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2022-12-14 06:02董霏雪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肌筋浮针羟色胺

刘 鹏,薛 剑,黄 昕,董霏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项背肌筋膜炎,又名项背部软组织劳损、项背肌纤维炎和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本病多由外伤、风寒与劳损等原因所引起的项背部软组织痉挛粘连所致,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项背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3]。笔者选用浮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效验颇佳,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60例病例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住院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将确定参与研究的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对照组(30例)与浮针治疗组(30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①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项背部长期保持单一姿势者,且多有外伤、劳损或风寒湿侵袭史者;②项背及肩部酸痛不适感,局部肌肉板滞僵硬或有重压感,可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晨起及天气变化或受凉后则症状加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病情易反复发作;③查体多可见项背部肌肉起止点压痛明显,可触摸到疼痛性筋膜条索或硬结节,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急性发作时可见局部肌肉紧张、痉挛,且项背部活动受限;④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偶尔可见钙化的项韧带或增厚的肩背肌筋膜、颈椎之生理弧度轻度变直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5]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即背痛板滞,后项、肩部牵拉性疼痛,甚者痛引上臂[5]。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②纳入的参与者年龄18~60周岁;③参与者须依从性良好且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认知障碍和(或)精神症状者;②合并有严重原发病或其他重大疾病者;③患有风湿、类风湿等免疫系统疾病者;④项背部皮肤局部存在破溃、感染者;⑤近3个月来参与过类似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对照组

予本组患者以常规针刺治疗。择取针刺腧穴阿是穴、大椎穴,患侧风池穴、天宗穴、天柱穴、肩外俞及大杼穴。针刺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5 mm×40 mm规格的华佗牌针灸针针刺上述各穴,平补平泻,留针时长设定为30 min。针刺治疗频率控制在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共针刺14次。

2.2 浮针治疗组

本组患者予浮针治疗。施术者协助患者充分暴露项背部,用指腹沿与项背部肌肉走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触诊,仔细探查体会有紧、僵、硬和滑感觉的敏感点,此即为患肌激痛点,予以标记。常见可疑患肌一般为肩胛提肌、冈上肌、斜角肌、头夹肌、颈夹肌、斜方肌、菱形肌、冈下肌与竖脊肌等。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中号浮针施术,针尖朝向激痛点,于距其6~10 cm处,以15 °~25 °的进针角度弹射一次性进针器,待略达肌层后,将浮针沿皮下缓慢向前平刺推进,以患者无感无痛为度。进针结束后,将针尖退至套管内,使针柄固定,以患肌为靶向目标,以进针点作为支点,行扇形扫散,频率约为100~120次/min,时间持续约2 min[6-7]。扫散过程中嘱患者主动收缩或拉伸局部项背部肌肉,予一定力量抵抗医师动作,配合医者完成可疑患肌的再灌注活动[8]。坐位下可供参考的活动为:①做耸肩抗阻以再灌注肩胛提肌;②行肩关节外展抗阻以再灌注冈上肌;③经侧头抗阻以再灌注斜角肌;④需头部后仰抗阻或同侧转头完成抗阻以再灌注头夹肌及颈夹肌;⑤配合同侧的侧头抗阻或同时行双侧用力耸肩动作以再灌注斜方肌;⑥通过扩胸抗阻以再灌注菱形肌;⑦行肩关节水平外展抗阻以再灌注冈下肌。俯卧位下做出飞燕动作以再灌注竖脊肌[9]。结束上述操作后,将针芯从套管中取出,使用静脉留置针贴固定浮针软管于皮下,留置时间为24 h。浮针的治疗频率为隔日1次,2周内共治疗7次。

3 观察指标

3.1 压痛点评分

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压痛点评分[10]测定。具体方法为:根据患者初次就诊时的主诉,选择压痛感最明显的1处部位进行按压,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相应评分。评分标准为:无疼痛记为0分;有疼痛感但活动不受限记为1分;疼痛感明显,按压后可见患者皱眉,并在一定程度上活动受限记为2分;疼痛感强烈,按压后患者有退缩、躲避的表现,活动严重受限记为3分。

3.2 颈部残障指数(NDI)

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NDI进行[11]测定。具体方法为:请患者作答包含10个问题的NDI量表,量表中每个问题只能进行1项答案的选择,每个问题的得分0~5分,得分愈高提示颈部功能状况愈差。

3.3 颈椎活动度 (ROM)

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ROM进行[12]测定。具体方法为:嘱患者最大幅度活动颈部关节,至出现紧绷或酸痛感为止,研究者运用通用量角器测量患者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时ROM的具体数值。

3.4 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

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每人每次采集量为10 mL,分2管进行收集,分别使用血小板聚集仪对外周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外周血5-羟色胺水平进行检测。

4 疗效判定标准

完成2周治疗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项背部的疼痛症状消失,无活动受限的情况;②有效:项背部的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均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后无症状、体征方面的任何变化,甚或加重。治疗的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评分及NDI指数测评比较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评分及NDI指数测评显示,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期2周的治疗结束后再次测评显示,两组患者压痛点评分及NDI指数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浮针治疗组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针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及NDI指数评分比较

6.2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ROM测评比较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ROM测评显示,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期2周的治疗结束后再次测评显示,两组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ROM均较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浮针治疗组ROM提升幅度大于针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ROM测评比较

6.3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测评比较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测评显示,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期2周的治疗结束后再次测评显示,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浮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下降幅度大于针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比较

6.4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在为期2周的治疗结束后,测得浮针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86.7%,显著优于针刺对照组73.4%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7 讨论

现有研究显示,长期姿势不当、外伤或局部感受风寒等外界因素反复刺激,可使得局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软组织产生无菌性非特异性炎症。炎性刺激会引起局部渗出性水肿、出血性增生,导致神经受压、组织粘连和钙化,进而出现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13-15]。伴随着科技的郁勃发展,智能化、电子化产品日益普及,项背肌筋膜炎发病率日益增高,罹患人群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新特点。服用药物可暂缓此病所带来的诸多不适感,但中后期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常易使病情发生反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亟需医务工作者探索更加廉验效优的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的苦楚。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考据于中医古典医籍,可将本病归于“肌筋痹”范畴[16]。罹患者往往平素体弱,阴阳脏腑失衡,肝肾亏虚,加之风寒湿之邪浸淫,邪气客居于肌肉筋脉,气血壅涩,脉络气机不畅,或因“不通则痛”,或由“不荣则痛”,终发而为病[17-20],临证可见局部挛急、疼痛及强直等症状。针刺疼痛部位或临近部位,可使气至病所,气血燮调,筋舒络通,镇痛作用明显[21-24]。

肌筋膜触发点(MTrP)在一定诱因催化下会导致局部区域的疼痛,且痛感可经由通路传导传递至肢体远端,致使出现牵涉性疼痛,使得自主神经高度敏感,引起软组织损伤疼痛加重。故此,发现及消除肌筋膜触发点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所在[25-28]。浮针系符仲华教授开创性发明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其通常以“患肌”,即存在MTrP的肌肉作为治疗靶点[29],大致暗合传统中医“以痛为腧”的基本治疗原则。通过扫散等一系列操作,可对皮下之疏松结缔组织起到牵拉作用,进而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借助产生的压电效应调节局部代谢,改善局部肌肉僵硬、缺血缺氧的状态[30-31]。此外,反复扫散可从不同角度刺激MTrP、破坏其张力带,可减轻感觉神经元之疼痛感;使显性MTrP转化为隐匿性MTrP,甚至可消除MTrP。再灌注系对扫散牵拉运动理论的拓展及完善,意指针对局部患肌或相关联的可疑患肌进行节律性、持续性、重复性、有间隔性且多变化性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增加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渗出的炎症物质吸收,松解粘连的软组织,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增加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渗出的炎症物质吸收,松解粘连的软组织,维护关节功能稳定性的发挥,促进其协调性的恢复[32-33],尚可从近端排除局部肌肉血供不良之隐患。软管留置可维系刺激的序贯性及持续性,持续作用于所贯穿的病态增生黏连结缔组织,进而可起到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且可防止在相对的短时间内,已经通畅的组织通道再次出现黏连、闭合等状态。

本研究择取的测评指标中,多位于肌筋膜、骨骼肌附着点的压痛点,对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反馈高度敏感,用之测评可较为直观地反应出治疗前后患者局部痛觉的改善情况。颈部残障指数与颈椎活动度均可反应患者颈部功能状态。其中,量角器测量患者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时的颈椎活动度,使得反馈结果更加真实、客观;颈部残障指数主要反应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颈部功能情况,两者共用,主客观相结合,可从不同角度反馈治疗后的效果。作为一种无菌性炎症,项背肌筋膜炎在疾病进展中会使局部组织不断产生一系列反应,释放出大量作用于痛觉神经的单胺类等物质。作为一种无菌性炎症,项背肌筋膜炎在疾病进展中会使局部组织不断产生一系列反应,释放出大量作用于痛觉神经的单胺类等物质。血小板聚集可促进5-羟色胺在血浆中浓度的升高,5-羟色胺系致痛物质,尚可促进血管痉挛,改变血流速度,引起微循环障碍,招致项背部酸胀及钝痛。故本研究对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5-羟色胺的浓度进行监测,以此对浮针治疗本病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针刺疗法,浮针植根于传统医学,却又兼容收蓄含纳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浮针应用于项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以肌筋膜触发点为切入点,正切合项背肌筋膜炎发病致病之机杼,靶向性极为明显,且可针对多处MTrP多管齐下,以病灶为中心,指向性较强,治疗作用诚嘉,效果显著。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同针刺对照组相比,浮针扫散再灌注可显著降低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局部压痛症状;减少血小板凝聚率与5-羟色胺的释放,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显著提升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颈部功能,临床疗效更为优越。且选用浮针,治疗兼具进针点少、疼痛感少的特色,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恐针感。研究发现,浮针即刻镇痛作用十分明显,极大地增强了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信心;且治疗过程中,医者与患者之间有着语言及动作方面的配合与互动,极大提升了医患间的互信度。

概而述之,运用浮针对项背肌筋膜炎的患者进行治疗,镇痛作用效如桴鼓,医疗安全系数高,不易引起深部血管、神经及内脏的刺伤,患者痛苦少,且配合度较高、依从性较好,治疗周期短、次数少和费用低廉,临床疗效亦极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肌肉僵直及受限紧绷感,减轻局部炎性反应,促进颈部活动度的恢复,便于临床医师迅速掌握临证操作要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肌筋浮针羟色胺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5-羟色胺对肠道疾病的影响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痛难忍 家庭自灸急缓解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极北鲵肠内5-羟色胺、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内分泌细胞胚后发育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