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当代实践价值研究★

2022-12-18 22:13葛展源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业化马克思工业

葛展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

引言

现代社会脱胎于农业社会,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必须经过工业化这条必由之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化大门以来,近二百年“工业化”这一命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以其内在包含着的生产性、人民性、前瞻性,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实践指导价值,始终吸引着诸多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基点进行研究,加以探寻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的逻辑联动关系,对完善我国所开创的现代化新模式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极大的助力作用。

1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单独的对工业化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著作,包括“工业化”这一用词也并未出现在他们的任何一本作品里。前文曾提到:这一伟大的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贯穿他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这一理论一直都是包含与渗透于其中。例如“大工业”“现代产业”“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等用词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体现着工业化这一理论。工业化是一个以产业资本为生产资料的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过程,是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的过程。工业化建设有三大前提条件。

1.1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在一个国家的农业尚且不发达,仅能勉强自给自足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不涉及农业生产的经济形式必然会受到打压,也不存在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的可能。马克思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数百年来,由于耕地变成了牧场以及农业进步减少了耕作所需要的人手,大批农民不断被赶出乡村而流入城市”[1]。随着资本主义大农场这一生产方式的确立,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粮食产量提高使人口数量开始攀升,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资源的基础,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一定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走向工厂来谋求糊口机会。

1.2 科技的进步

19 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科技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的范例,千百年来手工业工匠所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第一次实现了与科学的结合,蒸汽机的发明让工厂不再必须沿河而立,铁轨和枕木取代了以往的渡船成为工业原材料运输的主力军,钢铁和煤炭也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工业革命这一概念,马克思也始终关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他得出科技的进步将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这一论断。在后来的《资本论》中他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2]。

1.3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自15 世纪在西南欧地区二百多年间的运作基础,即其主要生产方式是介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传统的工场手工业。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将殖民地拓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以及其欧洲大陆上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出现了生产上的供不应求与生产效率低下的矛盾关系。“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缺乏劳动力的现实推动了技术的革新,而技术的革新也在降低劳动力成本。资产阶级迫切地为了占领更多的销量,必然会扩大其生产规模,新生的工业资本家敢于“吃螃蟹”投入新的生产技术与新的生产分工制度。大工业生产解决了资本家在付出远少于传统工场手工业的可变资本也能够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

2 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内在包含着批判性,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将工业化全盘否定。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工业化成因的同时也对工业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工业化与农业和城市,包括经济等社会变化的联动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是积极层面的论述。

2.1 工业化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3]。在马克思看来,工业化社会完全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工业化社会给了刚刚发明的化肥大量投产的机会,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开始受到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愈加向城市转移,又再次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对此马克思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现代城市区别于古典时代城市的最大一点就在于现代城市不仅仅是商贸交易的中心,而是成为了集劳动、生产和消费于一身的集合体。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恩格斯记录了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城市的变迁,短短6 到80 年,英国从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欧洲岛国迅速跃升为当时世界的头号工业强国。工厂林立,城市规模巨大,工业人口数量暴增至总人口70%以上。发展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如煤矿、铁矿),因此曾经是小城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城市又因资源而兴起。工业资本家为了节约原料的运输成本,就地取材在这些地区建立工厂,大量曾经的小城市甚至是不毛之地都因人口的暴增而走向繁荣。

2.2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体系形成的基础。

由于前文中提到的城市与乡村开始分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工业化的核心即制造业成为产业资本构成的核心。随着这一核心的延伸,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也开始形成。广东财经大学的方兴起教授将马克思基于对制造业的研究提出产业资本在其流通与生产过程中的三种表现形式概括为“三资本模型”,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模型,正好对应现实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即金融业、制造业和物流业[4]。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股票金融类、以及邮电通讯类、运输服务类、房屋地产类都随着工业化带来的越来越快的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而逐渐构成现代的第三产业。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只是单纯的商贸流通,没有工业资本家这一概念。英国首先掀起了工业化的浪潮,这一浪潮也随着在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蒸汽轮船与蒸汽机车迅速蔓延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洞察到全球化的不可逆转形式,工业化让商品生产极大丰富,促进了国际间贸易的同时更加深化了国际间的分工,让以往国家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形式逐渐消亡。

2.3 工业化孕育新社会的基础。

工业化使生产分工变得更加细致,技术的积累更加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工业化源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即自然科学理论也在生产工业的不断突破中得到积累,并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时期开启新一轮的实践,开启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大门,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并逐渐从量的变化走向质的变化。也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阐述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工业化更孕育着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即工业革命是无产阶级诞生的本源。机器改变了生产方式,工厂改变了分工模式,更催生出两个吞没其他阶级而又互相对立的阶级——即大资本家阶级和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向大资本家阶级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阶级。物质生产的丰富是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以及废除私有制建立新社会的基础。“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 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他们在肯定工业化的同时也揭示了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也可以看作是对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批判。他们所指出的许多资本主义弊病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弊病[5]。

工业化的无序生产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于资本家之手,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异化,机器的操作者却成了机器的奴隶。财富的创造者却越来越贫苦“分工和采用机器的范围越扩大,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越剧烈,他们的工资就越减少。”。对于资本增殖的渴望让资本家不顾一切的透支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产生了异化。更加让人扼腕的是,近代以来,被大资产阶级所主导的西方列强试图将落后国家变为自身商品倾销地,给其他当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更多带来的却是无尽的苦难。

3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自“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帷幕至今,我国已经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尽管时间距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已经过去了近200,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6]。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征程实践中依然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

首先,工业化依然是进行时。在2020 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不代表工业化建设的脚步会就此停息。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基于对未来的考量便提出了新型工业化这一概念,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化,是一种凝结创新、包容、清洁、智能、协调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工业化。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工业水平在国际上依然不能进入顶尖梯队,相当多的门类依然受制于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尚处于较低位置。所以在已有的工业体系基础上深化实现工业现代化与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同一个概念。

3.1 坚持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科技的进步决定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主线是创新。为了实现党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要大力的加大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把握住下一轮工业革命的脉搏,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过去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完成错失前几次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机会而“补课”,现在在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拥有完备工业生产体系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实现党在十八大上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互动,互相促进。而这也是增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现阶段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的这个背景,必然要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顺应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积极因素,让创新成为整个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跑者。

3.2 发挥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联动作用

“一经形成的工业推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7]工业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而工业化的产物就是现代城市。新型工业化是城市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强大动力,带动城市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以及新的就业岗位。工业化的核心:制造业,是发展现代产业的基础,更是一个城市产业生态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先进制造业绝非闭门造车,相反,可以促进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工。融合发展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将爆发出极为强大的联动作用,以促进城市发展为起点,实现各地区发展趋向平衡与充分,尤其是对城市的外围——曾经被“城市最终战胜了的乡村”的振兴工作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一定会起到积极影响,进而逐步消灭城乡对立的现象。利用城市内的科技基础在城乡交界的城市外围建设新的工业园区,不仅符合马克思“乡村城市化”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基调,也是发挥工业化,城镇化这对孪生体对农村现代化起反哺作用,并且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桥头堡。当前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形成全面协调的发展格局。如果农业发展跟不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最终也会阻碍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8]。单纯的没有工业协同的城市难以联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单纯选择发展如乡村旅游类等第三产业也无法成为农村发展的普遍选择。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当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经济与管理科学取得革命性变革时,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将出现新老交替。

3.3 防止“去工业化”现象出现

工业化是产业链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成,诚然,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到一定的冲击,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在2013 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20 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额为553 977 亿元,在我国GDP 中所占比重为54.5%。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使得工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扬,与之相对应的是,迎信息化时代浪潮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光彩夺目。诸如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首的传统工业经济区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国内有人提出应“去工业化,退二进三”为第三产业拉动区域产值“腾地儿”。必须面对客观事实:首先,从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中低端位置以及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而言,去工业化很可能会带来我国的国内市场遭到倾销垄断的风险,这一风险一旦出现必然会导致消费成本增加使得第三产业萎靡不振的现象出现,更无法应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对其工业体系再振兴的战略对我国实现赶超,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丧失先机。其次,部分地区片面把发达国家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比重高作为经济增长的目标和手段,服务业发展存在“拔苗助长”现象。比如通过政策刺激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结构性失衡风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9]。我国目前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又决定了我国无法以金融杠杆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发展,这种稳定也只是暂时的,必然会面临金融危机。以金融杠杆催生的泡沫经济表面光鲜,而一旦破裂其危害将难以估计,对所有现代经济体而言,制造业都是支柱性质的产业,其重要性绝非GDP 增长快慢与否[10]。所以新型工业化不但不会阻碍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为其提供动力,也必然是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压舱石。

3.4 保持清洁美丽的生产模式

如果说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生态环境就是这一切总的基础。在我国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曾大量出现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将无法保证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必须是一条由创新引领的绿色发展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11]。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注意到了工业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分开采导致了资源枯竭,向环境大量排废物导致了生态污染,这些负面影响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以至于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大声疾呼,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认识并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保持绿色、清洁、低碳不仅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活自然环境这一要求使然。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当代价值,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运用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中,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跨过卡夫丁峡谷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当今时代继续发展生产力,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的“法宝”之一。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这个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也将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为我国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更多指导。

猜你喜欢
工业化马克思工业
马克思像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