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21年844例输液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22-12-10 07:45张清泉章宝燕林志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器官输液药品

张清泉 章宝燕 林志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药剂科,福建泉州 36200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患者通过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物,未达到医治或预防的效果反而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的有害机体反应[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方面都把重点放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上。临床上,患者对药物的要求不仅是对症诊疗,同时也要求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使用的药品应尽量少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ADR监测是药品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药品合理使用的依据,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了解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我院)输液药品ADR发生的规律,对我院2021年1—12月上报844例输液药品的ADR进行汇总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从各科室收集并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844例输液ADR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均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软件,对844例输液ADR报告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参考《新编药物学》[2]进行统计分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根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3]进行统计分类)、ADR的转归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ADR的类型

我院2021年1—12月上报的输液ADR数量为844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报告数量为271份,占报告总数的32.1%。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

844例ADR报 告 中,男 性 患 者473例(占56.0%),女性患者 371例(占 44.0%),男女比例为 1.27∶ 1。年龄 >60岁占比最大(332例,占39.3%);其次为41~60岁(317例,占37.5%)。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n=844)

2.3 上报人职业及转归

844例ADR报 告 中,医 生 上 报840例(占99.6%),药师上报 2例(占 0.2%),护士上报 2例(占0.2%)。844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经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好转610例(占72.3%),痊愈212例(占 25.1%),未好转 1例(占0.1%),不详 17例(占2.0%),有后遗症4例(占0.5%)。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将844例ADR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类,其中抗肿瘤药物占比最大(288例,占34.1%),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96例,占11.4%)。引发ADR药品种类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药品种类分布(n=844)

2.5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844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类,其中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216例,占25.6%);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89例,占2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n=844)

2.6 ADR严重程度分布

844例输液ADR中,多数为一般的最多不良症状(573例,占67.9%);严重的不良反应271例,占32.1%。其中抗肿瘤药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最多(288例,占34.1%)。引起严重ADR的前10种抗肿瘤药物分布见表4。

表4 引起严重ADR的前10种抗肿瘤药物分布(n=148)

3 讨论

3.1 个体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844例输液ADR,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为1.27∶1,这与国家ADR监测年度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的结果不同[4],这或许与男性患者常有喝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也可能与我院就医患者结构有关。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中老年所占比例最大[5-10]。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衰退,给日常用药带来安全隐患。生理方面,老年人肝脏和肾脏功能逐渐退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都会受到影响,药品ADR发生率增加;老年人一般身患数病,同时服用许多药物,易导致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心理方面,老年人相对缺乏安全用药常识,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许多老年人求医情绪强烈,用药依从性差,易发生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应关注老年人健康,需要共同探讨如何减少药物损害和药物源性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威胁。

3.2 药品种类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发ADR药品种类中抗肿瘤药物所占比例最大,与多篇文章一致[11-12],因此在用抗肿瘤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病情,考虑个体因素,选择合理的药物和剂量。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严格选择抗肿瘤药物的溶媒、给药方式、给药速度和联合用药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在抗肿瘤药物中导致的严重ADR比例最高,可能由于奥沙利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线抗肿瘤药物之一。骨髓抑制是金属铂类最常见的ADR,主要采用G-CF药物预防和GM-CSF药物治疗。

3.3 ADR累及的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844例ADR中ADR累及的器官和系统,血液系统损害的占比最大,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害。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等。抗肿瘤药物一般对高增殖细胞没有选择性的抑制,骨髓(细胞增殖活跃)等更易受累。皮肤及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瘙痒等。这两类损害上报比例大的可能原因:血液系统损害患者出现症状较为明显;皮肤及附件损害患者最容易发现和描述[13]。其他系统ADR描述不易,也可能被其他病症掩盖,比例较低,提示在做ADR的统计分析一定要仔细,把ADR和疾病反应正确区分开来。

本研究中输液药品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与202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4]中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情况ADR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大致一致,只是部分相关因素的占比略有不同,这可能与我院就医患者结构和样本量等局限性有关。输液药品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药品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一方面原因在于临床住院患者中静脉滴注使用较为广泛;另一方面是因为静脉滴注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进行体循环,更加快速地起效,无需经过肝脏首过效应等;注射液中相应的药理因素如浓度、滴速、注射剂微粒、附加剂等都是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关注输液药品的正确合理使用,同时要改正“输液越快越好”等错误观念,要积极响应WHO倡导“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

总之,输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物种类等因素直接相关,其主要表现是血液系统的损害。因此,临床在使用输液药品的过程中需关注这些相关因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可结合ADR监测的实际情况和不足之处做出相关的改变[14-15]。药学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定期汇总分析ADR监测报告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医院全体人员的培训,提高医院全体人员上报的积极性,减少和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做好药品的储存和保管工作,深入科室协助临床做好ADR上报工作,做好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更积极参与ADR监测。

猜你喜欢
器官输液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类器官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ORGANIZED GIVING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颈枕输液袋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