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2-12-14 02:56罗国珍
运动精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气功术语英译

罗国珍 陈 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进展及展望*

罗国珍1陈 威2

(1.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文化自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英译领域的理论研究,尚不能满足其在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需要。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成果主要偏重于武术方面,且集中在对术语、英译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策略的归纳和提炼等方面;表现出研究领域不够全面,研究方法单一,成果相对薄弱,术语翻译也较为混乱,望文生义现象较为普遍等不足;研究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将会在术语翻译、文化层面和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拓展。

民族传统体育;英译;文本;术语

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近些年来,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文化自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历史却较为短暂,最早的记载始于清末,源于西方传教士想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西方,仅以口头翻译为主,直至李小龙(1963)英文版《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Fu)问世才有了英译文本的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武术翻译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其他项目来说却是另一番境地,除了近些年来健身气功的海外推广需求,出现了一些英译本外,其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鲜有呈现。可以说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翻译研究明显滞后,尤其是英译领域的理论研究,尚不能满足其在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需要。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以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为主,对其不足及趋势进行探析,以期清晰呈现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发展脉络,为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本翻译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文献检索及其概要

当前,就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论文和著作而言,主要集中在武术方面。从图书资料和互联网搜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仅有个别著作关注于武术英译研究。研究论文方面,通过运用中国知网,分别采用主题“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武术”“拳”“气功”“健身气功”等,分别加篇名“翻译”“英译”“外译”“译”等进行逐一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和分析,剔除无关文献,并结合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索结果进行对比查找,最后得到233篇相关文献(见图1)。从获得的文献来看,21世纪以前仅有4篇相关文献(且仅涉及武术),2000年之后此类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出,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英译研究呈上升趋势。但是整体看来,除近年来出现了10篇有关健身气功英译文献外,学者对武术之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英译研究的相关文献一共仅有20篇。

图1 民族传统体育总文献量和除武术以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分布

2 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主要聚焦点

2.1 武术方面的研究一枝独秀

从当前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的探讨并不全面,基本上集中在武术方面,针对武术的英译研究文献有198篇,比例约占85%,其中太极拳因其在对外传播中所受关注度高,专门对其英译研究的文献有53篇。另有15篇健身气功类翻译研究成果,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有20篇,也就是说有关武术和气功类之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仅占约8%。此外,武术方面研究的一枝独秀也表现在近20年“研究主题逐步多元,视域不断拓展,方法逐渐丰富,理论探索逐渐深入”[1]等方面。

2.2 “术语”研究是热点

术语是构成该领域学术规范和学术对话的基本单位,所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共有62篇相关研究(包含14篇硕士论文),其中除个别学者从“深度翻译”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展开探讨以外[2],其余几乎全部是针对武术术语,几乎达到整个研究的三分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其一,是对术语翻译现状的梳理,这些研究中仍以武术为主,仅有范兴伟的研究涉及到健身气功方面。其二,是从不同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翻译的探讨,如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别从目的论、基于受众、德国功能派理论、生态翻译视域、话语权、译介学等不同的视角,对武术拳种、武术课堂、武术竞赛和气功等术语翻译展开研究。第三,针对当前的状况提出规范化和标准化,或提出武术术语规范化命名来促进学科理论成熟[3];或指出武术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制订武术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对策,以及对武术术语标准化命名的原则[4];亦或提出中国武术“概念、范畴、表达”的三新外译话语实践体系[5]。

2.3 英译原则和方法的探讨

翻译原则作为翻译过程的准则,也是其在本质上的遵从。民族传统体育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使其在国际上得到更好的交流和传播。对英译原则的探讨仍然聚焦在武术方面,提出“准确表达我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原则”[6]、“忠实对等原则”“传意性、相似性、可接受性以及保持武术术语的民族性原则”[7]、“民族化、专业化原则”“追求标准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等原则”“忠实原文原则”“语境交融原则”契合风格原则”[8]。

翻译的方法,也就是达到翻译目的的途径和办法。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中,学者们现有的研究也仅仅涉及对于武术翻译方法的研究,提出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综合翻译法、音译加注解法、新词创造法及解释性翻译等。主要代表性有李长林(1993)的“音、意复合译法”[6]和杨贤玉提出的综合8法[9]。也有学者关注翻译中文化缺省而提出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文化注释、等值性转换等方法[10]。

2.4 翻译策略的归纳和提炼

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翻译策略的研究,站在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取向。首先是对待归化和异化方面,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异化翻译,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还原武术准确真实的面貌,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在实践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11]。其次,交际目的论的翻译策略,就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读者尽量类似的反应效果”[12],主张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通过工具性翻译关注于准确性,文献性翻译重在异质特征,传递武术所蕴含的文化[13]。第三,将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武术)的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认为武术英译是跨汉英2种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或直接定位为“文化翻译”,也有提出“合而不同”的实践路径和实现效果[14]。

3 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存在的不足

3.1 研究领域不够全面

研究领域褊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涉及到武术之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翻译太少,如前文所述,武术和气功类之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仅占约8%,大量的、广为人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的研究还是空白。其二,现有的武术英译方面的研究也呈现明显集中之状,抛开竞技武术不论,包含129个拳种的传统武术拳种,仅有太极拳一枝独秀,太极拳英译专有文献53篇,同时在其他武术翻译文献中也几乎都会提到太极拳的翻译问题,但是,其它众多的拳种仅有少林武术、峨眉武术、八卦拳等几个屈指可数的拳种流派有个别文献。因此,可以说当前的民族传统体育翻译研究多集中在少量项目上,未能进行必要的提炼和概括,对中观和宏观研究明显不足,仍有大量无所涉及的地方。

3.2 研究方法单一,成果相对薄弱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的方法是以文献资料调研为主,个别辅以对比分析。虽然当前学者注重某一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英译提出自己的翻译策略、标准或观点,也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但由于多倾向于零星、碎片状的心得或体会,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造成对民族传统体育英译众说纷纭,各自为政,基本理论体系目前还难以形成。因此,实质上民族传统体育翻译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实践的投入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还不够,理论积累欠缺,更妄谈翻译体系的建立,仅仅呈现出的200余篇浅层次的策略或技巧的讨论,而且没有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权威机构,整体研究缺乏凝聚力。因而在民族传统体育翻译基本体系方面仍是任重而道远。

3.3 术语翻译混乱

术语翻译各自为政,以“武术”一词的英译为例,就有以下多种译法,如“kung fu”“Chinese kung fu”“Wushu”“Chinese Wushu”“martial arts”“Chinese 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hinese combat exercise”“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fighting arts”等。同样,“太极拳”一词也译法不一:“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Taijiquan”“Taiji handform”“Taiji boxing”“taichi”“tai chi chuan”“shadow boxing”“hexagram boxing”等;“推手”的译法也是多样,如“tuishou”“push hands Wushu”“push hands”“taiji-tuishou”“taiji-pushing hand”等。

3.4 望文生义现象普遍

比如武术翻译不考虑文化渊源拳理套路规则技击方式和功用上迥异而将“长拳”“红拳”和“南拳”译为“long boxing”“red boxing”“south boxing”,看似字面忠实,其实是望文生义,缺乏推敲。“长”言其姿式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红”在此处也并非指颜色,“南”乃泛化虚指,强调拳种流派。还有的将“滑拳”和“咏春拳”分别译为“slippery boxing”和“praise spring boxing”,然而“滑”指人名“滑宗歧”,而“咏春”同样也源自人名“严咏春”。健身气功方面的翻译也是大同小异,如五禽戏中的虎扑和熊晃分别被译为“tiger jump”和“bear move”或“bear shake”;大舞功法基础中的术语“气随形运”被译为“Qi follows body form and moves”,太极养生杖中的“松腰”被译为“The waist to relax”,显然这些都是与中文术语不对等的。

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的趋势

4.1 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翻译仍然会受到广泛关注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往往集文化、体育、哲学、医学、民俗等于一身,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术语较多,而且也较难翻译。但是,要想让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国门,造福全人类,彰显文化自信,翻译必不可少,而一门术语混乱的学科很难登上国际舞台。从这一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翻译仍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民族传统体育翻译研究所讨论的热点之一。

4.2 与“文化转向”的译学思潮相契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翻译将更关注文化层面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翻译早已不停留在语言的交流与转化上,在以语言学向文化导向的转变过程中,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交际行为。“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理论是对翻译中文化地位的彰显,与新时代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外宣传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相契合,也可以说文化转向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转向来看,现代翻译中的文化调整将会给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翻译增添勃勃生机。

4.3 研究领域将会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得到拓展

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30多年前,曾整理了“977”个民族传统体育条目。但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武术和健身气功上(而且相关研究也不全面),实质上,武术和健身气功仅仅是众多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只是这两大项在对外文化交流和推广上走在了前列,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日益彰显,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同样要走向台前,因此,相关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定会不断拓宽。同时,虽然武术翻译与实践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种跨文化的巨大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同属中国文化代表的中医、诗词等领域的翻译研究相比,无论是从研究历史和实践投入,还是理论沉淀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的英译仍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化发展。

5 结语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是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的需要,也是对“文化自信”的积极有效的践行。虽然近20年来,学界对其做出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可以看见投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仍需要尽快规范统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加强他者受众的视角来考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寻找民族传统体育英译在对外传播交流中既易被目标语国家人民所接受又不失本土文化特色的新途径,并对其实践运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而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

[1]张长念.近20年武术翻译研究评述[J].山东体育科技,2022,44(1):25-34.

[2]朱博灵.深度翻译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英译探讨[J].运动精品,2020,39(12):45-46.

[3]肖亚康.武术术语的特性与标准化分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2):13-15.

[4]刘韬光,郭玉成.武术术语标准化命名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10):26-31.

[5]焦丹.中国武术外译话语体系构建探蹊:概念、范畴、表达[J].上海翻译,2021(4):30-35.

[6]李长林.中国武术术语汉译英浅谈[J].中国翻译,1993(5):23-26.

[7]肖亚康,陈海英.武术翻译中的问题:难点与原则[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6):30-31.

[8]李本一.中国武术语言英译流变及其路径构建: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1):140-144.

[9]杨贤玉.武当武术词语英语翻译方法初探[J].武当学刊,1996(4):26-30.

[10]周庆杰.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5):74-76.

[11]段红萍,刘祥清.武术翻译的社会性及其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3):50-53.

[12]李凤芝,朱云,刘玉,等.对我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中归化与异化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0):56-61.

[13]李晖.中国武术翻译研究述评:趋势、成果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6):81-87.

[14]焦丹.中国武术外译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翻译,2020,41(6):130-137.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LUO Guozhen,eta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China)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英译研究”(项目编号:SK202021)。

罗国珍(197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教学。

猜你喜欢
气功术语英译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动物的“气功”(二)
动物的“气功”(一)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