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养的拓展

2022-12-19 11:25
关键词:学术期刊素养职业

陈 丽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漳州 363000)

随着出版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出版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出版业的发展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编辑人员要适应新的出版环境,就需要以行业发展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通过自我调整提升,努力适应新时代出版活动.

1 概念

“素养”一词最初出自《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1]这里的“素养”意修炼涵养,侧重指个人的修为.在《辞海》中“素养”释义为:“①经常修习涵养;②平素所豢养.”[2]因此,职业素养是与职业活动有关的特质.San Francisco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需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张鹤将职业素养定义为个体在从业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总称[3].据此,职业素养可概括为职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它是衡量一个职业人职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社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岗位要求和技能需要,对从业者也就有着不同的素养要求,且同一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业素养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职业素养的本质诉求是不变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但是它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的.对不同时期的职业素养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因此,业内学人对编辑职业素养问题展开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编辑职业素养研究现状

截至2022年8月12日,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引擎主题设定“编辑职业素养”检索结果为649条,检索“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养”主题词得到48 条结果.多数学者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养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意识、职业道德、编辑技能、专业学科背景、社交技能、媒介素养等方面(如图1).如刘茜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政治素养、业务能力、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4].肖旭芳认为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5].周巧姝认为政治素养、知识文化素养、编辑技能、社交能力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是青年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6].曾文学提出新媒体背景下编辑需要提升政治意识、专业知识、业务综合能力[7].王海蓉等人认为新时期期刊编辑职业素养包括基本职业技能、专业职业技能(专业素养)和关键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三个方面[8].秦昕玥认为编辑应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良好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专业的职业素养[9].吴芹等人还专门提出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职业素养[10].

图1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养研究类目统计Fig.1 Category statistics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research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3 编辑的基本职业素养

通过文献梳理可见,对编辑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必备的一些职业素养在学界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将其概括起来可包括: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实务素养.这些可归纳为编辑的基本职业素养.

3.1 政治素养

学术期刊以传播学术科研成果展现时代风貌,实现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学术问题研究时往往涉及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及政治倾向和价值判断.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政治性是紧密联系的[11].因此,学术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学术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思想的重要舆论阵地,在构建正确的意识形态层面起到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素养是研究者和编辑日常工作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很多编辑甚至专门这一属性问题展开过许多有益的讨论.

编辑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这就要求编辑要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牢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政治理论学习的成果外化到实践中,坚持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中遵守党和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守出版红线,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充分运用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媒介、平台作用,高效优质传播理论知识和精神文化,积极为党和国家、为人民、为作者、为读者服务.

3.2 思想素养

编辑人员要求具备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人对社会善美丑恶以及其他现象的认识、行为和做法.思想素养落实到编辑日常工作中即为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品质、健全人格和工作责任心,集中体现为编辑的个人素质修养.

首先,在稿件取舍上编辑人员要有实事求是、慧眼识珠,以质刊稿的基本素质.学术期刊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投稿,编辑要能从浩如烟海的来稿中挑选出优质稿,为刊物遴选出充足的、符合刊物用稿要求的稿件.尤其是对一些原稿虽存在瑕疵,但经过编辑修改调整后仍可十分出彩的文章,更需要编辑独具慧眼,不使珠玉蒙尘.选稿时编辑必须不以自己好恶为标准,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也不能简单片面地以作者的职称、学历、资历来评价文章优劣,而忽视文章的真实价值;不以自己有限认知片面化、绝对化、简单化判断稿件质量和价值,对于有疑问、不确定的文稿,应该怀着严谨审慎谦虚的姿态求教方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其次,在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时,不滥施刀斧,不随意按照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思维逻辑修改文章,应充分尊重原作者的表述习惯和表达方式,给出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使文章能够准确、清楚地反映学术研究的过程,充分表达作者的学术观点,体现文章的研究价值和作者的学术能力.要用百花齐放、锦上添花式的编辑整理方式,而非形制呆板、翻江倒海式的删改加工,更不是强制打压式的简单否定和盲目拒稿.

再次,筑牢思想堤坝,涵养清风正气,增强清廉为“编”的自觉性.编辑要始终明确自我定位,深刻认识编辑身份的职责和分量,坚持以《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工作行为准绳,“慎权、戒贪、律己、修德”,在工作实践中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正确处理关系稿、人情稿,拒稿有理有据,用稿看质看量.要秉持对读者对作者负责的态度,规范稿件处理流程,不滥用手中权力,坚决抵制拉关系、做人情的不正之风,杜绝“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

最后,摆正思想,端正态度,不应将作者的投稿行为异化为有求于“我”而迷失在无谓的优越感中.要充分认识作者和稿件是刊物得以发展的源头活水,尊重每一位作者,不论是方家学者或新进作者,甚至是被退稿的普通作者,都应抱着真诚待人、无私服务的理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始终以不卑不亢、谦虚谨慎的态度做好为人作嫁服务,切忌端架子、摆脸色,以貌取人、“看人下菜”.

3.3 实务素养

将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落实到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和编辑主体,创造性打造编辑的实务素养.编辑实务素养是编辑完成出版工作的技能体现,是编辑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要有过硬扎实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编辑作为刊物的第一把关人,能够通过驾驭文字辅助作者,共同打造一篇文通句顺、表述准确、描述客观、结构完整的学术论文.因此,编辑要能细致发现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并给予修改;对繁体字、异体字以及一些专有名词、数字、计量单位等用法,能够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判断其在适合使用的文句场域中的准确使用(如表1);对文章中的语病和文句不通畅的,能够进行有效修改和润色;对一些极端化表述和绝对化观点进行必要删改,使其更符合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要求;对结构层次不清的文章,要引导作者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删改或调整;对文题不符的文章,要能够帮助作者明晰写作主旨,找准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使文论能够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主题突出.

表1 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Tab.1 Relevant 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dustrial specifications

其次,要有既“专”又“博”的学术脉络和知识网络.当前出版从业人员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大多都具有相应的学术研究背景,很多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随着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地转向跨学科领域,涉及交叉学科的稿件数量逐渐增加.如果编辑仅仅限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不能完全满足编辑岗位工作要求的.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深入研究本专业学问的同时,也要不断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将知识触角延伸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等不同领域,逐步建立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一名优秀编辑不仅是本专业的专家,更要成为编辑领域的“杂家”,以能够应对当前越来越多的跨领域、跨专业学术文章的编辑要求.

再次,一个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还要熟练掌握编辑出版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选稿、审稿、编稿、发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宣传、刊后信息反馈收集等流程.对如审稿环节的某些关键环节,更要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规定,每一篇录用文章都要经过“三级审稿”,每一审都要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完成,缺一不可.很多学术期刊为保证其刊载文章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还都另增专家审稿环节.专家审稿要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即投稿人和审稿人相互之间不知道彼此的个人信息,单凭编辑负责沟通有关稿件的评价和修改内容,以保证稿件质量评价的公正、真实、准确.不向稿件相关的利害关系人泄漏有违稿件公平审理的信息,是外审工作顺利完成、刊载文章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一环.对投稿人和审稿专家信息保密是必须上升到工作纪律的严肃工作实务.编辑,特别是责任编辑需要熟练掌握刊物出版的基本流程,严守出版管理条例和工作规章,依章办事,遵规出刊.

最后,善于沟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也是优秀学术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工作实务要求.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专家三者间联系的交叉点,是建立相互间融通的关键.编辑要善于利用这种职业特性,既保持与老作者的联系以获得质量稳定的稿源,又要注意发掘有潜力的新作者,拓展新的写作视角和研究方向;既要巩固与老专家的关系,以保持数量稳定的审稿专家队伍,也要注意学科领域内新的后起之秀,为审稿专家数据库输入新鲜血液;既要认真听取专家的建议,细化编辑工作,也要积极倾听读者的意见,改善出版工作的不足之处.

4 新时代编辑职业素养的拓展路径

职业素养的内核是掌握一定的技能以服务于职业需要.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职业需要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态,这就要求职业素养也要相应改变,它的外延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拓展填充新的内容.目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着一系列变革,这也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提升要求,亟待编辑职业素养的拓展深化.

4.1 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敏锐性

如前文所述,政治素养是每个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但随着今天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震荡调整,新出版环境下显现的新业态对每个出版人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今,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涌动,包括西方某些不良思潮也伺机而起,假借学术外壳,裹挟着一些险恶政治意图悄然渗透.他们披着学术外衣,假借学术研究自由之名,散播错误的政治观点和不良文化思潮,意图浑水摸鱼扰乱视听.这些政治差错危害性更大,隐藏更深,更不容易被发现.这些刻意隐藏的险恶“故意”需要编辑,有更高的政治眼界、更稳的政治定力、更强的政治识别力,慧眼如炬一一纠错.因此,编辑政治敏锐性的强化和提升,需要在原有政治素养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筑牢思想之基.

首先,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领会“四个自信”的深刻的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学术血液和个人意识形态的构筑中,并落实到出版工作实践中,大力建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有力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构建,增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底气和能力.

其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出版物中的学术性和政治性的问题.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理论解决现实的问题、难题.在出版工作中,国家鼓励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原则是作者在研究问题时必须基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规范的学术研究应该基于客观事实提出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以平等的态度讨论问题,最后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其学术性是扎根于现实之中的,是不能超越现实政治而独立存在的.只讲政治的学术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放弃了政治原则的学术则容易沦为歪理邪说.因此,需要编辑理论联系实际,辩证看待二者关系,切实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真正发挥学术出版的引领作用.

因此,新时代的编辑不仅要能够识别文章中的知识性差错和编排误差,还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准确分辨暗含文中的政治性差错,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假交流的可乘之机、借学术的外衣大做文章,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4.2 树立互联思维,活化工作程序

编辑工作从最早的“剪刀+糨糊”,手排铅印,发展到系统收稿、在线排版、数字印刷、线上出版,依托了科技的进步和产业技术的革新.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网线上工作的优势渐显.尤其是交通受阻的情况下,移动互联技术能够保障出版人员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开展线上编辑出版工作.因此,当前环境下的编辑人员需要逐步树立互联思维,更新编辑出版观念.

首先,要逐渐改变原有以线下为主的编校工作方法,转线下为线上.通过专业的收稿系统保证投稿通道的畅通,并经由线上审稿平台保证每一篇待刊发稿件都严格经过双向匿名“三审”.通过发排出版系统保证期刊电子版如实经过至少“三校”后按时出版.同时,充分利用视频软件和直播平台的即时通讯功能,将原本需要密集接触的线下会议转为线上进行.如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保持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的日常联系,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视频会议软件保证编辑部内部沟通顺畅和定稿会的如期开展.

其次,主动拥抱数字出版,推动线下出版和线上出版的互补结合.线下出版作为传统的常规出版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满足一些有纸媒阅读习惯和精读需求的受众.而线上出版能够将海量的、专业的、深度的知识资源汇聚在一起,通过数字技术整合后多元呈现,适应了当下无纸化、便携化、易检索、大体量的阅读需要.尤其是当下公共卫生安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又一重要方面,受众对于获取方式便捷、获取渠道多样的线上出版物更为青睐.具有庞大阅读群体和海量现实阅读需求的线上出版方式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蓝海.国家也多次在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要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实现出版行业的跨越与发展.因此,编辑要跳出固定思维的窠臼和固有工作范式,将期刊的发展置于行业甚至产业的整体发展中,积极主动拥抱大环境,将线上线下出版有机结合,适应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和阅读需求.

再次,研究现阶段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将出版的部分流程交由手机APP 完成.一方面,就作者而言,投稿前需要基本了解刊物用稿范围和投稿要求,投稿后需要及时接收审理情况通知,避免无法及时了解稿件处理情况而延误修改时间,错失录用机会.编辑可通过手机APP 实时发送稿件处理情况和修改信息,不仅能及时通知作者修改,避免了时间浪费,而且能有效减缓投稿作者盲目焦虑的情绪,避免了一些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误会.另一方面,就读者而言,学术期刊上刊载的单篇文章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万字不等,读者无法在有限时间内阅读完成,更无法仅凭浏览就能获取相关内容的关键信息,特别是有理论深度的文章,更需精读.编辑可将文章目录链接摘要,通过手机APP平台发布,可视可查,让读者根据阅读兴趣和阅读时间自主选择阅读目标.这不仅方便了读者选择目标阅读内容,增加了刊物的阅读量,更加强了读者黏性,为期刊积攒下隐性的阅读流量和购买潜力.

最后,重视作者和读者的即时反馈.传统纸媒出版限于介质传播的特性和流通方式的呆板,使得很多销售数据和售后建议难以及时准确地汇总、反馈至编辑手中.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渠道相对狭窄,存在一定的信息交换壁垒.正是由于长期缺乏准确即时的一手反馈信息,导致了传统纸媒编辑往往不太重视甚至完全忽略了与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交流,误认为学术期刊刊载内容的“曲高和寡”是导致期刊长期销量无提升、编排无特色、选题策划无目标受众的根本原因.而大数据条件下的数字出版不仅仅能将出版物以最快捷迅速地传送到读者手中,而且能够在传送的同时完成数据信息的整合汇总,让编辑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便于将内容输出、售后服务和下阶段工作计划有机结合.及时、全面地收取作者建议和读者反馈,利用相关数据链和信息流,可以高效地优化编校工作,有针对性地改进编审流程,活化工作程序,为编辑开展下阶段的选题策划提供有理有益的依据.

因此,编辑人员要逐步树立互联网思维,及时转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程序,通过利用互联网络和移动终端,将原本需要面议聚集的工作流程转变为通过系统自动完成或利用媒介线上开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程序,善于利用互联网快捷、方便、交互性强、体量大的优势,消减因沟通不畅带来的工作梗阻.

4.3 建立营销传播的理念,优化学术期刊的呈现

学术期刊由于刊载文章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性,使其受众相对狭窄,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途径更是单一.编辑人员不仅要慧眼识珠挑选并编辑加工整理出学理性强、创新度高的文章,更要思考如何将自己辛苦编辑、作者辛劳撰写的文章以最优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是主动出现在需求读者的面前.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做好基础编辑工作的同时,建立无偏见的营销传播的理念,打破传统重质轻量、重编校轻销量的刻板落后思想,真正打破“刊发”与“销售”的壁垒.

首先,可以通过二次编辑加工,从不同编排形制上再现期刊内容.可将之前按学科类型或研究方向综合配比、“条条”出版的文章整合为具有统一属性、所指性强的“框框”出版.即将一定时期内出版的同一研究领域、同一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章进行二次编纂,集结成相关专辑.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方便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现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理清研究脉络,预测相关学术研究的风向,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而且可以使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章获得连带关注,极大地扩展了学术传播的广度.

其次,创新性使用新兴媒介呈现学术期刊.纸质媒介作为常规出版物,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要在印刷质量、色彩套印精度、纸质选择、环保要求等方面下功夫,让读者不仅收获到刊物的内容价值,而且能够在收获新知时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数字出版物则更要发挥其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如可通过搜索引擎、知识链接等形式方便读者找寻阅读目标;通过页面推荐、重点文章推荐等方式进行引导式阅读;通过版面设计、色彩搭配、知识链接、免费下载等形式吸引目标读者.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整合深化,迎合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在拓宽期刊传播的路径的同时也能提升读者对刊物的好感度和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期刊形成品牌价值奠定基础.

再次,善于利用不同平台推介,树立品牌推广意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已不再适应当下融媒体、云出版等不断更新发展的出版新环境.很难想象一个藏于深闺人不识的刊物不做任何交流推介就能赢得读者的口碑,获得可观的销量和阅读量,形成读者认可的品牌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编辑人员在潜心提高编校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营销推介的手段.要善于利用互联平台,通过互联网不受时空阻隔、体量大的特性,大胆尝试采用不同新兴平台展示、宣传刊物,提高期刊的阅读量,扩大刊物的影响力,提升刊物的知名度,最大程度地排除沟通梗阻对期刊传播的影响.如早期一些图书和期刊尝试运用的微博进行推介,这些纸质出版物以出版社或编辑部的名义注册微博,通过微博发布出版信息、推荐信息、学术资讯等消息,并不时与粉丝留言互动,提升了出版物的关注度.现阶段很多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采用微信公众号“关注+推送”的方式.通过添加关注刊物的微信公众号,聚集一定量的粉丝群体,再通过定时推送相关出版资讯、刊物信息、学术动态等内容,稳定粉丝群体,保证一定的点击率和阅读量,从而达到了学术传播和品牌建设的目的.

当下,编辑人员可考虑通过热度较高的视频交互平台,如抖音、Β站、NOW等注册官方账号,定期发布视频版的期刊出版信息、刊物篇目、征稿启事、学术资讯等相关消息.同时,亦可开展当期重点文章、特约稿件的宣讲直播,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即时互动交流阅读感受,提出阅读疑问,表达阅读期待等.这样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学术文章的理解,便于学人间交流,亦可以吸引学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的关注,拉近高深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与大众的距离,促进学术知识的传播,增加读者黏性,让刊物获得持续的关注度,最终在读者群中形成品牌效应.甚至还可以考虑加入学术交流式的带货直播,开辟纸质刊物和电子刊物新的销售渠道.

未来,编辑人员可拓宽思路,利用热门APP 平台加大刊物宣传力度,展示期刊的学术水平,展现学术刊物的办刊个性,提高学术期刊知名度,塑造刊物在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5 结语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3].一直以来,专家学者和编辑同仁对编辑职业素养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出版环境的改变和不断出现的出版新业态,让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及拓展路径也应势而变,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高.新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实务能力,更要能活化编辑工作程序,优化学术期刊的呈现,让学术期刊充分利用互联优势,使其在行业发展变革时期亦能蜕变成长.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素养职业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