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山地丘陵烟区云烟87中部烟叶烘烤工艺优化研究

2022-12-16 01:38倪克平姬小明李广才典瑞丽李同泉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单叶三段式云烟

倪克平姬小明李广才典瑞丽李同泉

(1.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2.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滇南山地丘陵某烟叶主产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低纬季风区,北回归线穿越全境,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生态条件好,光、热资源与津巴布韦相当,土壤发育状况好,烟叶香气质与津巴布韦较相似,是重要的优质烟区[1,2]。其主栽品种“云烟87”清香型风格特征明显,清甜香韵突出,香气底蕴丰富,香气量足;烟气的清晰度、轮廓明显,具有飘逸、优雅的特点,烟气细腻饱满、透发性强,流畅感及成团性好,口感舒适,甜润感明显;初烤原烟成熟度较好,身份适中,油分有至多,结构疏松,光泽度强,均匀性好,多为橘黄色[2-4]。由于该烟区“云烟87”中部叶经济价值较高,工业可用性强,对其进行精细化烘烤,利于提升上、中等烟比例,优化等级结构[5]。一般认为,“云烟87”烟叶变黄速度适中,变黄较整齐,失水平衡,定色脱水较快,烟叶变黄定色,脱水干燥较为协调,容易烘烤,烘烤特性与K326接近[6,7],但在烘烤实践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密集式烤房烤后烟叶颜色偏淡、油分减少、香气降低的现象[8],因此,需要针对当地生态特色、品种特点、鲜烟叶素质与烘烤特性,找出适宜的烘烤方案。本文在对“云烟87”中部鲜烟叶采收成熟度及烘烤特性的正确判别基础上,设置烤房不同烘烤工艺技术条件,分别测量在不同工艺条件下中部烟叶变黄速度、水分变化、鲜干比、单叶重、干物质损失并调查烤后烟叶损失率[9],探讨不同烘烤工艺条件对中部烟叶变黄规律、失水规律及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对比、优化不同类型烘烤工艺下,与烘烤中烟叶内外在质量变化相协调适宜的关键温湿度控制点参数,以期找出适宜西南烟区滇南山地丘陵烟区“云烟87”中部烟叶的较佳烘烤方式。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产区主栽品种“云烟87”。

1.2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滇南山地丘陵烟区某州某县树皮乡,试验烤房为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8m×2.7m)。在3.33hm2以上管理规范、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协调一致、烟叶分层落黄均匀的烟田内,选取有代表性烟株900株,分3个小区进行挂牌,每个小区300株。选择第9~11片成熟度一致的烟叶开展烘烤试验,3个小区同时采烤。置于3座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内同时开烤。

1.3 试验设计

将3个小区采收成熟度一致的烟叶分别置于3座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中,设置A、B、C 3个烘烤工艺进行处理,处理A采用当地烟农烘烤习惯作为对照,见表1,处理B采用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见表2[10],处理C为根据烟叶烘烤特性调整后的烘烤工艺,见表3[11,12]。

表1 当地烘烤习惯(处理A)

表2 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处理B)

1.4 测定项目

对烟叶变黄速度、水分变化、鲜干比、单叶重、干物质损失进行测量及烤后烟叶损失率调查。

各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烟叶20片,其中10片进行快速杀青烤干后测定烟叶的含水量,其余10片称重、用叶绿素快速测量仪(SPDA-502)测量叶绿素SPAD值,标记烘烤;在烘烤中每隔12h,对各处理标记烟叶进行称重、叶绿素SPAD值测量,记录烘烤时间。叶绿素SPAD值测定直到烟叶全黄止[13]。烟叶重量测定到烟叶基本定色止,待烟叶干筋停火时再测量1次。

表3 根据烟叶烘烤特性调整后的烘烤工艺(处理C)

各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烟叶6竿称重后单独标记,分3组分别置于烤房顶台、中台和底台,距隔热墙2m的位置,每组2杆。烤干烟叶回潮分级时称重,计算鲜干比、单叶重,分出烤后烟叶的桔黄烟、含青烟、挂灰烟、黑糟烟的比例,计算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的烤后烟叶损失率。

1.5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变黄速度的影响

叶绿素SPAD值代表叶绿素浓度,SAPD值越高,叶绿素含量越高,烟叶烘烤变黄期SPAD值减少趋势,可代表叶绿素的降解速度。图1记录了3个烘烤工艺处理不同阶段的叶绿素SPAD值。从图1可以看出,叶绿素的降解趋势,3个处理前12h降解速度慢,12~36h降解速度加快,36h以后降解速度减慢并趋于平稳,处理B、处理C到60h时叶片基本全黄,处理A到72h叶片基本全黄。各处理的降解速度,12h以前处理B稍快于处理A和处理C,12~60h处理B和处理C降解速度相近,但明显大于处理A。

2.2 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水分变化的影响

不同烘烤处理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失水情况见表4,随着烟叶烘烤的进行,各处理烟叶逐步失水,含水量逐步降低,各阶段烟叶失水的基本趋势表现为,前60h失水量少,60~72h逐步加大。在72~96h大量失水,96~120h失水量又逐步降低。到120h时,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烟叶失水量都接近90%,烟叶基本定色。

从不同阶段的失去水速率来看,处理A和处理C整体表现为前24h失水速率呈增加趋势,前12h增加较快,12~24h增加较慢,24~48h失水速率减慢并趋于平稳。处理B前12h失水速率快,到12~24h又降低,24~72h逐步升高。在24h时,各处理的失水速率,处理C>处理B>处理A。各工艺处理失水速率均在72h时达到最高,此时处理B>处理C>处理A,72h后,各工艺处理的失水速率开始平稳下降,各处理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图1 不同烘烤工艺烘烤过程中叶绿素SPAD值变化

表4 不同烘烤工艺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的变化

图2 不同烘烤工艺烘烤过程中烟叶含水量变化

图3 不同烘烤工艺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失水速率

2.3 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鲜干比、单叶重和干物质损失的影响

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烟叶的鲜干比及单叶重和干物质损失量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的鲜干比及干物质损失量,均为A>C>B,且处理B与处理C差异不大,但明显小于处理A;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的烤后烟叶单叶重,B>C>A,处理B与处理C相近,明显大于处理A。这主要是因为处理A变黄期温度低,干湿差小,导致干物质过度消耗所致。

表5 不同烘烤工艺烟叶鲜干比及单叶重

2.4 不同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综合损失率的影响

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烤后烟叶的综合损失率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的烤后烟叶综合损失率,处理A>处理B>处理C。从烤坏烟类型来看,处理A、处理C的烤青烟比例相当,但均明显小于处理B;挂灰烟比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B和处理C差距不大,但明显小于处理A;在烤坏烟类型中,处理B和处理C均未发生烤糟烟现象,而处理A产生了5.13%的黑糟烟。

表6 不同烘烤工艺烤后烟叶损失率

3 讨论

3.1 3种不同类型烘烤工艺下“云烟87”中部烟叶的变黄规律

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烟农习惯烘烤工艺起火温度低,变黄期干湿差小,变黄时间长,会导致烟叶干物质过度消耗,从而影响烟叶的产质量。常规三段式烟叶烘烤工艺变黄期起火温度高,干湿差小,烟叶变黄的速度快,但其变黄速率的均衡性稍差[13]。根据烟叶烘烤特性调整后的烘烤工艺,起火温度稍低,干湿球差稍大,烟叶变黄速度与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相当,但变黄均衡性稍好[14]。

3.2 3种不同类型烘烤工艺下“云烟87”中部烟叶的失水规律

烟叶烘烤的关键是对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的调控,对烟叶失水速率控制的得到与否是烘烤成败的关键。烟农习惯烘烤工艺升温速度慢,干湿差小,烟叶失水速率慢,烟叶内在物质可以得到充分转化,但增加了烤坏烟的风险。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起火温度高,且稳温阶段比其它2种烘烤工艺少,因此其失水速度快,但失水均衡性稍差,这有利于提升烟叶的黄色比例,但不利于烟叶内在物质的充分转化[15]。调整后的烘烤工艺在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稳温阶段,各阶段适当拉开干湿、温球温度的差距,烟叶失水速率均衡,有利于提高烟叶的产质量和内在品质[11]。

3.3 3种不同类型烘烤工艺下“云烟87”中部烟叶的产质量

烟农习惯烘烤工艺采用低温高湿变黄,干物质消耗过度,鲜干比大,烤后烟叶单叶重轻,且烤后烟叶综合损失率高,致使产量降低。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鲜干比适中,与烟农习惯烘烤工艺相比,单叶重大,烤后烟叶综合损失率小,烟叶产量高,但内在物质转化不充分,烤后烟叶内在品质欠缺[16]。调整后的烟叶烘烤工艺鲜干比适中,与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相比,单叶重略低,烤后烟叶综合损失率小,产量相当,但内在物质转化充分。

4 结论

该产区“云烟87”中部叶一般选择工艺成熟时采烤,烤后烟叶香气质优美、细腻,成团性及绵延性较好,香气量充足,留香时间长,愉悦感较好,杂气轻,刺激性较小,口腔较干净,普遍有甜润感,劲头适中,且具备津巴布韦烟叶的焦甜香特点,甚至有些还具有烘甜香、花香,这些丰富的烟叶底蕴,在高端烟中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配方的使用价值很高[17]。烤后烟叶颜色多橘黄色,色度强,油分多,叶片结构疏松,厚薄适中,其总糖与还原糖含量较高,两糖差也较高,其他成分含量也基本适宜,化学成分总体上较协调[17]。这种针对鲜烟叶素质特性调整优化后的烘烤工艺适用于精细烘烤“云烟87”中部叶这样的优质烟叶,其烘烤工艺特点是自变黄初期至定色前期,湿球温度相对较低,干湿球温度差相对稍大,细化了控温点,定色前期至干筋期,增加了几个阶梯式稳温阶段,湿球温度相对也稍低些,干湿球温度差也相对稍高,变黄后期至定色前中期,升温速度相对变慢[18,19]。这有利于“中低温中湿变黄,通过多阶梯稳温、相对加强排湿(低湿)、相对稍低叶温,慢速升温进行定色、干叶增香,以及干筋保香”[19,20],使得烟叶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内含物较充分转化[21],提高烟叶香气物质含量[22],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实现烟叶烤黄、烤软、烤香。总之,该烘烤工艺利于提高“云烟87”中部叶的香气质量,对吃味、杂气方面也有改善。

从试验结果来看,对比烟农习惯烘烤工艺、常规三段式烘烤工艺及根据烟叶烘烤特性调整后的烘烤工艺对“云烟87”中部烟叶的变黄规律、失水规律以及产质量的影响,烟农习惯烘烤工艺变黄温度低、干湿差小,导致烟叶变黄过度、干物质消耗多、烟叶烘烤损失大;常规三段式烟叶烘烤工艺阶段少,阶段与阶段之间跨度大,烟叶变黄、失水速度快,但均衡性差,总体适应性不强;而针对鲜烟叶素质特性制定的烘烤工艺,采用稍微降低起火温度,增加了几个稳温阶段,各阶段适当拉开干湿球温度的差距的方式,见表3,使烟叶变黄、失水更加均衡,烤后烟叶产质量比较好,工艺针对性强。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鲜烟叶素质特性制定的烘烤工艺是适宜滇南山地丘陵烟区“云烟87”中部烟叶的较佳烘烤方式,能有效降低烘烤损失,提高烟叶产质量,但要结合当年的气候和鲜烟叶素质差异灵活操作。

猜你喜欢
单叶三段式云烟
论宋杂剧结构并无三段式
亚纯函数关于单叶离散值的正规定理
三段式后桥壳环焊工艺分析及改进
算子作用下调和函数类的单叶半径
不同因素对单叶蔓荆无性繁殖育苗的影响
烤烟新品种选育区域试验对比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三段式多学科整合改革
司马云烟
水云烟作品
繁华云烟过,始觉素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