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工程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16 10:09高秋梅尹东霞
山西建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型体系工程

高秋梅,尹东霞

(1.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590)

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功能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到工程中去,为了适应工程需求,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加入。而地方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导致目前土建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脱节,未能及时主动地调整培养方案服务产业升级改造对人才的新需求。与此同时,系统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服务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举措。本文从地方高等学校土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探索面向工程能力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需求。

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发现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等学校土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育理念落后于产业需求。

对现代土木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认识,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土木工程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等方面,与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工程教育的主线不突出。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支撑,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感觉到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人才培养目标空泛,培养方案单一。

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多进行大类招生,一般入学后第二学期末需要分专业以及方向,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类分为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3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一般有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三个选择。全国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内容统一,并没有体现面向特色方向培养、面向社会需要和面向未来发展,没有结合学校学科特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与培养目标不能紧密结合,造成培养目标不落地。

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都是相似的,几乎相同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自我办学特色,没有设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教学体系设计简单,工程教育主线不突出。

教学体系基本上还是延续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老三段的模式;工程教育主线不突出,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要求有扎实的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课程内容多且难度较大,课程理论内容大多基于工程实践和试验结论,“公式多、理论多、符号多”是大部分课程的特点,如混凝土基本原理课程中各类符号有200余个,有编号的公式400多个,若片面强调公式理论推导就会占用大量课时,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被弱化,工程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教育等培养环节缺失,导致学生“又土又木”。

4)专业知识结构不系统,能力培养片面化。

土木工程专业追求“宽基础、厚理论”,专业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课程的专业知识结构逻辑关系不紧密,内容重复、自成体系。比如“结构设计方法”这一知识点在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课程中都会涉及到,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体系有整体把握;学习力学的目的是为了结构设计和结构分析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内力计算。若每门对土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强调,而忽视了整体专业知识框架的搭建,就会造成“只见大树、不见森林”的局面,不利于学生整体工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没有充分培养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不利。

5)专业教育功利化,创新教育流于表面,不能落到实处。

创新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多体现在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脱节,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相互融合;创新大赛理论化,脱离工程实践,只注重奖励证书[1];第二课堂边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缺乏统筹规划,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呼应。

将土木工程应用型专业教育降格为专业技术教育、专业职业资格教育和规范标准学习,而忽略了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未能体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建筑与节能和建筑信息化BIM技术等新知识。

6)工程教育理论化,实践教学碎片化。

重视理论教学,弱化工程教育,重视课堂教学,弱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独立;专业教学与工程教育不能有机融合,实践教育与工程教育相脱节,导致毕业生会计算不会设计、懂技术不懂建造,与工程应用脱节。而且大多数高校都会存在实验室资源建设不完善,专业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不健全,不能切实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系通过重新制定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框架、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对现有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确立人才培养框架。

根据专业定位、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三方面,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厚基础、重工程、强能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知识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依托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面向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一线,结合工程实际,围绕“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工程应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毕业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三位一体培养框架(见图1)。

2)课程体系改革。

以工程教育主线贯穿始终,规划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五平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确定其比例,紧密围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深化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在夯实“力学系列平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和土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干专业课程群(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钢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等)的整体优化研究,以“数学-力学-结构-施工”为主线,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保证主干课程系列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并融会贯通。构建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新体系,逐步引进国外优质教材,加大双语教学比重;加强规划教材编写与建设,力争自编教材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奖;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三融合两渗透”的教学体系。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五个能力模块包括人文知识与能力培养模块、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模块、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模块、实践能力模块以及拓展知识与能力培养模块;三个融合包括: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工程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融合;两个渗透包括:将专业课和工程应用内容渗透到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工程创新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

4)“两平台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在改革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好校内试验室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这两个平台,构建“两平台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阶段“以学为主”,重在知识的积累;第二个阶段“学用结合”,强调学以致用;第三阶段“创新与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社会实践体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课程及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等,实践学分比例为总学分的30%。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三部分构成;实习教学体系包括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三部分。

依托土木工程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本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改善实验室的硬件装备。开展分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探索,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训练,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各类工程实习制度建设与管理,完善实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

5)有机联系的创新教育体系。

构建了学生创新培养新体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培养为目标,将“课堂教学-力学实验-计算机教学-毕业设计-创新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数学-力学-工程(结构)-实践”的教学主线,加强“认识-实践-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训练。并增加创新课程学分比例,增加开设选修课程门数,设置跨方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实行导师制;增设创新引导类课程。

6)推进课堂教学的六大转变。

提出并推动了教学“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以学为主转变、从共性培养向个性培养转变”的六大转变。

7)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

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聘请有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评价考核和动态聘任等机制,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现在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普遍缺乏,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之间培训交流的合作发展常态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职业技能锻炼,加强青年教师工程背景,这样建立一支专业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性合作机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新模式[2],建立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四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 结语

多年来,经过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围绕“面向工程、强化特色,构建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组织“全国高校BIM教学与企业应用研讨会”“中德建筑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全国煤炭高校土木与建筑学院院长会议”等培训活动培训本校教师超90人,并与兄弟院校交流改革成果,在逐步推进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本校直接受益的学生数达3 000人,推动了土建专业毕业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大幅提升。2016年,按照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通过对国内重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进行调研、研讨、论证,完成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提升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猜你喜欢
应用型体系工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子午工程
工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