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022-12-10 00:39李弗不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白净折扇老牛

李弗不

应考锦囊

1.把握形象,揽旨品趣

文学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象与物象”两类。(1)“人物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精神面貌等。鉴赏“人物形象”的具体要求,一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②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分析人物的性格;③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④从社会环境来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典型意义。(2)“景象与物象”,一般是指塑造的具有人的特性的景与物,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具体“象”的融合体。鉴赏“景象与物象”,要找到“景象或物象”与人的特性的契合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景象”或“物象”与人物形象特点一致,就是正衬;如果不一致,就是反衬。

2.鉴赏技巧,领悟魅力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考生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的基础上领悟作品的艺术创作魅力。(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评价: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2)从选材剪裁的角度去评价:主次、详略是否得当。(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评价:是否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对比、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4)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去评价: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考题连线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陣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有删改)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圓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

B.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张老爷、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神秘感。

2.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

猜你喜欢
白净折扇老牛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老牛垦荒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妹妹的鹅蛋脸
一张纸透出的光
会变的折扇
白净不够,用“色”来凑
老牛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