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三段对接,四方联动”德育教育模式探究*

2022-12-12 18:47韩晓昌
中文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辅导员育人

韩晓昌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引言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交织叠加,影响是深远全面的,可以预见的是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百年大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所产生的叠加效应,给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新时代医学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课题组所在学校紧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构建了“三段对接,四方联动”德育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辅导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同大学生的“三自”作用结合起来,将传统教育平台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将校内文化育人与校外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实现课上课下联动、线上线下联动、校内校外联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角度育人,形成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

一、课上课下对接,四方联动,把理论教学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全员育人

理论课教育与日常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主体的两翼,统一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全过程。理论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1],课上课下对接,四方联动,就是将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德育队伍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全员育人。

1.课上,充分利用理论课主渠道,发挥理论课教师教育排头军的作用

理论课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德育教育的排头兵。因此,我们主动对接理论课教师,主动邀请理论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把学生思想动态、理论疑惑反馈给教师,请他们在课上结合理论教学予以解答,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理解现实问题。同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课程平日成绩参与综合评定,使理论教学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口头讲”与“实际做”两张皮现象,有助于实现理论课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课下,充分利用党团组织优势,发挥学生干部纽带作用和辅导员主攻手作用,统一于学生日常德育教育的全过程

2.1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学生干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思想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组织建设中的凝聚作用,学风建设中的感召作用,制度建设中的管理作用[2]。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定期将同学们思想中存在的认识问题、现实问题、亟须解决的问题,汇总反映到党团组织或理论课教师。二是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特殊的一员,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是同学们的知心伙伴,他们有着比一般同学高一些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组织能力[3]。”三是发挥自我教育作用,从他们的视野,结合他们的实际,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身边人做身边人的思想工作,无疑更有效果。

2.2 发挥辅导员主攻手的作用

在新时代,日常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辅导员是主阵地上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攻手[4]。如何发挥他们主攻手的作用,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着重在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在辅导员业务能力培训上下功夫,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采取专题培训与经验共享相结合的形式,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在理论上学懂;在每周一次的辅导员例会上,设立案例分享环节,将身边的真实案例共享,在借鉴中领悟;定期开展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辅导员能力比赛,在练兵中提高。二是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上下功夫,在规定动作上,落实班周会制度、深入教室宿舍制度、辅导员值班制度、谈心谈话制度要求,确保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落实、落细、落地;鼓励辅导员创新工作形式,发挥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和主观能动性,探索富有个人特色的学生教育工作方法。

2.3 发挥党团组织德育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团组织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执行者,党总支作为学生管理的领导部门,处于总揽全局的地位。在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模式中,我们以打造坚强堡垒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平台,号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畅通沟通渠道,把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党团组织成为开展德育的坚强堡垒。

“激活”是相对“非正式激活”而言的,是指通过完善宪法解释机制,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的权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将出台更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宪法与改革的冲突将会升级,有些冲突完全可以通过宪法解释加以解决,有些冲突即使超出了宪法解释界限,在启动宪法修改程序之前,也可以通过宪法解释,为改革提供合宪的空间。因此,在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中,理论界都曾尝试用宪法解释解决改革的合宪性问题,但作为法定释宪机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却没有更多作为,这显然不是“宪法解释是否具有必要性”的问题,而是现有宪法解释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二、线上线下对接,四方联动,把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

就是将传统德育教育方式与“互联网+德育”结合起来,四方联动,把大学生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抓在经常,实现德育教育的无缝对接,做到全覆盖、零盲区。

1.线上

探索“互联网+德育”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键对键”实现“面对面”,把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干部、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团联系起来,搭建空中桥梁,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1.1 发挥优课平台的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鉴于课题组所在学校是全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单位,智慧课堂、优课幕课、职教云已在学校广泛推广试点,为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线上交流创造了条件,学生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现实中的反思、思想上的疑惑,通过线上寻求理论课教师答惑解疑,而理论课教师则通过平台随时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回复,个性问题单线互动,从而延伸了优课平台教学的宽度与深度。

1.2 发挥网络沟通的桥梁作用,畅通网络教育的渠道

网络成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手段,抢占网络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创新网络德育的新模式,唱响网络教育主旋律,成为新时代德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课题组所在学校护理系瞄准重要时间节点,聚焦时事热点,对接学生特点,打造了一网二微三平台的网络教育阵地,形成了集阵地、文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工作格局。一网即护理系网站,二微即系微信公众号“最美护理”和各班级的微博,三平台即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和“星火在线”三个平台,其中“星火在线”是我们自己打造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平台,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网络监管,确保网络安全

网络在德育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网络安全还没有完全掌控的情况下,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舆情同样也是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面临着重要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及时把控网络动态,预防网络与情况事件的发生,我们根据工作的需要,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情况下,设立系和班级信息员,让具有丰富网络知识和经验的同学发挥作用,及时掌握网上动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在及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避免网络舆情的前提下,搜集同学们所思、所想、所议,形成信息汇总,在规定时间内汇报辅导员,辅导员根据信息的轻重缓急,分类处理。

2.线下

守正创新,发扬传统德育教育形式的优势,党团组织搭台子,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当主角,德育教育唱大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

2.1 搭建德育教育特色平台

由党总支牵头,团总支组织,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具体指导,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精心打造了大学生宣讲团、习语学堂、追梦故事会、道德讲堂、党员联系班级制度等教育形式,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将德育教育常态化、经常化。

2.2 举办大学生论坛

系统的理论课教学更多的是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如何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思想困惑,更需要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为从源头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党团组织针对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定期举办大学生论坛,邀请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辅导、问题讨论,在学习中明辨是非,在辩论中统一思想。

2.3 打造德育宣传教育阵地

充分发挥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更能塑造人的灵魂,让德育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情,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为营造润物无声的德育氛围,把教育资源送到学生身边,我们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精心制作了德育文化墙,打造德育宣传阵地,文化墙也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墙内容丰富,涵盖学生教育的各领域,分设专题教育、教研成果、师生风采、组织生活、特色活动等专栏,置身其中,就是一堂直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

三、校内校外对接,四方联动,把校内的文化育人同校外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实现全过程育人

1.校内: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增强德能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我们充分挖掘专业文化资源,突出医学特色,构建了素质养成体系和专业文化培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1.1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构建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文体活动既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针对学生的需求,贴合学生的实际,院系尽可能多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提升、在活动中自信、在活动中蜕变,使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健康形成。

1.2 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专业文化培育体系

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优秀的专业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来,无数的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风行”,以自己高尚的职业情操、忘我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业务技术赢得全国人民的赞誉,成为了医学院校学生心中的英雄,激发了他们热爱专业、献身人民健康事业的热情,医护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证明。课题组所在的护理系高度重视专业文化育人的作用,把构建专业文化培育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的最高目标与要求,我们依托专业特点,总结专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作法,精心打造了“五·一二”护士节、护患沟通情剧、护理礼仪大赛等专业文化品牌,将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培育、个人品德滋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不断增强。

2.校外:注重能力,突出专业,对接企业,增强实践育人的多元化和公益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把大学生从课堂带入社会,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在志愿服务实现思想升华和价值再造。

2.1 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在服务社会中砥砺职业品德

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5]。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服务”的理念引领下,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推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加强校、地、企紧密合作和按需对接,打造一批长期化、精准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项目,并且把理论课的实践考核环节与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学生的实践成绩,突出实践育人的作用。

2.2 在志愿服务中回报社会,在奉献爱心中传承美德

志愿服务是主体性育人的重要途径、隐性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实践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红珊瑚”志愿服务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为引领,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送文化、送健康、送爱心、送服务,在用“爱心和技能”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总之,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学习中借鉴,在实践中探索,在工作中创新,不断开创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理论课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