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发展概况和问题分析

2022-12-18 23:30张景武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黎族纪录片海南

张景武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1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作品概况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是用纪录片影像记录的方式书写黎族民族志。纪录片影像志是影视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民族志的分支之一。1928年至今,共出现了31部不同主题的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作品,如表1所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创作技术和艺术不断提高,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涉及的题材内容逐渐丰富,但是与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题材发展不平衡

2.1.1 海南黎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纪录片数量占据半壁江山

记录“即将逝去的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给纪录片打下的烙印,这主要是因为纪录片可以为即将失去的文化、民俗等留存影像档案,比文字描述更真实、更具体,更能全面地还原文明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即将失去的文化形态,必然成为纪录片记录的重点。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也不例外,在表现黎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纪录片中,半数以上是挖掘和展现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比如,纪录片《黎之锦》(2010)、《黎族织锦技艺》(2011)和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之《缬花黎布》(2017),均展现的是2009年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的海南黎族织锦技艺;纪录片《黎族树皮衣》(2011)和《黎族树皮布》(2013)讲述的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天津卫视的纪录片《海南黎族船形屋》(2011)、黎乡系列纪录片之《守望黎族》《最后的茅草屋》(2014),则用镜头展现了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之《原始黎陶》(2017)和纪录片《黎族民歌》(2013),分别展现了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和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黎族民歌”的相关内容。

其实,海南黎族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9项,但目前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只记录和展现了其中5项,仅占“非遗”总数的17%,“非遗纪录片”在内容拓展上需要继续发力。

2.1.2 黎族地理风貌纪录片题材存在重复表现的问题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重复表现较多的题材是科学考察、地理揭秘等内容。比如,展现并揭开白沙奇特谷地奥秘的纪录片有4部之多,包括《白沙神坑》(2012)、《神秘的圆形·谷地疑云》(2013)、《琼州探秘-谷地疑云》(2013)和《“天眼”奥秘·琼岛谷地》(2015);揭秘海南陵水小岛“神猴”预测天气之谜等“探秘”的内容也有3部之多,包括《海岛谜影》(2017)、《奇岛探秘·陵水奇树》(2018)和《险境求生·海边秘影》(2019)。这些重复表现的纪录片中,有的不仅选题相同,内容也缺乏创新,部分镜头和文字解说非常相似,结构安排和悬念设计大同小异。

2.1.3 生态环保和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不足

黎族所在的海南省是一个海洋大省,为海洋生态环保纪录片的题材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中只有1部纪录片——《珍珠海岸,生命摇篮》(2018)是关注海底生态环保的。

聚焦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和生态环保类纪录片一样,都是受国内外观众青睐的题材内容,但是,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只有2部社会现实纪录片。一部是2001年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走近陈亚扁》,关注的是慰安妇问题,这一选题中西方观众都易于聚焦和关心,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和制作风格新闻报道化明显,更倾向于新闻专题类风格。另一部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纪录片《黎寨“娃娃亲”》,因为从现实角度展现黎族当今还存在的传统婚俗,所以从民俗文化的视角看,其也属于海南黎族的“历史与传统民俗”题材。

总之,反映生态环保和黎族当下新生活和新变迁的社会现实的纪录片题材有待挖掘。

2.2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故事化”叙事方式有待加强

故事化叙事是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创作基础,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记录的内容娓娓道来。故事化叙事手法已成为吸引观众收看节目的强大武器[1]。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已开始使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其中故事化效果较好的是具有“悬念设计”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主要以地理科考类题材为主。比如,表现奇特谷地的《白沙神坑》(2012)、《神秘的圆形·谷地疑云》(2013)、《琼州探秘-谷地疑云》(2013)和《“天眼”奥秘·琼岛谷地》(2015);展现“神猴”预测天气的《海岛谜影》(2017)、《奇岛探秘·陵水奇树》(2018)和《险境求生·海边秘影》(2019);还有讲述“鬼山”由来的《岭南秘境——“鬼山”之谜》(2014)。这些纪录片悬念环环相扣,剧情步步惊心,具有很强的故事化叙事效果。

除此之外,虽然也有诸如“江河万里行”系列纪录片穿插纪录片始终的“沉浸体验”式叙事方式,也出现了借用“文物”这一实物为线索讲述黎族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但是其故事化的效果都较弱,平铺直叙是其主要表现方法,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有待加强。

2.3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纪录方式需转变,传播格局需重构

国内纪录片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纪录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一种叫作“社区影像”的纪录方式开始盛行。“社区影像”就是把摄像机交给参与者,让他们自己拍摄和创作自己的影像,成功实现他人视角转变为自我视角,这样的创作消除了外人对一个区域文化产生曲解和误读的可能性。“社区影像”的纪录方式在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中还未使用,是可以尝试实践的一种纪录方式。

互联网和媒体的联姻催生了新媒体平台,而新媒体与纪录片的嫁接产生了新媒体纪录片。目前,中国的新媒体不仅成为纪录片的主流传播平台,而且逐渐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平台。以2019年为例,新媒体平台的产能达到新高度:优酷播出700小时纪录片,原创260小时;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23部;哔哩哔哩出品并上线纪录片16部,共55.6小时;爱奇艺自制加联合出品纪录片15部。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生产投入,超过了国内大部分一线卫视和电视台,接近央视纪录频道等专业纪实频道[2]93。

互联网发展催生了短视频时代的红火,各个纪录片创作和播出平台都开始布局微、短纪录片:2019年,中央电视台9套推出了5分钟的《微9视频》和15分钟的《9视频》,打造融媒体跨电视端、移动端、PC端的短视频时段;北京卫视推出11个短视频项目;江苏电视台制作播出了100集短纪录片《江南文脉》[2]103-104。

国内新媒体纪录片和微、短纪录片发展得热火朝天,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却只有1部《珍珠海岸,生命摇篮》(2018)在新媒体平台爱奇艺上线播出,也只诞生了1部时长8分钟的微纪录片《黎族树皮布》(2013)。所以,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借助“互联网+”重构自身传播格局迫在眉睫。

2.4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面临技术困境和人才困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当下的影视作品制作中应用较多,而VR纪录片是通过电脑虚拟仿真系统创造三维虚拟空间,使观看者可以在视觉上产生一种临场感的纪录片[3]。

VR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和观看方式,特别是对观看者而言,其不是在观看纪录片,而是在参与体验纪录片。2016年,我国的VR纪录片开始发力,出现了20多部VR纪录片,接下来的2017年出现了30多部。2020年,全球首部记录新冠肺炎疫情的VR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诞生,来自全国各地的124名普通民众,通过VR技术全景记录了2020年2月20日上午10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生活百态的60秒钟,展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4]。未来,VR纪录片大有可为,在这一背景下,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还没有采用该项技术,VR技术的突破和VR纪录片的创作都等待破冰。

人才特别是当地人才是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1928年至今的31部纪录片中,海南当地媒体和纪录片人主创的纪录片只有2部,占比6%;参与联合创作的仅1部,占比3%,其他纪录片大部分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天津卫视等专业纪录片团队创作的。海南当地媒体和纪录片人拍摄的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占比不足10%,对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贡献率较低,这间接说明现有的海南纪录片创作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发展需求,人才匮乏已经成为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发展的瓶颈。而由于缺少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专业人才,大部分的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今天,影像表现方式和节目制作水准无法达到国际传播水平,无法满足自贸港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人才缺失的短板亟待补齐[5]。

3 结语

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从1928年发展至今,出现了题材丰富、叙事多样的纪录片作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题材的挖掘不平衡、叙事方式“故事化”效果不强、记录方式和传播格局相对单一,其中技术困境和人才困局亟待突破。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黎族纪录片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怀念海南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