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12-08 11:14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总站张钧丁兆斌
河南农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河南省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总站 张钧 丁兆斌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为护佑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药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等中药抗疫“三方”,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

一、发展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国腹地,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多样,为众多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生态环境,其道地药材资源和种植面积处于全国前列,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河南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张仲景、孙思邈、扁鹊等都曾在河南历史上留下足迹。传统中医开方用药习惯于使用河南药材,《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中药典籍所记载的名方、验方所使用的药材品种和剂量多是基于河南药材积累而来,山区农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习惯。河南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自然禀赋独特,是“北药”的南界,“南药”的北界。特殊的逆境造就了河南道地药材的独特品质。

截至2021 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6.67万 hm2、产量190 万t、产值282 亿元。三项指标均由2016 年的全国第12 位提高到前3,初步形成了以伏牛山产区、大别山产区、太行山产区、怀药产区和黄淮海平原产区五大优势道地产区为框架的发展格局。目前,全省中药材规模化经营主体1000 多家,从业人员近500万人。河南省中药材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的地理标志产品36个、绿色食品57个,提出并制定省级地方标准62个、鉴定新品种56 个。从种植用地情况看,丘陵山区发展面积33.27 万 hm2,占比90.7%;平原传统种植区发展面积3.4 万 hm2,占比9.3%。由于中药材大多喜瘠薄土壤、抗逆性强,多生长于丘陵山区,故中药材成为山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好抓手,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中起到了支撑作用,直接带动就业约500 万人。其中,60 多万贫困人口因此产业实现脱贫。

二、存在问题

(一)良种覆盖率低

河南道地药材产区农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药农大都采用自己留种种植,对种源要求不高,种子品质退化,优良种质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一些种植户只引进不培育,使原本不错的品种出现水土不服,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河南省种植大宗药材的种子、种苗多以异地引种或自繁自育为主,异地引种频繁导致中药材良种率不足10%,同时,造成本地优良种质退化,病虫害多发,质量产量普遍下降,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率普遍偏低。

(二)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中药材生产要求有机生态种植,由于对投入品监管环节的缺失,一些种植户在实际生产中也会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供中药材生产专用的肥料和农药开发不足,供应有限,可供选择的产品很少,存在农残超标和品质下降的风险。在中药材生产中长期使用大水大肥,违规使用除草剂、高毒农药,是造成中药材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产地加工是中药材生产的关键环节,全省普遍存在产地加工规模小、手工操作、缺少技术规范等现象,影响中药材质量提升。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传承不足,河南省传统特色饮片、特色技艺有消亡危险。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囿于自身实力限制,示范带动效果有限。总体上看河南省超大型龙头企业数量稀少,中小企业多而不强。全省现有中医药生产相关企业120 余家,生产中药1000 余种,规模亿元以上企业仅50 余家。

(四)流通市场建设滞后

随着传统交易市场的没落,现代交易市场尚未建立完善,区位枢纽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有一些道地药材产区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市场,一些大宗道地药材外流到异地交易,影响了自家品牌的建立和药农的收益。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广大药农和药企的科技水平难以适应中药材产业向纵深发展的需求,制约了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品种生产都在传统的低水平阶段徘徊,药农和新型经营主体走的多是种植销售和简单初加工的老路。河南省主要中成药多为传统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研发较多集中于药剂型的转变和生产工艺的改良,对于传统文化和经典名方的整理、挖掘和投入严重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引领作用。新药研发速度缓慢,迄今为止尚无超过10 亿元的中药单品大品种。

(六)品牌培育力度不强

河南省地处中原,道地药材资源丰富。根据第四次资源普查统计,标本实物、调查数据和药用佐证均有的中药资源种类数为2800 余种。山茱萸、怀山药、怀地黄、冬凌草等中药材供应量占据全国的70%。由于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叫得响的品牌不多,道地中药资源优势没有凸显。除“四大怀药”的地黄、山药之外,豫药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七)综合利用率低

河南省对中药材的多元价值功能开发不够,对药材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等深度开发欠缺,不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降低了产业效益。

(八)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种植需求多样,许多品种没有规模化种植,种植环节机械使用率低。在山地产区,地形限制了大型机械的使用;在丘陵和平原种植区,机械化率也不高。比如西红花、菊花、金银花的采收几乎全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居高不下。另外,有一些品种由于没有适合收获的机械而导致收获损失大,直接影响了产量。

三、应对措施

(一)强化良种繁育,提高良种覆盖率

河南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珍稀、濒危、特有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保存和扩繁等工作,开展种质资源评价,筛选鉴别优势种质资源,建设种质资源圃(库)。培育中药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开展良种选育、提纯复壮、种苗扩繁和推广应用,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动种子种苗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

(二)绿色生态种植,保证药材品质

河南省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制定、修定一批特色鲜明、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在道地药材产区,建设规范化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推行按标生产,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水资源集约利用等生态种植技术,引领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三)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河南省利用国家对企业在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中药新药研发,推动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二次开发、院内制剂、中药新型饮片等相关创新产品发展,依法开展趁鲜加工。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制定一批高于国标的中药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省级标准,实现标准引领。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培育一批中药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四)发挥优势,重建市场流通体系

河南省提升仓储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利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及综合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园和现代化物流交易中心。创新药材交易模式,完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推进禹州“华夏药都”重塑,发挥辉县百泉中药材物流集散中心作用。加快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运用,强化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监管。加强中药材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河南省重视中药材基础研究,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中药材全产业链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立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后补助专项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强研发能力。

(六)大力培育道地药材品牌

河南省积极培育“豫药”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做强一批在全国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道地药材品牌。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大宗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商标(含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开展道地药材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会展。

(七)因地制宜,不断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河南省聚焦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的新需求,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拓展药材新功能,激发产品新价值。大力支持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替代产品、康养产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及天然抗氧化剂的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支持企业开展药材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等的深度开发,促进中药材资源循环利用。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中医药+旅游”,将中药材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休闲旅游区、网红打卡地、研学基地,引导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等有机融合。

(八)改造和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

河南省因地制宜,针对单项品种需要,改造现有农业生产机械为中药材生产所用。鼓励科研单位和农机生产厂家开展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投资研发各类中药材生产适用机械,使开发的中药材生产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调动研发投入积极性,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在大宗药材的生产中,率先提高机耕率、机播率和机收率,不断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河南省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