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大学生饮食运动习惯及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影响

2022-12-10 07:45尹仕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低体肥胖率行为习惯

尹仕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近年来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表明,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1]。2021年教育部发布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虽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学生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2]。超重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保持健康体重的基础是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然而,这些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既不容易被重视,也常难以坚持。本研究以高职学生为对象,采用认知行为干预,调查分析学生在饮食、运动习惯方面的改进,同时检测学生有关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变化,观察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参加选修课《超重和肥胖症防治及健康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共115名,年龄18~20岁,其中男49名,女66名。干预前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3.09),平均腰围(77±12.20)cm。干预前正常体重占54.78%,消瘦占19.13%,超重肥胖占26.09%。

1.2 方法

①在选修课授课的第1周,除了给学生介绍超重和肥胖症概述以外,还告诉学生测评BMI和腰围的方法,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②按照体检标准测量受试学生的身高、体重,计算BMI,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发表的BMI值分类标准[3],即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体重范围,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受试学生在肚脐上缘上1 cm处的水平面绕腹一周测量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4];③调查问卷以王淑娟[5]编译的日本肥胖者行为疗法问卷为基础,编制饮食和运动习惯相关的行为问卷,共包括20条行为项目(表1),每个项目分别列出“已做到”“做得到”“做不到”三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合计每个选项的条目数量;④在随后的8周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让学生感知到肥胖的危害,从而产生保持健康体重的信念,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饮食和运动习惯干预的基本方法,并借助如厌恶疗法、强化疗法等行为疗法,改变不良的饮食、运动习惯,促进保持健康体重的行为。学生一边参加选修课的学习,一边调整自己在饮食和运动方面的行为习惯;⑤在选修课开课第1周和干预8周后,分别检测BMI和WC指标,同时填写行为问卷表。

表1 饮食和运动相关的行为目标(请在符合的栏目中打√)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率比较

以BMI为评估指标,统计超重肥胖例数和非超重肥胖例数。认知行为干预后超重肥胖率为20.86%(24/115),低于干预前的 26.08%(3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43,P=0.000)。

2.2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BMI、WC比较

以BMI为依据,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BMI、W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重肥胖组干预后BMI、WC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对于低体重组,BMI在干预后略有增加[(17.1±0.93)vs.(17.5±0.88),P=0.03],但WC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BMI、WC比较(±s)

表2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BMI、WC比较(±s)

注 BMI:体重指数;WC:腰围;除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外,其余为低体重组

组别 n BMI WC(cm)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正常体重组 63 20.42±1.17 20.31±1.48 0.864 0.391 70.71±7.04 68.98±6.02 1.996 0.050超重肥胖组 30 25.44±1.46 24.80±1.74 2.689 0.012 89.40±8.66 87.60±9.59 2.300 0.029

2.3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行为习惯的比较

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干预前后饮食和运动习惯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做得到”及“做不到”条目数不符合正态分布),见表3。对于低体重组,在干预前后饮食和运动行为习惯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行为习惯的比较(条,±s)

表3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干预前后行为习惯的比较(条,±s)

注 除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外,其余为低体重组

组别 n 已做到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正常体重组 63 5.67±3.37 7.81±2.89 -4.885 0.000超重肥胖组 30 8.80±5.20 10.80±3.48 -4.130 0.000

3 讨论

不健康的体重尤其超重和肥胖是引起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逐渐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饮食和运动习惯干预是防治超重、肥胖的基础措施。为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需要借助认知行为干预[6]。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分析人们的思维方式习惯,改变错误的内在心理认知,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变措施,从而改变外在的行动表现。超重和肥胖者内心常存有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改变认知可减轻对于身体的不满意度,有助于增强减重治疗的依从性并减少复胖的发生[7]。国外的系统评价表明,青少年体质量与自尊水平之间呈负相关,青少年心理变化较剧烈,自尊心也在增强,其消极的心理状态又会加重超重和肥胖的程度[8]。陈贵等[9]在不进行其他辅助治疗的前提下,对肥胖患者仅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发现患者虽然体重无明显变化,但在心理症状、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

本研究中,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肥胖相关的危害,了解到过去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暂时的超重或肥胖还没有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改变身体现状,纠正既往的错误认知,可改变消极的应对方式[10]。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对非理性认知进行矫正,达到改善心理、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目前已被循证支持为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干预方法[11]。在行为干预过程中,通过厌恶疗法、强化疗法等促进了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干预后学生“已做到”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条目数明显增多(P< 0.05),但低体重组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婷[12]研究发现在对肥胖儿童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后,其BMI、腰臀比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超重肥胖率达26.08%,而在经过8周的干预后,超重肥胖率降至20.86%(P< 0.05);干预后超重肥胖组不仅BMI显著下降,WC也显著减小(P< 0.05),干预前后正常体重组 BMI和 W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低体重组 BMI增加(P< 0.05),WC 则无显著变化(P> 0.05),提示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饮食和运动方面的行为习惯改变,有助于促成更为健康的体重。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尤其对于超重、肥胖者降低BMI、减小WC的效果显著,研究发现,在肥胖外科代谢手术后,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暴饮暴食行为和发作次数,并能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保持稳定[13]。

综上所述,饮食、运动习惯干预以及心理行为干预是针对超重、肥胖人群综合干预的基石,然而,在饮食和运动习惯干预方面容易陷入“道理都懂,但做不到”的窘境[14],尚需心理干预的促进。认知行为干预在超重、肥胖人群心理干预中的运用可以成为我国超重、肥胖人群心理相关研究的努力方向[15]。此外,针对饮食和运动习惯方面的认知行为干预也有助于正常体重人群保持健康体重。而针对低体重者,在认知行为干预后,其BMI还稍有增加,说明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适合所有人群。

猜你喜欢
低体肥胖率行为习惯
首发抑郁症住院患者低体质量率及其影响因素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青海省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低体质量新生儿的临床急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