续的脉冲波形,其脉冲电流呈现交替输出,对人体有较强烈的震颤感,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较上述两种波形更强,故在治疗诸如周围性面瘫恢复期[27]、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28-29]、乙型脑炎[30]等出现的后遗症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萎缩类疾病[31-32]有更加明显的疗效。

1.3 刺激时间

电针的刺激时间主要是指电针接上电极后的通电时间,目前尚无明确的文献或指南明确指明电针的最佳治疗时间,临床上使用电针的治疗时长大致在15~45 min,具体时长不仅与患者的配合程度和耐受程度相关,还应该考虑具体疾病、疾病的患病时间、疾病的轻重程度。有研究指出,电针刺激15 min 后大鼠端脑内3,5-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降低,电针刺激45 min 后在脑干内含量升高,电针30 min 后端脑内cGMP 含量明显降低而脑干含量升高,并且痛阈明显提高,因此该实验认为针刺镇痛以大约30 min为宜[33]。还有研究表明,低频电针在镇痛时有15 min的潜伏期,而在前30 min 的治疗中主要是强啡肽发挥作用,内啡肽和脑啡肽在刺激30 min 后才增多,在45 min 时达到高峰,后续呈递减态势,因此在电针刺激30~45 min期间3 种物质共同发挥镇痛作用,效力最佳,推荐临床上使用电针治疗疼痛选择30~45 min[34-35]。

1.4 强度

在临床中,电针的强度仍是以患者能否忍受为准则,对于初次经受针灸治疗的患者,中等强度甚至高强度的输出档位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这与医患之间“治神守气”的原则相悖,因此在调节电针强度时,应首先向患者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情绪。与电针强度相关的研究仍以镇痛效应居多,张露芬等[36]经实验研究发现,不同参数对中枢不同水平的体感诱发电位作用特点不同,低频弱强度电针的效应主要在皮质以下;低频高强度电针的效应主要在皮质。何晓玲等[37]通过实验指出,低强度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表现出局限性,具有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无特异性,表现出广泛性。肖丹秦等[38]也通过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大鼠甩尾反射观察出高强度电针会引起中枢的下行性抑制,产生全身广泛性的镇痛效应。端木程琳等[39]通过对比不同强度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肌肉炎性大鼠的镇痛效应后发现,较高强度的TEAS 和较低强度的电针对于大鼠的局部镇痛有显著效果。刘红香等[40]也指出在治疗慢性炎症痛时,较弱强度的电针刺激疗效更优。在非针刺镇痛领域,冯吉杰等[41]指出中强度TEAS 能够有效改善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王桂华[42]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在患儿耐受的范围内,电刺激强度越高,脑瘫患儿吞咽障碍和精神状况改善效果越好。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电针镇痛时,对于急性局限性疼痛,以患者可耐受的较弱强度电刺激为佳,对于治疗顽固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癌痛、全身广泛性疼痛,可适当增加电刺激强度。在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在患者主观感受到的适当强度基础上,灵活增加电刺激强度,不能单纯以电流强度这一参数作为整体疗效的衡量条件。

2 讨论

综上所述,在电针镇痛时,对于急性疼痛宜选用高频、疏密波、低等强度、短时间;对于慢性疼痛宜选用低频、疏密波、高等强度、长时间;对于神经性疼痛及难治性疼痛可考虑使用低频或变频(2/100 Hz)、疏密波、中低等强度、时间控制在30~45 min。在电针治疗“痿症”时,可考虑选用低频、断续波或疏密波、中高等强度;对于运动功能明显受限的患者可考虑高频或变频(2/100 Hz)、断续波、高强度。电针治疗其他系统疾病的参数优选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针对同一病种或同一系统的电针参数研究不具备普遍性,需要在严谨的标准和科学的实验方案指导下进行多中心、多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目前,临床中使用电针治疗的疾病大部分可归属为“痹症”和“痿症”,针刺镇痛和针刺治痿的理论较为成熟,电针治疗“痹症”和“痿症”的治疗措施和作用机制也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在针刺镇痛方面,韩济生[3]就提出:“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能促进不同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即低频释放脑啡肽,高频释放强啡肽,变频促进脑啡肽和强啡肽的共同释放,同时不同频率对人体作用部位也不完全相同[43],证实了频率作为电针参数之一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电针的临床疗效。《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1 部分:电针》[20]也明确地指出疏密波和密波对于针刺镇痛具有较好的效果,还有研究指出低强度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表现出局限性,具有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无特异性,表现出广泛性[37];在针刺治痿方面,相关研究侧重于中风病后康复阶段,对于中风后感觉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电针参数的选用较具有一致性,大多采用断续波,而目前对于电针治痿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炎症反应、改变脑血流、减轻脑水肿、抑制细胞凋亡、影响干细胞增殖等方面,对中枢神经再生抑制信号通路的研究尚少见,往后有待进一步探索。

也有许多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表明,电针在治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疾病方面上具有明显疗效,但目前尚未能从各病种之间找到电针参数的关系规律以及所采用的参数的一致性。

在临床上,电针具有节省人力、无毒副作用、疗效确切、便捷易获取等优点。除此之外,电针还能方便及时地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对应参数变化治疗方案;另外,电针镇痛具有即时性,即可以短时间内取得疗效,优化患者的就诊体验;对于长期需要使用针刺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电针不仅具有节省人力、疗效明显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减轻经济负担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主要存在几个关键因素导致电针在临床使用中疗效受限。①参数选择的随意性或盲目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电针参数的选择往往不具备针对性,使用者对于电针参数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实验研究中,不少研究对于电针参数不够重视以至于文章并未详述电针干预组的相关参数;②电针参数研究资料的缺乏:目前电针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机制研究方面,在临床研究方面重点在于电针的疗效研究而忽视了参数研究的重要性,且对于同特性、同类型疾病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实验研究不足以说明电针参数对实验结果是否存在影响;③非电针参数的影响:除去常规的频率、波形等电针参数外,电刺激穴位的选择、导线的连接方式、治疗间隔时间的设置以及不同参数间的搭配组合等都是影响电针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希望在今后的电针参数的研究中,能够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在规范标准、统一环境的前提下对电针参数的疗效研究做可视化及定量化分析,做到电针参数的量化、标准化、数字化,探索出更具有特异性的参数规律,为临床实践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电针波形针刺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时域波形掩护的间歇采样干扰对抗研究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雷达波形设计与运用专刊”编者按.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通用6T系列变速器离合器鼓失效的解决方案
全新迈腾B7L车喷油器波形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