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元:用刻刀为红旗渠大工匠树碑立传

2022-12-11 11:27综合
科学导报 2022年77期
关键词:林州市红旗渠木刻

综合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摆脱常年干旱缺水困境,仅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10年在太行绝壁上修建了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察看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在新的征程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早已成为一面永恒飘扬的旗帜,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无数文艺工作者以此为源泉,不断讲述记录着红旗渠的故事和精神。从今日起,我们开设“精神永在 ‘艺’起继承”栏目,讲述美术家创作红旗渠题材美术作品的故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渠水长流,精神永存。河南新乡的版画艺术家张伟元多年来用刻刀为红旗渠建设者塑像,为红旗渠留下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历史烙印的群英谱。

张伟元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版画家。2016年,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组织版画家深入林州市红旗渠一带采风。张伟元参加了采风活动和随后的“致敬太行”版画作品展。近距离学习感悟当年参加修建红旗渠的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他再次被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于是便决定将酝酿多年的一个想法付诸实践——用版画为“百名红旗渠功臣”树碑立传。

为了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张伟元克服在大山里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困难,在新乡与林州之间往返数十趟,足迹遍及林州市数十个乡镇、上百个村庄。由于当年的修渠人居住分散,为了找到一个关键人物常常要跑两三趟。他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当年的修渠人,从中选取100位进行刻画。这100人中,有50多位劳动模范,30多名共产党员。每次寻找到当年的修渠人,他都要认真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听他们讲述当年修渠的那段历史,面对面感受他们百折不挠战天斗地的精神。每次寻访,对他来说都像是一次精神洗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把这项大工程坚持做下去的决心。

“版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艺术门类。用木刻版画这种传统的艺术表达红旗渠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张伟元说:“修渠人用他们伟岸的身躯,造就了这样一个人工天河。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一直激励着我。我用刀砍斧凿的木刻艺术,用以刀代笔的形式来告诉世人,我们父辈的付出,我们应该牢记并传承下去。”

5年多的时间里,他一刀一刀地刻着,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时还会不小心划伤手指。他常常把自己关进工作室,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回到家中,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但一想到完成的一幅幅作品,他内心便感到无比喜悦。他像抗战时期新兴木刻运动中那些满腔热情、充满正义感、勇敢顽强的木刻青年一样,带着敬仰为这一群体造像。在注重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共性,在艺术上着力彰显其“朴实自然、真诚刚毅”的精神面貌,塑造了“当代愚公、太行之魂”。一个又一个建设者,满脸沧桑、眼中透着坚韧不拔,没有花哨的色彩,只有那最能揭示本质、斧砍一般的黑白印痕,为我们敞开了这些勇敢的建设者的心扉。

“《红旗渠百位大工匠人物肖像版画》创作目前已经完成,希望以后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作品,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激励我们永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张伟元坚定地说,自己要做美太行、富太行、智太行的志愿者。

猜你喜欢
林州市红旗渠木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Chinese musician preserves folk art through music
坚持三业并举 实施总部经济——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实现四个60%
林州市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林州市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