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门有关平衡的学问

2022-12-17 09:10贾方方
中外文摘 2022年18期
关键词:李安丈夫妻子

□ 贾方方

关于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见解,心理学亦有很多理论。今天,我想从婚姻维持的角度,和大家分享爱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获得幸福。

依赖的爱,有控制亦有逃离

很多人需要爱,是因为缺爱,这是爱的第一个层次——依赖的爱。就好像我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所以想找个有能力的、有钱的娶了、嫁了,从此能够衣食无忧。我极度缺乏被爱的感觉,所以想找个人把自己捧在手心里,从此就能够幸福快乐。

这也是很多人对婚姻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希望从婚姻中索取爱。甚至有不少人宣称,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嫁(娶)得好,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

事实果真如此吗?只有你给予,我才可以活下来;只有和你在一起,我才能快乐;只有你对我好,我才能幸福……你会发现,因为什么都要从对方身上获得,我们很容易对对方产生依赖。

依赖意味着放弃对自己负责。结婚后,丈夫被妻子宠上了天,家庭琐事不会,人情世故不懂。如果能一直这么下去,无疑是很多人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妻子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丈夫的天彻底塌了。别说生活自理,他甚至连内裤都不会洗。

依赖也意味着选择权的丧失。刚毕业,女孩就结婚做了全职太太。丈夫经济基础雄厚,事事都有专人做,她什么也不用操心。后来丈夫出轨、家暴,她伤心、难过,却始终没有勇气离婚。因为她太依赖丈夫了,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离婚意味着她将一无所有,甚至无法生存。

不排除有人真的可以一辈子依赖另一半,也的确有人可以一直被依赖,但不得不说这种概率是极小的。

在依赖的爱中,依赖者是很害怕失去的,所以会紧紧抓住对方,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在电影《过把瘾》中。姜珊把刀架在王志文脖子上,要求他必须说“我爱你”,否则就要杀了他。现实中未必如此极端,但很多人的做法殊途同归。有人经常动不动就要查伴侣的手机,有人恨不能让伴侣24 小时陪着自己,有人则不断向伴侣确认爱不爱自己……然而,越控制,对方就越想逃离。

也有人会通过无底线的付出来取悦对方,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尊严。时间久了,愈发觉得自己很糟糕,愈发觉得没有对方就活不了,爱一个人爱到失去自我。可悲的是,即便做到这般地步,最终换来的也不是爱,而是抛弃。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无法独自站立,只能紧紧靠在另一个人身上。不管如何控制、如何讨好,被依靠的人终会有累的一天,因为他也有自己的需求,会有诸多不满,有时还有意外发生。当他主动或被迫离开后,依附在他身上的人会怎样呢?结局只有一个:站不稳,倒下。

平衡的爱,共同付出共享快乐

这就涉及平衡问题,也是爱的第二个层次——平衡的爱。两个人坐在跷跷板两端,有时候左边给的多一点,有时候右边给的多一点,两个人不断调整,维持着跷跷板的平衡,大家都能体验到个中快乐。

我们不要简单地把这种平衡当作交换,好像只有你对我好,我才会对你好。本质上,这是施与受的平衡。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无条件地对另一个人好,更不能要求一个人一直单方面地付出。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一个人的内心才会平衡,一段关系也才能长久。事实上,很多人的爱都处在这个层次。

最典型的平衡莫过于我们常说的门当户对。以前看的是双方的家庭资源是否对等,比如权力、金钱等,如今除了这些,还会看双方的学历、收入等。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努力维持着这个层面的平衡。相亲时,大家会先看下对方的现实条件,感觉下是否合适,然后再继续推进。谈婚论嫁时,一方买了房,另一方就负责装修;一方买了车,另一方就负责买车库。

我们暂且不评论这种平衡取向的对与错,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平衡促成了很长一个时期内婚姻关系的稳定。

最繁琐的平衡则体现在两个人的日常互动中。有时是多少的平衡。要过春节了。丈夫给岳父母发了5000 块钱的红包,妻子大概率也会给公婆同样金额的红包或同等价值的礼物。如果差距太大,这个春节可能就过不好了。

如果凡事都能量化,多少的平衡就相对好把控些,难的是互动很难量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是自我的感受。妻子说,我爱你比你爱我多,因为每次出差我都想着给你带礼物,而你从来不会这么做;丈夫则说,我爱你比你爱我多,我那么辛苦工作,可你还觉得我做得不够。

有时是权力的平衡。很多争吵皆因权力之争——谁对谁错,以及谁说了算。可是。两个人过日子不能总是一个人对,也不能总是一个人说了算,双方都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这次我先道了歉,下次你先低个头;投资我说了算,装修听你的。

有时是大家和小家之间的平衡。我们都知道,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但现实是,我们不可能一结婚就完全和父母断绝关系。怎么办?只能努力寻求平衡,既保证丈夫或妻子和父母正常相处,同时也能够给小家庭留出足够的空间。

还有一些平衡点很直观,也常常被外人用来判断一段关系的好坏。男的帅女的美,这是长相上的平衡;男的壮实女的苗条,这是身材上的平衡。如果直观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就会下意识地觉得:一点都不般配。真不知道她看上他什么了!

这些夫妻真如我们所看见的那样不般配吗?未必。这就涉及了内在平衡。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关注肉眼可见的平衡。包括门当户对、男才女貌、性格互补等。但真正过起日子来。并且要把日子过好,我们需要的是内在的平衡。包括依恋模式、沟通方式、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匹配度等。

有些人看似平衡,在一起后却发现哪儿哪儿都难以平衡,只能分道扬镳。有些人看似失衡,但实现内在平衡后,依旧可以过得很幸福。

有个女孩工作优秀,人也漂亮,个子还高。丈夫长得不帅,个子不高,也不太爱讲话。外人都觉得男方配不上女方,但两个人都觉得很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呢?女孩说,小时候爸妈一直吵架,自己不得不从中调节,一直活得战战兢兢。长大后,她很没有安全感,特别害怕冲突,甚至一度以为这辈子都不会结婚。直到遇见了他。他很理解她,也很包容她,通过他和她的良好互动,女孩的创伤逐渐被修复。如今,女孩安全感十足,也不再惧怕冲突。外人看到的是外在的不平衡,而真正让他们幸福的是他人看不见的内在平衡。

事实上,每对夫妻都存在不平衡的地方,而幸福的夫妻则必然是找到了内在的平衡。丈夫没有工作,妻子供养整个家,在可见层面是不平衡的。但是。丈夫为这个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妻子看到了,也很认可,内在实现了平衡。妻子什么也不干,丈夫一个人忙里忙外,这是可见的不平衡。但是,妻子很感恩,用赞美和感激回报丈夫,丈夫很受用,也实现了内在平衡。

无条件的爱,太过理想化的爱

那么,有没有一种爱,既不是“没有你我就不能活”的依赖,也不是“我给你就想着你也能给我”的平衡呢?有。这就是爱的第三个层次——无条件的爱,即我爱你,我愿意。我爱你不是为了依赖你,也不是为了让你爱我,只是因为我愿意爱你。

很多人都知道李安和妻子的故事,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刻。妻子快生了,李安还在外面忙工作,于是,她自己开车到医院把孩子生了。我相信,遇到这种情况,100 个女人中有99 个都会埋怨老公:你的事业比我生孩子还重要吗?但是,李安的妻子没有。在那个当下,她能为自己负起全部责任,做到了我爱你我愿意。

这个层次的爱大概是很多人都想拥有的,但极难达成。即便达成了,仅仅会出现在某个阶段或某个瞬间。一方面。当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对待另一半时,往往也会希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当对方不能如自己所愿时,矛盾就出现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需要爱的回应;关系也是相互的,需要两个人的互动与共鸣。所谓孤掌难鸣,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很难带来两个人的欢欣鼓舞。

事实上,后来妻子再怀孕时,李安哪儿也不去了,就全身心在家照顾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安的回归使得这段关系实现了一种平衡,回到了平衡的爱。

如果这时候。妻子仍表现出我一个人能行、完全不需要你的姿态,关系就会失衡。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在育儿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丈夫很想和妻子一起照顾孩子,哪怕不那么完美。也是在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本来可以实现一种稳固的平衡,可妻子嫌丈夫这做得不行、那做得不好,硬是把他推了出去。丈夫缺席,关系也就失衡了,不仅会破坏夫妻感情,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在依赖的爱中,我们提到,施与太多的人会累,事实上,在无条件的爱中,接受太多的人也会逃。妻子对丈夫特别好,辛辛苦苦把他的户口弄到上海,通过自己的资源给他找工作。为了不干扰丈夫工作,家里的事也都是妻子一手操办。结果,没几年,丈夫出轨了。

在妻子看来,丈夫的出轨对象根本比不上自己,不仅不能给他任何助力,甚至还需要他百般呵护。身边人也觉得丈夫不知好歹,更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妻子不要,非要去外面自讨苦吃?

其实,丈夫不是在自讨苦吃,而是在寻找平衡。妻子不断地给给给,丈夫不停地收收收。所有的事都是妻子在帮丈夫做,丈夫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而在外面那段关系中,他不仅是爱的接受方,同时也是爱的施与方,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和谐和关系的平衡。

爱需要平衡,更需要彼此看见

无论是依赖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兜兜转转都会遇到平衡问题,平衡的爱也是如此。所以,想维持好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平衡。这句话我在前面提到过,也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给出了具体做法,但千人千面,无法穷尽,关键在于两个人要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这里以一对恋人的故事为例,一起感受下如何通过成长实现内在平衡的过程。这对情侣的问题是,两个人都觉得自己爱对方超过对方爱自己。

女生觉得男生不在乎自己,因为他从不主动,很多事情都得自己主动;约会经常迟到,但自己从不会迟到。为此,她时不时就会批评男生一通,每次都会指出他的各种问题,可他从来不改,她觉得太累了。

男生觉得自己一直在满足女生的各种要求,比如她喜欢安排,他就配合她,让干啥就干啥;他不觉得迟到有什么不对,但为了让她高兴,还是次次道歉次次哄。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多了,她还不知足,他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

虽然双方都有怨言,但内心觉得仍爱着对方,于是就开始寻找解决方法。他们先做了心理咨询,后来又一起听心理课,最终找到了症结所在。

男生总迟到,不是因为不爱女生,而是他一直如此。家庭聚会迟到,父母不说他;上课总爱晚到一点,老师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久而久之,他觉得迟到很正常,所以虽然表面上道歉了,但下次照旧。

女生爱批评,也不是因为不爱男生,而是从小到大,她的爸爸就喜欢说她这不好那不好,常常把她说到崩溃。她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却不自觉地把这种模式带到了亲密关系中。她的内心很渴望男生可以多主动承担些,但因为爸爸常常把事情安排好让她去做,最终她也成了安排别人的人,尽管这可能不是她的本意。

两个人沿袭了各自家庭的固有模式,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付出的更多。而当他们站到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时,心就松开了,眼睛也从自己转到对方身上,真正看见了对方:对方的局限、对方的努力以及对方和自己的不同等。

这时,他们就不再纠结于谁更在乎谁,谁付出更多,而是以关系和谐为目标,调整认知和行为,努力与对方同频。虽然我觉得迟到不是问题,但既然女朋友那么在乎,就争取做到准时,只要她高兴就好。虽然我总忍不住想重复过去,但男朋友毕竟不是爸爸,那我就努力调整改变,只要他舒服就好。在不断的进退调整中,两个人最终实现了内在平衡,爱也就流动起来了。

幸福没有捷径,需要用一生来修行。与大家共勉。

猜你喜欢
李安丈夫妻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