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滥发论文的“生意经”不容再念

2022-12-13 04:21北京阚平
西部皮革 2022年9期
关键词:刊期学术期刊期刊

文 北京/阚平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期刊从社会各方面发表论文的旺盛需求中找到“商机”,违背出版宗旨和学术准则,滥发低质量论文牟利,严重干扰了出版正常秩序,败坏了期刊业整体形象,社会影响恶劣。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各地出版管理部门近段时间开展专项检查工作,针对滥发论文期刊的共性特点,从论文篇幅、年发文量、刊期等方面明确可量化的检查范围,再经过对内容质量、出版资质、审校制度及落实情况、经营合作情况等的深入检查,作出综合认定和查处。共对200 余家期刊作出缩减刊期、大幅减少页码和发文量等处理,10 余家期刊停刊整顿或注销。同时,对期刊刊期变更审批、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标准等提出严格要求,一批质量低劣的期刊特别是旬刊、周刊下架整改。总体来看,期刊滥发论文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这场治理工作远未到“收兵”之时,必须持续推进。

有些期刊滥发论文,认为自己解决了不少作者“发文难”问题,质量低一点也没什么社会危害。此言谬矣。内容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是学术期刊的价值所在。这些期刊刊发的论文大多粗制滥造,没有创新性可言,甚至连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具备,其发表的意义仅仅是在职称评定、毕业考核时“充数”。这种被群众称为“论文垃圾”的文章,不存在所谓“发文难”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应该发表。学术期刊之所以作为成果评价的依据,是因为有较为严格的学术把关制度,具有较强的学术公信力。如果丢掉原则底线,认钱不认质量,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这样的“成果”更污染了学术风气,也对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学术新人形成错误示范。

还有人认为,收费发论文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无可厚非。诚然,期刊经营不易,发表学术文章公益性强,需要各方面经费支持。国内外科研经费允许用作相关成果的发表费用,是为了让期刊更好地服务学术,促进优秀成果传播交流,而不是让期刊降低水准、放弃把关。国际上收取“论文处理费”等发表费用的期刊中,既有知名大刊,也有不少纯属为了挣钱的“掠夺性期刊”,两类期刊判若云泥,关键看是不是把学术质量作为选稿用稿标准。滥发论文期刊实际是以收取论文发表费用的名义浑水摸鱼,干着“给钱就发”的生意,这种亵渎学术的“生意经”不能再念下去了!

解决期刊滥发论文问题应常抓不懈,形成综合治理机制。当前,相关期刊按照管理要求采取了系列整改措施,面貌已有改观,但提升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加之经济利益诱惑依然存在,管理上一旦松劲就可能故态复萌。各地出版管理部门要形成期刊滥发论文问题治理常态化机制,加强日常监测,通过期刊年检和专项检查工作“回头看”,用好刊期变更审批等遏制滥发论文的重要抓手,对内容质量不高的期刊作刊期核减处理,对整改不到位的期刊依法加大惩处力度,对舆情反映和群众举报问题及时认真核查处理。同时,各大期刊文献数据库作为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落实平台监管和出版把关责任,提高期刊收录门槛,加强日常检查,对存在滥发论文问题的期刊坚决作下架处理。

解决期刊滥发论文问题根本在于激发期刊内生动力,实现守正创新。滥发论文的期刊情况类似,大多定位大而全、内容大杂烩,编辑理念与时代脱节,已不能满足学术科研需要和读者需求。可以说,低水平、同质化是问题的深层次症结所在,必须深化办刊机制改革。应当看到,新时代新征程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术研究日趋融合,学术期刊面临难得机遇,大有作为。同时,随着科研和人才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论文发表需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期刊只有把握大势、主动求变,坚持学术初心,明确定位特色,提升出版质量,才能赢得未来。这种探索和转型有一个过程,需要相关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加强指导,提供必要保障,各地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扶持,优化期刊资源配置,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编后:自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期刊管理,对滥发论文现象加大整改力度以来,本刊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出版管理条例》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期刊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次对严把论文质量,提高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等进行自查,在不断深化管理的基础上,规范出版秩序,坚决杜绝滥发论文现象。本刊现摘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的《期刊滥发论文的“生意经”不容再念》一文,以示敬告广大作者、读者,积极加入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行列,与我们携手为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良性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刊期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本报调整刊期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本报清明节期间调整刊期
本报清明节期间调整刊期
本报调整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