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重要节点管理探析

2022-12-16 17:15张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编辑工作项目管理

摘要:随着国家对引进版图书总量的控制,引进版图书的出版须一改之前的野蛮生长模式,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在此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出版资源,出版社须加强对引进版图书的出版流程管理。文章以引进版学术图书为例,指出了其存在的风险成本,如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明显高于本版/原创图书,分析了其出版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即翻译难度高、译者翻译时间少、编辑难度高,提出编辑应在项目管理和系统性思维机制的指导下,重点关注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三个时间节点——翻译完成时间、编辑完成时间、营销准备时间,并针对以上三个关键时间节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以期对引进版学术图书的出版工作有所助益,更好地达到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流程管理;时间节点;项目管理;编辑工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248-03

出版作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引进版图书的出版,即对国外优秀图书的译介,对国内读者了解、学习国外的科技知识、文化理论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年印发《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提出出版事业要“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我国引进版图书出版迎来了繁荣期[1]。引进版图书的体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大批对国内出版和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译丛和品牌,有效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公版图书泛滥、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等被读者诟病的问题。21世纪以来,为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国家进一步调整出版方针,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书号总量、引进图书总量以及输出和引进图书比例等方面统一调控[2]。在书号和引进图书总量总体收缩的情况下,国内出版社必须一改之前粗放的出版模式,探索更加精细、合理的出版模式,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在引进版图书出版方面,引进版图书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普遍高于本版/原创图书,其出版过程中时间链条较长,涉及环节更多,须协调的人员情况更复杂,因此除了在选题策划和论证阶段须更慎重外,还对出版流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引进版图书风险成本分析

相较于国内本版/原创图书的出版,引进版图书出版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成本较高。

(一)经济成本高

本版/原创图书的经济成本主要包括作者稿酬、编辑和管理成本、印制成本、仓储和运输成本、营销成本等。引进版图书在此基础上,还多出了付给外方出版社的版税成本。在版权洽谈好后,须先付给外方一笔预付金,预付金可在图书出版后的版税中抵扣,但无法退还,如图书未能出版,则此笔预付金就相当于“打了水漂”。如需续约,就要再次支付预付金。近年来,预付金水涨船高,不断增加;还有些出版社严格执行对应出版时间的管理要求,如超过了应出版期限而未能出版图书,即使仍处于版权期限内,也要收取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二)时间成本高

国内本版/原创图书的合同期限一般为10年,这就为图书编辑、出版、营销和发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而引进版图书的版权合同期限一般为5~7年,以5年情况居多,只有部分大部头学术著作版权期限会适当延长至7年。5~7年的版权期限包括图书翻译、编辑、印制、发行的全部时间,版权期限到期后如不续约,则图书无法继续销售,须下架,这样留给图书翻译、出版和发行的时间就十分有限。另外,版权合同中一般还会约定应出版时间,即图书须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出版,一般为自合同签订日起12~24个月。虽然有些外方出版社对应出版时间的管理并不严格,但也有部分出版社会对超出应出版期限的项目处以不小数额的罚金,这会大大增加引进版图书的风险成本。

(三)其他风险

如果图书未能在版权期限内出版,则外方出版社有可能考虑将图书版权转售他人,那么出版社对图书的前期投入都将浪费。如无法按时完成出版的图书较多,甚至有可能被外方出版社拉入“黑名单”,之后无法从该社购买新书版权,从而对出版社造成不良影响。

可以看到,时间成本等方面的风险最终仍指向了经济成本,而它们归根结底都关涉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图书按时甚至提早出版,一方面争取相对长的销售期,增加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减少因图书无法按时出版而导致的损失。可以说,引进版图书出版流程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在引进版图书中,学术图书更能集中反映这些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引进版学术图书为例,探讨引进版图书重要节点的管理问题和方法。

二、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引进版学术图书的出版周期一般较长,一些重磅学术图书的出版周期甚至超过了1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

(一)引进版学术图书翻译难度高

相较于大众阅读、少儿类等引进版图书而言,学术图书的翻译难度较大,这是造成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较困难的根本原因。译者不仅要有语言能力,还要有专业背景,否則容易出现译文准确性低、语言不流畅等问题,甚至需要更换译者或者退稿,浪费了宝贵的出版时间,也易造成纠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求翻译的准确性,须查找资料,或者和作者直接沟通,因此翻译速度较慢。书稿翻译完成后,还要校译一遍,以解决初翻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学术图书中部分图书体量较大,都是“大部头”,工作量较大,如果多人合作翻译,则容易出现翻译质量不齐、译名不统一等问题,在统校阶段必然花费大量时间。

(二)译者翻译时间较少

由于翻译难度较高,因此译者比较难找。翻译专业的译者因不了解专业知识,很难胜任。一般会选择相关领域有外语基础的专家、学者来翻译。这些学者多是出于研究兴趣而选择接受翻译任务。但由于他们的本职工作繁忙,学术研究任务较重,甚至手头堆积的翻译任务较多,因此往往很难按时交稿。

(三)编辑难度高

学术图书要求编辑对照原文编辑,以确保译文准确,对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语言能力及学术知识要求都较高,也需要更多的编辑时间。

引进版学术图书的出版因此面临两难:一方面,出版时间有限且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图书的翻译、编辑需要较多的时间。面对这一突出的矛盾,唯有采用合理的方法,加强时间节点管理,才能按时完成出版工作,减少损失。

三、出版流程管理

编辑作为出版流程管理的实际执行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科学、高效的流程化管理化解出版过程中的难题,保证图书顺利出版,以达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图书出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流程,在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编辑除了严格执行管理规定以确保图书出版质量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思考,改变僵化的思路,形成灵活的项目管理和系统性思维机制,以项目管理思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系统性的思维整体把握,协调各个环节和部门,部分与整体相统一,形成一个完备的网络。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工作方法较多运用于工程中,图书出版工作可借鉴其方法。项目管理方法有利于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制订工作计划,细化进度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3]。在规范的图书出版流程基础上,每个图书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如对出版时间的要求、译者情况、图书难度、市场营销方向等各不相同,编辑要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项目,了解其细节,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版计划,厘清工作中的重难点,理顺工作思路,清楚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系统性思维

如果说项目管理是化整为零的做法,那么系统性思維就是相反的做法,二者互为补充。图书出版具化为不同的图书项目以及环节,如选题策划、三审三校、装帧设计、印制、宣传、发行营销等,这些环节具有线性特点,但并不是完全线性的,须多线并行、统筹考虑,因此编辑要养成系统性思考的习惯,从整体上把握项目,在出版社业务大盘中考虑项目,要有大局观、整体观[4]。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好各个环节涉及部门的统筹协调。由于每个业务部门都很繁忙,无法也不可能关注到每本书的需求,这就要求编辑做好策划、沟通工作,甚至作为纽带,串联起多个部门协同合作。

在“以项目管理思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系统性思维整体把握”原则的指导下,在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须做好几个时间节点的管理。

四、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关键时间节点划分及管理方法

(一)关键时间节点

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翻译完成时间、编辑完成时间、营销准备时间。下面就各个环节的管理方法提出建议。

(二)管理方法

1.翻译完成时间

负责的、能够胜任的译者是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翻译环节相较于编辑和营销,是可变性和不可掌控性相对较高的一个环节。如遇到翻译质量不合格,且多次退稿修改后仍不合格的情况,大概率只能放弃出版。如果译稿问题较多,则编辑需花费大量时间修改以及与译者沟通。这些情况都会严重耽误出版进度,耗费编辑的精力,且使图书质量存在隐患。因此,挑选合适的译者是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好的译者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另外,在签订翻译合同时,应综合考虑译者的翻译进度和版权输出方提出的应出版时间,确定合理的交稿日期。如确实无法在应出版时间前出版图书,应提前和版权输出方沟通,解释情况,说明进度,办理延期手续。

在翻译合同签订后,须及时向译者提供翻译体例以及人名、地名等翻译手册,敦促译者按照体例和译名手册翻译、整理译稿。这样既可以减少译者修改的时间,又可以节省编辑统一体例的时间。引进版学术图书,尤其是英语类学术图书,一般会有索引,索引中会列出人名、术语等,这些内容在书中会多次出现,可以提醒译者先翻译索引,再根据索引翻译正文,这样可以减少翻译过程中查找、统一的时间,提高翻译效率。

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书中是否有敏感内容,是否有和出版管理规定相冲突的内容。在版权引进和选题策划阶段,编辑一般已经进行了大致了解,但毕竟无法仔细阅读全书,因此要提前提醒译者,如在翻译过程中发现相应的内容,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以免出现翻译完成后因内容问题无法出版的情况。

在翻译过程中要和译者保持经常联络,出现问题后要及时沟通。在此环节,要时刻牢记交稿日期这一时间节点,适当提醒译者加快翻译进度。有些译者行政事务繁忙或译稿较多,会忽略书稿的翻译,适时的提醒可使他们意识到出版社的重视,将译稿的重要性前移。

2.编辑完成时间

书稿进入编辑流程后,须完成“三审三校”。如项目负责人并非该书的责任编辑,要提前和责任编辑沟通好定稿时间,安排编校流程。另外,在安排书稿时,还要提醒编辑注意引进版学术图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译名统一、翻译的准确性、是否存在敏感内容等。

项目负责人在此过程中要有项目管理思维,在安排书稿编辑前须概览书稿,了解书稿全貌和图书定位,对于突出的问题,应提前提醒编辑注意,对于图书装帧风格和营销方案,须早做准备。在编辑图书时,要发挥系统性思维的优势,协调美编完成图书装帧设计;协调出版科安排好纸张、印刷厂等,尤其在印刷忙季,要提前安排;协调宣传、营销部门做好营销工作,准备营销材料;合理统筹时间,协助编辑按时定稿,及早出版。

总的来说,编辑过程是引进版学术图书出版中出版社具有较强控制力的阶段,因为编辑熟知出版流程,了解定稿日期的重要性,配合度较高,应充分利用此优势,节约时间成本,提高编辑效率。

3.营销准备时间

现代出版业中,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现代图书营销方式呈现多样化、立体化特点,各种新媒体方式,如直播、小红书、抖音、豆瓣、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成宣传矩阵,和传统宣传方式如书评、地面书店推广等共同发力,助力图书销售。

营销方式的多样性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营销工作须做在前面,甚至在选题策划、版权购买阶段就要明确图书定位,确定营销风格。编辑要带着营销思维编辑书稿,在编辑过程中注意书中的营销点并整理在案。在编辑工作完成后,撰写新书讯等。其次,编辑要多思考,根据图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宣传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并及时和营销部门沟通协调。此环节应按照营销工作规律,合理安排时间节点。要提前告知营销人员图书出版计划及预计出版时间,提供营销亮点和思路,并配合其完成相关工作。这一环节,编辑和营销部门须互相配合,按照营销工作的节奏和节点合理安排,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五、结语

当下,引进版图书出版面临新的形势。为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出版资源,避免因无法按时出版造成的各种损失,出版社须加强对引进版图书的出版流程管理。编辑要在工作中养成项目管理和系统性思维的习惯,更好地实现图书出版流程管理。引进版学术图书代表了引进版图书存在的各种问题,要严格把控出版进度。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即加强对翻译完成时间、编辑完成时间和营销准备时间三个时间节点的控制,以保证出版流程有效运转,达到传播文化和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淼,包晓光.简论引进版图书的文化价值[J].中国出版,2011(23):63-64.

[2] 廖岩.新形势下引进版图书编辑工作浅析[J].传播与版权,2020,87(8):74-76.

[3] 盛利君.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编辑出版流程[J].中国报业,2015(1):81-82.

[4] 范虹轶.系统性思维:为编辑出版流程架起立交桥[J].采写编,2022(5):140-141.

作者简介 张静,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编辑工作项目管理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青年毛泽东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谈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特点与素养提升思考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