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背景下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作用要素及流动性分析

2022-12-17 14:37邬樱李爱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22期
关键词:服务设施老龄居家

邬樱 李爱群

(北京建筑大学 1理学院,北京 100044;2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十四五”末老年人口将达517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1〕。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进入重度老龄化,其中高龄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老年宜居环境需求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引发了全社会及学术界关于老年人口养老居住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与广泛思考。社区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有一定的感情维系基础,老年人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使其对社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更强烈〔2〕。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绝大多数北京市老年人而言,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同时将能够以社区为平台获得更多的社会养老服务〔3〕。近些年,通过“9064”养老服务格局、“三边四级”养老服务布局、“共生居住”养老模式及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模式等养老服务专项规划的探索,社区内养老已成为北京构建就近精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的依托重心与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机构养老也存在床位不足、费用较高等问题,难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因此,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4〕。涉及243万套住房,占社区总体存量比重47%的20年以上的北京老旧小区将成为居家助老和社区托老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针对北京老年宜居环境需求急剧增长的严峻形势,学术界已开始察觉到城市更新联通老龄社会研究的必要性,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破解老龄化社会矛盾难题的重塑节点——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研究的紧迫性。因而,有必要分解居家养老背景下老龄人口作用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双向影响要素,并开展影响要素秩序与内容流动性内在逻辑的前瞻性研究。

1 居家养老背景下社区、老旧小区改造

1.1老龄人口居住环境 曲嘉瑶〔5,6〕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法编制了本土化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评价量表。提出当前在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应充分认识住房环境对于促进老年人功能发挥、独立生活及减少照料依赖的重要意义。康蕊等〔7〕提出居家养老应涵盖生活照料、辅助医疗、精神慰藉等主要服务内容,并建议对住宅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让老年人享受到便利、安全的居家养老模式。张纯等〔8〕研究发现社区作为老年居民生活基本单元具有重要意义,面向老年人的城市规划应尤其重视社区层面的规划。李倢〔9〕从生活环境、区位和周边环境3个方面进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分类评估。提出在确保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应根据土地收益和更新改造费用来决定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定位和时机。傅岳峰等〔10〕提出北京现阶段住宅更新很重要的内容是对原有居住区进行适应社会老龄化需求的改造。应当注重更新措施的可行性和长远性。宋凤轩等〔11〕从老龄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老旧小区改造中老龄人口遭遇的困境,并从社区的绿化程度、适老化程度和居民受益程度3个方面为改善老龄人口的居住环境提出针对性建议。张纯威等〔12〕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老年人的社区满意度进行案例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社会环境较为满意,而对社区服务设施等社区物质环境不满意。

1.2养老服务需求 丁志宏等〔13,14〕提出在居家养老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龄老人的照料资源仍然集中在家庭内部。要科学规划居家养老服务,关注贫困、认知能力差和空巢高龄老人群体。并对有照料需求老人的养老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总体状况和在城乡、地区、群体间的差异。高晓路等〔15〕研究表明应该引导更多的低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王永梅等〔16〕通过分析北京城六区抽样调查数据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非常看重社会养老服务的精神效用,行为态度的权变性导致服务利用行为和行为意向相背离。施巍巍等〔17〕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能够保证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养老。社区中老年人之间比较熟悉,可有效消除老年人生活中的寂寞感、孤独感。郝嫔等〔18〕以北京市西城区养老服务需求为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并从市政建设规划和社区配套规划、促进社区养老专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杨莹莹〔19〕对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体现社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对策建议。张文娟等〔20〕以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为依托,并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张浩然〔21〕以老年社区为研究切入点,对北京市养老居住需求进行调研,并构建了老年社区使用后评价体系。

1.3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特征 易成栋等〔22〕研究发现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原有老龄化社区的部分老年人口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被定向安置到近郊。陶卓霖等〔23〕提出老年人口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迁移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导致的中心区老年人向近郊区域的定向安置。近郊区域应作为在未来北京市养老政策制定尤其是养老资源空间配置的重点区域。李扬等〔24〕发现北京市中心老城区呈现不断增强的集聚趋势,而远郊区的老年人口扩散效应明显大于集聚效应。周婕〔25〕研究发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土地价值的提升及旧城改造的加快,中心区破败的旧住区、单位制住区、城中村的老年人被动迁往郊区。蔺雪芹等〔26〕提出北京老年人口空间的近域推进特征非常明显,同时靠近城区拥有诸多大型成熟居住社区的通州、昌平等,其他远郊区县集聚态势显著。于涛方〔27〕在当前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集聚和调整、旧城改造的大背景下,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格局及进程。张纯等〔28〕对北京市范围内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和老龄化程度的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1.4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康越等〔29,30〕提出在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老旧社区不仅老年人分布较集中,且养老条件滞后问题突出,亟待完善。并从完善无障碍环境、提升社区医疗服务站功能、解决配套设施不足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北京中心城区养老环境的策略及对策。颜秉秋等〔31〕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多主体微观模拟模型,对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政策进行了评估。提出应从养老需求出发,深入挖掘老年个体行为特征,进一步提高模拟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孙逸琳〔32〕针对在北京市社区实地调研发现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社区养老设施的适老化不足等问题。划分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常见空间,分析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空间设计原则。赵立志等〔33〕调研了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情况,并从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停车位与活动场地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今后北京老旧小区在综合改造中的适老化对策。伍小兰等〔34〕提出老旧小区户外活动场地及休憩设施非常匮乏,应以社区为重点、以需求为中心配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社区相关配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之间的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邵磊等〔35〕结合北京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和中心城区养老设施需求与建设供给的建议,以实现高龄既有住区的“原居安老”。

1.5国外相关研究 Asis等〔36〕提出老年人群独立生活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经济资源、健康状况和对隐私的偏好及所有这些因素在人口和社会变化中的相互作用。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监测研究可有助于跟踪老年人共同居住生活安排的趋势发展。Oberlink Mia等〔37〕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和调查数据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住在自己的家里或社区,并通过AdvantAge Initiative(AI)项目分析社区对老年人的友好程度及制定解决方案。Merriam Sharan等〔38〕提出社区福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社区的福祉直接受到其老年人口状况的影响,老年人越积极、越健康,其对社区服务和资源的消耗越少。Jon等〔39〕提出居住环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老龄友好社区的住房环境应满足居民一生的需求。推进开发商、服务提供商和居民之间的对话,将有助于为老龄化人口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2 居家养老——老旧小区改造双向影响要素及流动性分析

2.1作用要素分析 关于北京居家养老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老年社会与人口地理学等领域。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模式作为新时代、新型养老发展阶段的新格局,是北京实现精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形式。近年来,北京严格落实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随着北京步入减量发展时代,不确定的人口老龄化要素在城市更新中的双向流动影响作用不断凸显,居家养老体系呈现出更多的城市社会发展复杂性。当前,居家养老背景下北京老旧小区改造正处于多要素重组作用的关键时期。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仍需在软、硬物质环境、养老服务供需与设施供给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度,并综合考量老龄人口迁移趋势及老旧小区的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等情况。

2.1.1老旧小区软、硬环境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在推动社区适老性软、硬环境改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究发现北京老旧小区的空巢老人较多比例超过1/2,旧城平房社区、近郊单位社区和近郊混合社区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因此,满足老年人群主观思维与客观生理需求,聚焦老旧小区客观物质环境,从软、硬环境两方面改造以提升老旧小区基础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老龄居住环境既要满足老年人群居家养老的适老环境诉求,又可兼顾其他人群的正当环境需求,这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对老旧小区进行深入剖析和综合研判。

2.1.2老旧小区养老服务需求改造 城市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将激化老年群体社区居住与养老服务的供需错位。对于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群,出现了服务需求>服务供给>服务利用的矛盾特征;也包括身体功能退化与社区环境间矛盾,家庭结构变化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升级矛盾等。因此,应准确把握主动应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建立起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老旧小区改造原则,思考养老服务需求内在矛盾机制,并探索其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发展态势,对于通过加强和改进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老年群体、高龄老年人、失能老人群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2.1.3人口迁移趋势下的老旧小区改造 北京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行政区划差异性较大并在逐步扩大。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区呈递减趋势,且老龄型街区稳定分布在近郊区外缘。导致北京中心区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加龄、非老年人口外迁与年轻化外来人口迁入。居家社区养老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应从城市老龄人口、老旧小区空间分布为切入点,在明确北京老年人口分布、迁移及变动趋势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口、老旧小区聚集的城市空间改造,加强对老龄型老旧小区改造的规范和调控,保护城市功能的空间资源平衡,合理调节过高老龄人口比重。

2.1.4老旧小区养老设施供给改造 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精准、高效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是居家养老群体关注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对于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较多的老旧小区,应以适应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的“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化”为供给原则进行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同时以老年人群活动的时空特征为依据,通过老旧小区新建、改建、扩建等改造方式,解决长期困扰养老服务设施供给的场地问题,充分发挥老旧小区在设施资源配置中的支配性作用,建立并完善老旧小区多层次、全方位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体系,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合理调配。

2.2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分析主要考察居家养老背景下老龄人口作用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秩序与内容的双向影响关系。目前我国城市更新仍旧处在起步期,家庭养老也正在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随着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属性的战略空间调整优化与转换,社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是推动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社区作为连接老年人口与社会组织、公众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保持老年人群基本养老水平的提高与老旧小区改造水平相适宜,通过城市更新整合政府、社会与公共养老资源,强化社区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社区整体优势将成为老旧小区改造新内核。但就目前而言,居家养老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决策、实施过程的影响研究尚在探索阶段,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内在能力与环境互动以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定义为“健康老龄化”的两个重要维度之一。社区已成为老年人群安度晚年的重要居住环境,然而,当前老年人群社会居住环境适老性及老旧小区对于就近精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包裹性还较弱,老旧小区改造的精细化更新趋势表现可以为居家助老和社区托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老旧小区改造的有序更新与规划管控将引导居家养老体系稳步推进、科学发展。因此,接近、达到或者已经超出设计基准期的老旧小区软、硬环境改造;老旧小区养老服务需求改造;人口迁移趋势下的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养老设施供给改造将成为深化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性改革、构筑北京特色多层次居家养老体系的坚实屏障。尊重老人、注重老年人更新改造中的体验、感受、服务,大数据要素作用下的智慧居家社区养老将会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实现健康监测、居住条件,家庭结构等老年人口养老信息与老旧小区的直接关联;同时,体现居家养老人文关怀的植入式、装配式、菜单式、绿色微改造等作用要素的双向流动,将在未来极大影响着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秩序与内容。

北京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是实现养老服务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形成良性循环态势和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城市更新角度解决社区和老旧小区老年人口的居家养老需求,创建以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充分发挥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对居家助老和社区托老的空间拓展与辐射带动作用。让北京老旧小区软、硬环境整治更加高效,养老服务需求保障更加精准,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更加合理,老年人口迁移趋势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更加科学,以老年人为中心,促进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坚持首善标准的“三边四级”精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提升老年群体晚年居住生活品质。推进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的北京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确保居家养老背景下北京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双向流动影响要素的作用内容应改尽改,共同推动北京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

猜你喜欢
服务设施老龄居家
河南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加强规划用地保障 补齐养老设施短板
staycation居家假期
面向云计算服务设施的高效测试技术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