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新路径
——以扬州为例研究

2022-12-17 08:02叶昕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扬州

叶昕媛

(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1 开展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如何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合适的路径、巧妙的方法以及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传递给国际学生,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作为国际学生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国情教育不但要讲好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要将故事背后历史文化精髓和社会核心价值润物无声地体现出来,使国际学生能够欣赏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思想,进一步形成价值认同,引发学生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认知和认可,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2]

2 以大运河为载体开展中国国情教育的可行性

中国大运河纵贯南北、承接古今,不仅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也见证着当代中国的崛起。大运河历经千年、川流不息,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蕴含着深厚的大运河文化精神。以笔者所在城市扬州为例,扬州城历史底蕴丰厚、区域特色鲜明,作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有着“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扬州城依运河而建、依运河而兴,将国情教育以扬州段大运河资源为脉络串连起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点”“线”“面”有机结合,沟通古今,从而使国际学生感受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不但有着天然的课程资源优势而且能体现浓厚的本土味道。

3 大运河扬州段中国国情教育资源梳理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开凿的起始之地,六段河道、十个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遗产数量在沿线城市中位列第一。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办公室设在扬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坐落于此。作为大运河沿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明显。通过对扬州段大运河资源的梳理,笔者将可用于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资源分为如下几类

类别 课程资源 大运河精神遗产河段 淮扬运河扬州段、古邗沟故道、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瓜洲运河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水工设施及配套设施刘堡减水闸、邵伯船闸、邵伯古堤、东关古渡、瓜州古渡,三湾公园,水文化博物馆,江都水利枢纽宗教建筑 琼花观、高旻寺、普哈丁墓、天主教堂、天宁寺行宫 兼容包并互联互通盐商文化 汪鲁门宅、盐宗庙、卢绍绪宅、扬州盐运文化展示馆饮食文化 淮扬菜博物馆生态风光 三湾公园、蜀冈—瘦西湖景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综合类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市双博馆锲而不舍砥砺奋进

3.1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运河遗产河段和扬州水利工程的介绍和探访,国际学生可以领略两千多年前古运河的风貌、了解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感知今日南水北调的先进技术和伟大成就,深刻体会中国工匠的智慧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3.2 兼容包并、互联互通的精神

大运河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中国南北的地域限制,不但使南北物资得以沟通,也促进了国内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处在大运河与长江航道及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扬州,更是中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繁荣的名城。国际学生在了解盐商文化,品尝淮扬美食,了解扬州宗教文化传播廊道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大运河所蕴含的兼容包并、互联互通的精神内涵。

3.3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

中国河湖众多,治水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国人不但总结出要遵循水性因势利导,宜疏不宜堵的治水经验,更深刻领悟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瘦西湖本是扬州城不同时代的城壕,清代时连缀成集群式园林。它既是城市水系,也是运河支流,是难得的运河文化景观遗产。而运河三湾直改湾的例子则造就“三湾抵一坝”的千古美谈,更是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城市建设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样本。

3.4 锲而不舍、砥砺奋进的精神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时间轴,完整再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创造的运河人间奇迹。扬州双博馆则集中反映扬州历代城市故事,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主线,集中体现扬州运河历史。两个综合性博物馆作为扬州标志性文化场所,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重要的窗口。国际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能够完整地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大运河修建过程中,中国人锲而不舍、砥砺奋进的精神。

4 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的中国国情教育的实施路径

为了解国际学生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情教育,笔者对在校生进行了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173份。问卷结果显示,受调查学生中55.49%来自运河国家,对运河有一定的情感基础。63.01%的学生自述对中国大运河文化了解程度在一般及以下。对扬州本地资源的了解主要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和中国水文化博物馆,主要途径为网络、课堂和学校活动,另有28.32%的学生对本地运河文化资源毫无所知。98.2%的学生表示对大运河文化感兴趣,如运河历史、民俗风情、生态保护、水利科技、饮食文化、非遗文化等。70.5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将大运河文化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中,65.32%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有关大运河文化的课程(另有26.01%持中立态度)。在教学形式上,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主题研学、文化活动来了解大运河文化。

上述数据显示,中国大运河文化对绝大多数国际学生有吸引力,与运河国家的学生有天然的情感链接,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相关课程,因而,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除了网络外,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仍为大运河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但本地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的学习需求。

笔者认为,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可以采用“课堂+地方+X”的教学模式,即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配合,将国情教育和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X则可以灵活变化,通过活动式、体验式、探讨式或其他学习方式开展。教师先通过课堂教学,对相关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作简要介绍,结合本地资源制定学习任务,通过任务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大运河文化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任务要求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调研、访谈、讨论等活动,完成学习报告。最后,学生进行成果汇报,组别间进行提问和回应,教师评述总结,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在介绍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同时,将背后所蕴含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兼容包并、互联互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锲而不舍、砥砺奋进的精神内核提炼出来,与本地运河资源相结合,使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在具体情境中具象化、显性化。学生的学习将不囿于课堂;方式也将不囿于教师讲授,而是融入本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国际学生不但能现场感受、体认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更能通过感知扬州从而感知当代中国,理解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和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扬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扬州的秋日
放歌大运河
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