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药物控制钉螺工作挑战和展望

2022-12-09 12:17李路张利娟张世清许静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药物环境

李路,张利娟,张世清,许静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合作中心,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25;2.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地理分布决定了日本血吸虫病的空间分布,理论上只有当一个地区同时存在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时才会引起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1]。纵观我国70余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先后经历了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无论哪种策略,控制钉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钉螺控制成效显著,钉螺面积由20 世纪50年代的148亿m2下降至2020年的36.50亿m2,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面积也大幅下降[2-3]。

钉螺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灭螺、生态灭螺和生物灭螺。其中,药物灭螺具有适用范围广、见效快、可重复使用的优点,是我国最常用的钉螺控制方法之一[4]。当前,我国钉螺孳生环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水位难以控制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川滇地区,钉螺控制难度较大,钉螺面积下降缓慢,加上受洪涝灾害、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钉螺新发、复现情况时有报道[5]。另外,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灭螺成本不断增高等因素都使得药物灭螺面临巨大挑战[2]。本文对目前我国灭螺药物的主要种类、方法进行简要概述,并就药物灭螺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血防工作者参考。

1 常用灭螺药物和方法

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药物灭螺一直是我国钉螺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措施[6-7]。在实施药物灭螺70 余年的实践历程中,我国逐步研发出种类较多、高效低毒的灭螺药物,并不断对药物的剂型进行改进,探索出适宜不同环境类型的药物灭螺方法,为我国钉螺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1.1 常用灭螺药物 灭螺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和植物成分药物。其中化学合成药物主要有氯硝柳胺、四聚乙醛、荣宝和荣芽[8-9]等。这些药物杀螺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氯硝柳胺对非靶生物及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四聚乙醛、荣宝和荣芽等存在药效缓慢及用药成本高等问题[8,10]。植物成分灭螺药物主要有皂苷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异)黄酮类等[11-13]。虽然植物成分灭螺药存在产量少、用量大、药效缓慢、生产成本高以及贮藏运输不方便等制约因素[14],但其低毒和易降解的优点使其成为如今灭螺药物的重点研发方向[15]。如以茶粕为原料的植物灭螺剂“螺威”,它相较于氯硝柳胺成本低、毒性小[16-17],在湖区、山区均体现出较好的灭螺效果[18-21]。

1.2 药物灭螺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下发的《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目前常用的药物灭螺方法主要包括浸杀法、喷洒(粉)法、铲草皮沿边药浸法、泥敷法、地膜覆盖法等。浸杀法适用于水位可控的沟渠、水塘、田地,由于大规模浸杀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只局限于小环境的灭螺,大面积洲滩等有螺环境很少应用。喷洒(粉)法适用于江洲湖滩和没有积水的沟、渠、塘、田的埂边等有螺环境,但较大面积喷洒时易漏喷或喷洒不匀而影响整体灭螺效果。对于缺水或取水不便的江洲湖滩、树林、石缝、梯田后壁等复杂有螺环境主要喷洒不加水药物,其中颗粒剂型药物穿透性良好,且能避免粉剂漂移,但其粒径大,与钉螺接触面小,影响灭螺效果;粉剂穿透性和吸附性较优,灭螺效果良好,对现场清障要求不高,但存在药粉漂移问题[22]。铲草皮沿边药浸法适用于积水多、水体较大的有螺环境,但用工较大,且对河岸造成破坏,不利于水土保持[6]。泥敷法适用于山丘型地区,杀螺效果良好,但泥敷灭螺1个月内环境残留药物仍具有一定的杀螺作用,这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23]。地膜覆盖法适用于靠近水产养殖的周边环境、除草面积大的有螺环境,此方法对环境清障要求高。各种药物灭螺方法在实践中需依照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发挥灭螺药物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施药方法,克服其局限性。

2 新时期药物灭螺面临的挑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的目标。处在迈向血吸虫病消除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国钉螺控制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充分发挥药物灭螺应有的作用,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及挑战。

2.1 现存钉螺面积仍较大 21 世纪以来,我国钉螺总面积始终徘徊在35.19 亿~38.63 亿m2之间,局部地区钉螺面积有上升趋势[5]。2020年血吸虫病疫情通报显示,全国新发现钉螺面积1174.67 hm2,复现钉螺面积3255.53 hm2[3]。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仍较广,钉螺面积下降缓慢,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新发或复现钉螺环境时有发生,钉螺控制形势不容乐观[3,24]。

2.2 疫情达标地区工作松懈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的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回升,且存在螺情回升早于病情回升的规律[5]。钉螺调查和控制工作主要由基层血防机构承担,随着部分地区达到传播阻断和消除标准,防治工作易松懈或停滞[25-26],加上经费投入不足、机构整合、人员压缩及工作外包等情况使得防治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2.3 药物灭螺与水产养殖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血吸虫病流行区产业结构发生较大调整,在一些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业被经济效益较高的水产养殖业所取代。而目前我国灭螺药物大多对鱼类等非靶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灭螺引起鱼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引起法律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27-30]。因此水产养殖区附近有螺环境的药物灭螺工作难以实施,部分重点区域甚至多年无法实施药物灭螺。

2.4 药物灭螺与生态环保的冲突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2021年3 月1 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该法指出长江流域发展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涉及长江的一切生产生活、开发建设活动均应遵守该法,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作为前提[31]。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长江沿线及洞庭湖、鄱阳湖区实行了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建立了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如安徽白鱀豚生态保护区及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湿地保护区等,要求恢复滩地原貌,对药物灭螺进行严格控制甚至部分区域禁止实施药物灭螺[32-34]。目前我国现有钉螺面积的94.66%分布于长江沿线的江洲湖滩环境[3],随着各类保护区的建立,药物灭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这对钉螺控制及疫情处置产生较大影响[35-36]。

3 关于药物灭螺工作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反映钉螺分布和感染程度的指标常被用于评价一个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和防治成效。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显示,螺情的回升往往早于病情的回升[37-39]。因此,不断压缩钉螺面积,降低活螺密度,消除易感环境,仍将是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3.1 落实灭螺常规工作,推进机构能力建设 新时期对有螺环境要坚持常规灭螺,抓好常规工作不放松,尤其是对风险环境采取精准灭螺措施,切实做到灭一块清一块。在已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地区,应当继续做好钉螺控制不能松懈,严防疫情反弹。针对新时期所面临的诸如机构合并、人员压缩等新问题,应主动适应,通过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和推广查灭螺新技术等方式保持并提升机构能力水平。在推进机构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血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保障必要经费,改善血防机构办公用房、医疗设备、实验室等工作条件;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员梯队培养,确保人员梯队不断档,同时要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保障血防专业人才待遇,减少人才流失;三是不断完善培训及考核制度,如加强查灭螺技术培训,开展血防主题健康教育,以提高血防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血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40]。

3.2 探索合理灭螺策略,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要克服药物灭螺与水产养殖以及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对生态和经济更加友好的药物灭螺策略。首先,认真分析钉螺分布特点和人群感染风险,合理制定灭螺策略,科学选择适宜的灭螺药物和灭螺方法。对于感染风险低乃至“有螺无病”的地区可在做好传染源控制和螺情以及水体感染性监测的前提下暂不开展灭螺作业,以缓解药物灭螺与水产养殖及环保的矛盾。对存在感染风险须灭螺地区做好精准灭螺,尽量避免过度施药和超范围施药;积极研发和使用对养殖业和环境较为友好的灭螺药,如灭螺酯[41]等;还可对冬季灭螺可行性进行一些探索,通过错开养殖季灭螺避免养殖与灭螺的矛盾。其次,根据有螺环境地形结合环保需求科学选择药物剂型、施药方法。粉剂与颗粒剂适用于缺水环境灭螺,悬浮剂与可湿性粉剂适用于有水环境灭螺[42-44]。此外,对现有灭螺药物的生态影响开展系统评价,全面掌握不同药物控制钉螺的成本-效果。对现存灭螺效果好但毒性大、价格贵的灭螺药物如氯硝柳胺,可采用复配技术和卫生杀虫剂复配混用。如将25%氯硝柳胺与1%四聚乙醛复配制成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45],在降低用药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灭螺效果。

3.3 提高螺情监测质量,更好实现精准灭螺 我国现有钉螺面积大多分布于环境复杂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不断进步,血防工作要求也更加精准化[46]。在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应确定药物灭螺的重点环境,精准灭螺、反复灭螺,提高药物灭螺的成效[47]。应用遥感、卫星定位、卫星成像等现代空间信息化技术开展信息化螺情调查和监测[48],提升工作精确度。建立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根据钉螺的生态学特征综合高程、水文、土地利用、土壤植被等地理环境因子[49-50],及时更新螺情图账,掌握钉螺分布动态、孳生环境类型等,明确钉螺监测和钉螺控制的重点区域,为精准施药提供科学依据。

3.4 科学开展药物灭螺,提高灭螺工作质量 药物灭螺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在掌握螺情的基础上结合疫情状况等信息确定灭螺的范围和频次。只有科学规范地开展药物灭螺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灭螺效果[6]。具体而言,一是要严格做好灭螺前环境处理,使药物最大限度接触钉螺,保证灭螺效果[51]。无人机灭螺、机械化清障自动投药灭螺一体机[52]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可提高药物灭螺覆盖率和工作效率。二是要准确把握灭螺时机。我国钉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草滩环境,由于受环境气温和长江水位的限制,实际可用于灭螺的时间较短,要把握好春秋季枯水期的灭螺时机[53],还要关注气象变化,选择适宜时机开展药物灭螺。三是要规范施用药物。药物灭螺的效果易受药物浓度和喷洒均匀度的影响。在施药过程中,需按要求规范化配置母液并均匀施药[54]。

3.5 注重项目绩效管理,确保灭螺工作效果 药物灭螺是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重要内容,药物灭螺的药物和人工补助经费平均占项目总经费的40%以上。现阶段,药物灭螺主要采取聘请第三方的方式开展。因此,要保证药物灭螺工作的效果,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就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绩效管理,在药物灭螺的启动(明确药物灭螺的目的、范围和实施时间)、计划(药物和器械采购、方案编制、灭螺公告)、实施(除障、配药、施药)、监控(工作进度、质量控制和风险应对)和收尾(考核验收、资料归档)等阶段加强监管和跟踪评价[55]。此外,由于任何药物的灭螺效果都很难达到100%,残存的低密度钉螺存在密度负反馈作用,即环境中的钉螺极易在较短的时间重新达到较高的密度[56],因此需要加强灭螺后效果监测并酌情开展反复灭螺。

4 小 结

2017 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WHA70.16 决议号召各成员国制定或采纳国家媒介控制策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在2025年媒传疾病(包括血吸虫病)发病率降低40%的目标。WHO 认为,媒介控制是全球血吸虫病消除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除继续实施大规模的人群化疗外,在传播热点区域或者旨在消除血吸虫病的区域要加强媒介控制[58],加速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此,借鉴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在控制血吸虫中间宿主方面的经验,WHO先后组织专家编制了《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灭螺药物现场应用操作手册》(2017年)、《血吸虫病控制灭螺药物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指南》(2019年),以规范、指导药物灭螺工作以及新的灭螺药物的评价工作。在我国,要实现2030年全国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药物灭螺仍将是国家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项目中的重要内容。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新型灭螺药物和方法研究,要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组织专家制定和修订相关技术方案,完善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药物灭螺工作,推动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药物环境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送瘟神记》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毛泽东与19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以江苏省为例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