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2-12-17 20:05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险业育人思政

胡 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保险学院,上海 201209)

一、引言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下,文科教育面临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这决定了新文科建设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保险学”是保险学专业的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把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贯到“保险学”课程教学当中,能够发挥“保险学”作为“立德树人”第一课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保险教育知识性和价值性的协同并进。如何提升“保险学”思政育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是目前的难点,为此,新文科建设倡导科技赋能教育教学、实现跨学科融合发展。在此指引下,“保险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亟待优化和改进,要用科技提升课堂知识的活力和温度,引导学生用多学科视角思考专业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既有助于提升保险专业人才的职业适应性,也有助于培养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新时代保险人才。

本文立足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拟围绕价值、方法和路径三重维度,尝试构建“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首先,在价值导向上,根据“保险学”课程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激发课程独有的人文价值;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探究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学生在“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在教学路径上,对标新文科建设跨学科融合的要求,探讨如何优化和改进教学模式,突出“保险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复合性,使课程思政育人落到实处。

二、价值导向:“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融贯

“保险学”课程以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保险知识普及为教学主轴,课程内容具有独特的知识性和人文性,这是发挥“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思维、创新意识、寰球视野“六维视角”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夯实“保险学”课程的价值基础。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决定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1]。在“保险学”课程中融入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培养维护党和国家执政体系安全稳定,担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保险人才。政治认同具体体现为制度认同、政党认同和政策认同。“保险学”课程涉及我国保险市场飞速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成熟、上海国际保险中心深入推进等前沿内容。通过讲述我国保险业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穷”到“小康”的发展演进历程,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充分凸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通过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心理归属感。

(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包括仁爱之情、家国同构和共同体意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保险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中,既富有中华民族“仁爱济世”的传统美德,也蕴含着中国人“精忠爱国”的民族气节。例如,保险的本质是一种互助共济行为,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这也是我国邻里相帮、患难相恤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又如,在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货轮“跃进号”的保险赔案中,新中国保险人克服重重困难,把国外分保的赔款全部摊回,补偿了轮船沉没损失,为国分忧,对恢复远洋航运事业和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这些鲜活生动的知识点浓缩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够触动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他们奋发有为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社会责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新时代青年学生要成长为时代新人,核心就是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教育[3]。保险业以分散个人、家庭、企业以及社会风险为己任,是具有强烈社会公共属性的金融领域。培养保险人才的职业责任、人民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保险学”教学所关注的重点。例如,出险后尽快理赔能够使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就要求保险人才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工作态度上热情诚恳,在工作技能上严谨负责,以彰显我国保险业保护人民安定生活的社会形象。再如,近两年各地纷纷推出“惠民保”产品,弥补了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低、商业医疗保险价格高的劣势,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为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出一条新道路。事实上,保险业肩负着广泛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我国医疗养老保障、农业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外贸进出口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讲述保险业的社会管理职能,促使青年学生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

(四)法治思维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有助于促进其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从。“保险学”教学依托保险合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展开,内含丰富的法治元素。例如,《保险法》第十条规定: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合同条款的订立,投保人和保险人权利的行使、义务的履行,以及保险合同纠纷如何解决,这些必须遵循《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说,保险活动的各个环节均贯穿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又如,实践中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案件屡有发生,如2018 年泰国普吉岛杀妻骗保案、2017年陕西渭南杀害双亲骗保案、我国台湾地区“金手指”和“金手掌”案。在教学中阐述这些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底线思维和规则意识,学会与法同行,走好人生路。

(五)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对新事物接受度高,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沟通交流的方式丰富多样,理应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新技术革命驱动下我国保险业也逐步向数字化、科技化迭代升级,“保险学”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有助于提升保险人才的职业适应性。例如,在讲解保险市场一章时引入“退货运费险”的案例,这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所开发的场景化和定制化的创新型保险,解决了消费者在退货场景下会产生运费损失这一痛点问题。再如,当前保险科技正加速重构保险生态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广泛运用到保险的产品开发、精算定价、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环节之中,这要求保险人才具有一定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六)寰球视野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专业人才。如今保险虽已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生根发芽,但保险制度本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这决定了中国保险业要开眼看世界,把自身发展融入世界保险潮流之中,绝不可固步自封。“保险学”中的个人代理人制度是由友邦保险于1992年引入中国的,对我国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和保险市场规模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发展迅猛,也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和保险人才引入我国。2014年国务院印发保险业“新国十条”,指出要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表明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度不断提高。将寰球视野的元素融入“保险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的保险人才。

三、方法优化: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发挥“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不仅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更要以喜闻乐见、鲜活动人的方式增强知识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感知度。因此,要摒弃“生硬嵌入”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激活学生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主体地位。

(一)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置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模拟实时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强、真实感强、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等特点,是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种教学策略[4]。“保险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广泛运用情境模拟法,不断增强学生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风险的了解,自然引出保险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保险学”的第一章“风险概述”便是运用情境模拟法的典型例子。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解析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5]。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家庭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大致分为单身期、筑巢期、满巢期、离巢期、空巢期这几个阶段。其次,通过学习通分组活动,把课堂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对应家庭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让学生分析在此阶段家庭可能会遭遇哪些风险。家庭生命周期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通过模拟情境,主动思考今后人生可能面临的死亡风险、健康风险、养老风险等,大大提升学生对风险的感知度。最后,由教师引出保险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学生运用保险进行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同时也引导学生领悟作为新时代保险人要勇于承担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责任和担当。

(二)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的,教师以案例为媒介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接触案例中的疑点,启发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6]。“保险学”课程思政特别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最大诚信原则”为例,首先,举出信诚人寿理赔纠纷案,即被保险人在保险公司承保前死亡,受益人请求保险公司赔付,而保险公司认为保险合同尚未成立,拒绝赔付[7]。其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与思考案例中的焦点问题——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该知识点涉及《保险法》及司法解释中关于保险合同的条文,因此通过案例解析,可以增强学生对基本法律常识的了解,引导其树立法律思维,做懂法、守法、用法的青年。最后,继续深挖案例背后的保险消费者保护理念,使同学们深刻领悟保险业以管理风险、补偿损失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引导学生把自身职业发展融入“为人民谋福祉”的时代任务之中。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一方面,把知识点融入实践案例当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避免了课程思政的“泛泛而谈”和“硬性嵌入”的弊端,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感染力,提升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任课教师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与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并结合其他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同时带着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探讨,最终完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8]。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中可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赋予学生更多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保险学”课程中的医疗保险一节时,首先,由教师搜集与汇总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沿革与发展相关论文,并将其上传到学习通平台上供学生阅读。其次,教师给学生布置小组展示任务,由学生组队制作短视频或者PPT,通过新媒体方式把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清晰生动地展示出来。最后,学生带着课下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深入交流和探讨,教师则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以此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翻转课堂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运用新媒体展示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伟大成就,提升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感染力,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

四、路径创新:改进教学模式提升“保险学”课程育人效果

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下,“保险学”课程也要逐步探索智慧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及数字技术促进课内课外师生的互动,增强“保险学”课程思政的亲和力、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数字科技赋能“保险学”课程的育人实践

目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与改变。我国建设“新文科”要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大趋势,推动新技术与文科融合,促进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9]。伴随着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赋能保险的精算定价、核保理赔、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因此,如何提升保险人才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以数字化赋能保险教育也成为重要任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与业界合作,高效利用企业开发的智能实训App,开展沉浸式和体验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来说,智能实训App包含优秀从业人员训练方法——AI人机对练、线上智能获客营销、保险知识拓展营等。通过数字科技营造场景化、沉浸式的智慧学习场域,帮助学生提前体验保险岗位,反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例如,专业学生接到一位新手妈妈的咨询,这位妈妈想为刚出生的孩子配置健康保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其定制个性化的保险方案,受到客户的认同和赞许。通过线上咨询和交流,学生把课堂知识成功用到了实践,激发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养老需求,懂得了作为一名保险人要担负起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的使命。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App中上架了各险企力推的疫情隔离险,这是保险机构基于疫情防控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创新型险种。学生通过App 了解了市场前沿,开拓了创新思维,也深刻领悟到保险业在社会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够激发他们作为新时代保险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不断改进和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激发教学活力、促进自主学习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混合式教学,是指运用视听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易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10]。“保险学”课程也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思政育人的感染力、引领力和针对性。

以“保险学”中的“保险起源与发展”一节为例,可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提升育人效果。首先,在课前教师筹备好教学材料,包括教学短视频和PPT、《中国保险史话》《世界保险史话》等,并上传教学资源至线上教学平台。其次,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拣选教学材料中的重要章节供同学们选读,要求同学们在平台上观看纪录片《大国保险》。再次,布置“你如何看待中国保险业的崛起”等开放性思考题,同学们可以在平台讨论区讨论。最后,在课堂上学生分小组互动,共同交流和探讨“中国保险业的崛起与百姓日常生活”。通过利用电子资源、讨论区交流、课堂分组互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同学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保险业的历史使命,激励他们做锐意进取、奋楫笃行的新时代保险人。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效果

产学研协同是开阔学生眼界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育人、社会育人的重要抓手。“保险学”涉及风险管理、合同签订、核保理赔、营销服务等诸多实践版块,是实务性非常强的课程。提升“保险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必须强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首先,长期以来保险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负面形象,导致部分保险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不认同、不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保险行业的就业。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带队走访知名保险企业、访谈优秀保险从业人员、参观保险历史博物馆等,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并认识到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成为优秀的保险人才,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邀请优秀校友进课堂,充分发挥朋辈育人的功能。往届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保险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在校生年龄相近,经验和想法易被在校学生接受,优秀校友作为榜样能够激励学生砥砺奋进、不断前行。最后,我国保险业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经营的现象,如代理人虚假宣传、销售误导、拖延理赔等。在“保险学”教学中融入企业见习和实践模块,让学生提前体验保险岗位,了解就业中所需要的技能,能培养他们诚实守信、严谨认真、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保险业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