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文化记忆传承

2022-12-18 17:10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物诗词记忆

张 伟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近年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各大电视台开始推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这些节目频频成为爆款,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创造了综艺节目收视率和热度的新高。自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以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电视综艺类节目相继播出,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粉丝,这背后是通过融合创意、亮点和趣味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娱乐休闲节目,顺应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需求。本文从节目内容、表现方法和传播角度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主流电视媒体如何通过节目形式的创新实现传统文化记忆的传承,使综艺类文化节目既符合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娱乐需求,又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传承文化记忆,获得口碑和传播力的双丰收[1]。

1 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文化记忆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涵盖“书写文化”和“记忆文化”,为重新定义文化和记忆的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记忆有别于知识的传播,它借助不同的形式和媒介进行延续和传播,文化记忆既可以通过文字和书写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图像、仪式、舞蹈和神话等多种形式得到传承。当然,文字和图像的传承需要载体,帝王的陵墓、神庙等建筑物是传承的良好载体。文化记忆有别于集体记忆和纽带记忆,其内容更加广泛,涵盖训练、学习、传承、研究和实践等多个部分。它不是单纯地回忆过去,而是与未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记忆的时间视域较长,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展现出一个长时间的历史时间轴,强调社会与文化,表达人的心理和意识。在当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多从娱乐角度出发,娱乐属性较强[2]。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创新了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展现方式,运用视觉和听觉艺术,构建出中华文化的完整时间轴,激活了各年龄段观众的文化记忆,旨在培养全体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2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

对多档热播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与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息息相关。这类综艺节目通常将重心放在文化记忆的传承上,但其外在表现形式像是娱乐节目,具有天然的亲切感。

2.1 娱乐化的综艺表现形式

综合多档热播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来看,邀请明星参与似乎是一个必然选择。从《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表现形式来看,明星会以国宝守护者或者经典传唱人的身份参与节目中文化记忆传承的过程,这与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有着相似之处。另外,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与普通文化类节目相比,通常更注重舞台和场景的布置,给观众营造真实场景式的文化氛围,使其更容易产生共鸣,这是对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创新。

2.2 仪式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纵观各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仪式化文化表现形式的运用较为广泛。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为了配合不同类型的诗歌,通过动画、音乐和舞美等设计为诗歌的展现设置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们能在节目营造的仪式感中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魅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还会通过重复节目的口号,如《国家宝藏》通过不断重复“让国宝活起来”,以此强化人们的记忆,并对文物、诗歌等事物的前世今生进行解读,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轴的全面覆盖,这样既能加深观众对于节目所表达的内容的记忆,又有助于激发观众情感,使观众与节目所展现的传统文化产生共鸣[3]。

2.3 创新化的表现形式

与其他文化类电视节目相比,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对于文化展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节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多元化创新。例如,一般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全局性更强,多从国家或者理论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而《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结合名人与普通人的双重视角,从传统文化的细节开始解读,以朴素的镜头语言表达出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3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记忆构建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都是以古代诗歌、历史文物和古籍为主要内容的,通过深挖其中的文化元素,以舞台剧、歌唱、朗诵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代诗歌、历史文物和古籍既是文化符号,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记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观众沉浸式体验文化场景、欣赏文物藏品、品味古诗词内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可以激活观众脑海中的文化记忆,还可以唤醒观众脑海中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

3.1 通过舞台场景构建文化背景

不论是《国家宝藏》还是《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舞台场景的设置都是其文化记忆传承架构文化背景下的重要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舞台场景的设置越来越精美,对文物所处年代的场景还原度越来越高。以《国家宝藏》为例,其舞台场景用于还原文物的前世,为文物构建文化背景,并通过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使观众得以穿越千年时光,体验文物所处时代的场景。《国家宝藏》节目有一期讲解的是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玉琮,玉琮是一种祭祀神祇的礼器,节目通过舞台场景的设置和故事的讲述构建其真实的文化背景,展现其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使观众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4]。又如《经典咏流传》中《梦西湖》这个作品,取材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如梦似幻之美,一幅美丽的西湖画卷在舞台上缓缓展开,配合舞台背景中的西湖四季图景,使诗歌的文化背景得到了良好体现,观众也更能深切体会到两首经典诗歌中所描绘的西湖之美。

3.2 通过专家解读强化文化记忆

纵观所有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专家解读几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论是文物还是经典的古诗词,其包含的信息和记忆都难以被当代观众直接解读,这就需要权威的专家、学者帮助观众分析其文化内涵,同时向观众传达正确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国家宝藏》栏目邀请了我国九大博物馆的馆长作为节目的荐宝人,节目中故事的表演和馆长的解读让单纯的文物变得立体,文物所承载的传统记忆、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也得到了更好呈现。《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则通过专家讲述的方式,在选手答题完毕或者作品演绎完毕后,由专家解读作品的人文背景和思想内涵,以及这些作品在经历过二次创作后,其意境和内涵与原作的不同。部分节目还将参与文化发掘和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邀请到节目现场,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代际记忆,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链。

3.3 通过仪式感增强文化认同、建构文化记忆

通过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统计发现,多数节目会采用全员喊口号的方式增强文化认同、建构文化记忆。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其中的少年团、青年团、搭档团、百行团和预备团均有自己独特的口号,这些口号均由五联诗词组成。口号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媒介,团体喊口号就是节目通过仪式促使观众增强文化认同、建构文化记忆的方式。多数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建构文化记忆,会根据节目的特点精心设计,并重复宣读口号。《国家宝藏》节目为了增强观众对于珍贵历史文物的认同,采用宣读守护誓词的方式营造仪式感。宣读誓词既能体现每个国宝的不同,又能激发观众对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5]。颇具特点的是文物的守护誓词会被总结为四个字,既便于观众记忆,又能将国宝的文化核心展现出来,对于增强观众文化认同、建构文化记忆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

4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文化记忆传承

文化记忆理论明确指出了文化记忆必须保持鲜活性,这样才能使文化记忆得到传承。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其共同点都是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并不单一,既有沉浸式的故事表演和舞台展现,也有诵读、歌唱或者喊口号等具有仪式感的节目内容,这就为文化记忆的传承做好了铺垫,使文化记忆得以更好传承。

4.1 让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成为传承文化记忆的记忆之场

记忆之场既指节目舞台代表的实体,也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具备传播媒介功能的逻辑场所。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各大博物馆均有着成千上万的文物藏品,但是为了体现文物的代表性,每个博物馆仅能筛选出三件藏品用于展示,这些藏品就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典型媒介。《中国诗词大会》中,诗词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媒介,节目建构起的诗词的文化背景就是传承文化记忆的记忆之场。当然,汉字、诗词、戏曲、文物均可承担起文化记忆传播媒介的功能,这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有别于其他综艺类节目的最大特点。记忆之场的物理范围有限,但对于激活和拓展人类精神记忆的作用是无限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范围远大于博物院的展演,传承文化记忆的记忆之场扩大,文物的生命力得到激活,文化记忆的传承范围也随着记忆之场的扩展而扩大。

4.2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使文化记忆升级

通常来说,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电视,更多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模式使得文化记忆的传承渠道再一次得到了拓宽。汉字、诗词、戏曲、文物本身就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媒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代人难以直接获取当时的文化记忆,但是经过加工后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相当于是对传承文化记忆的媒介进行解读,并结合时代特点对原有的文化记忆进行二次加工,使现代人得以认识和理解当时的文化记忆。同时这也是对文化记忆再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为汉字、诗词、戏曲、文物等增添了现代化的娱乐元素,使其蕴含的文化记忆变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接受方式。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将汉字、诗词、戏曲、文物等媒介本身具有的属性转化为原始文化记忆;二是通过节目的加工和再创作实现文化记忆的升级。两条线结合,使得文化记忆的传承迈向了新的台阶。

4.3 在多元素融合过程中创新文化记忆

不少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都采用古今人物对话的方式,将更多的元素融入文化记忆的传承中。《典籍里的中国》在节目中多次应用现代人与古籍作者对话的形式,择取典籍中的精华,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典籍中的文化记忆,从典籍的中心思想入手,介绍其成书和推广的全过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之所以会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与多元化技术和内容的融合密不可分。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展现文化内涵时会另辟蹊径,如《经典咏流传》某一期节目中嘉宾在表演《竹石》时,并未采用传统的中国民族风,而是以摇滚流行乐的形式展现竹石的刚毅之美[6]。再如,《中国地名大会》不是一个单纯的猜地名节目,而是以地名为引导,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美景、美食,同时邀请嘉宾和美食达人,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各地景观,并运用猜美食名称的方式加深观众对于地名的记忆。

4.4 在多元化叙事过程中创新观众沟通渠道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火爆和创新观众的沟通渠道有着较大的关系。多数文化类节目以磅礴的气势单向输出文化记忆,但这种方式效果一般,较难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要求节目的叙事不能局限于主持人或者嘉宾的陈述与点评,还应该通过汉字、诗词、戏曲、文物的背景架构叙述文化的内涵。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基本都对叙事的过程进行了创新,很多节目吸收了观众的大量意见,不少节目还采用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制作节目。例如《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把古今人物对话当作常规叙事方法,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人物的桥梁,这样既能弥补舞台剧、戏剧和情景剧在与观众沟通方面的不足,又能提升文化记忆传承的效率。

5 结语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之所以能火爆,就是因为其抓住了文化记忆传承的痛点,不走寻常路,开拓性地将多种文化记忆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创新的表现形式,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准传承文化记忆的要点,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文物诗词记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文物失窃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