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际,重拾信心

2022-12-18 00:11
第一财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信心经历抗疫

2022年,大疫第三年,我們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每个人对这一年的印象可能不尽相同。前几天公司通知要提交年终总结,我静下来想了想,一时间,脑子竟一片空白,仿佛我没有经历过这一年。但下一秒,很多场景一下子涌进脑海,我几乎分不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率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的,是12月刊的文章《2022年十大商业新闻》以及《2022辞典》,因工作关系,我比读者们早些看到这些内容。年末的回顾真的是必要的,不仅令模糊的记忆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更明确地确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从商业世界来说,一些行业经历了较强烈的动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地产业整体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相继推迟发布2021年度业绩。这个压力持续到年末,12月初,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跳楼的传闻瞬间引爆网络。和今年的很多谣言一样,在这个谣言被批驳之前,很多人倾向于相信。

这意味着,在2022年,人们比以前更为习惯性地选择接受悲观信息。一整年来,中国更多的城市经历了比之前两年更强烈的疫情冲击,封控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漏洞也时常令人扼腕。同时,国际地缘冲突、中美贸易摩擦、极端天气也频频挑战人们的承受力。今年夏天,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经历了史上同期的最低水位。

从年初到年末,坏消息几乎从未间断。最后填满2022年时间表的是硅谷技术公司的大规模裁员。曾被寄予厚望、吸引大量投资的技术公司陷入困境,绝不仅仅因为反垄断等政策打压,它标志着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产业也发展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艰难过渡时期—旧有秩序已然坍塌,新的秩序却尚未诞生。

同类信息不胜枚举,就在经历了生活的停摆和种种困惑与怀疑之后,在这一年的最后时段,我们感到一种不甘心:我们是否就这样悲观、沮丧、无奈地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非常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更重要的,我们怎样重建信心?

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经济学家、数学家、学者、医生、商界人士,以及我们的读者—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重新看待现实之困。2020年去武汉抗疫的重症科医生钟鸣告诉我们,相比3年前,医学界对新冠的理解以及临床救治的方法已有根本的不同,回忆起无比艰难的情形,他相信人的潜力总会在最困难的时候被激发。的确,就在11月,国家卫健委颁布20条举措,抗疫政策开始不断调整,在这一年的尾声,我们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可爱的读者们带来了提升自信的小秘诀,有一些条目看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心境的变化也让我们注意到一些能带来些许信心的数字。比如,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2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货物总值19.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贸易顺差扩大46.7%,至4.8万亿元。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产业极为活跃,今年前8个月,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仅次于日本。在全球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你不难从中看到中国制造的韧性。

新年之际,无论经历多少难以忘却的事情(我们并不是要遗忘),我们还是忍不住往前看一看,往后看一看,将现实生活置于更长的历史当中。2023年,《第一财经》杂志15岁了,我们曾记录过去15年中,信心和希望如何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新商业的崛起,我们也将如实记录未来不可预知的种种变化—创痛之后,更有赖信心与力量。

猜你喜欢
信心经历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KX5的耐心与信心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