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屋脊装饰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12-20 08:07冷先平王雨晴高佳豪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2期
关键词:屋脊发文图谱

冷先平 王雨晴 高佳豪

传统建筑屋脊装饰是屋顶的组成部分和装饰部位,是吉祥文化和建筑等级的象征。屋脊装饰的发展演变及其图案形式是在民众生活中孕育产生,表达了吉祥文化心理映像,承载着时代的生活智慧、文化道德和特殊的形象思维等诸多方面,与封建礼制、社会风俗、结构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建筑作为乡村的子单元,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乡村文脉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CiteSpace 分析工具,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作为主要文献来源,系统性地整理与归纳了屋脊装饰的研究成果。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脊饰”为主题词,选择CNKI 数据库中的“期刊”和“学位”作为查询对象,检索时间跨度为1954~2021年,共获得相关文献214篇,经初步剔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章后,最终得到207 篇有效样本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所有文献均以refworks 格式导出到CiteSpace 软件进行处理。

1.2 研究方法

借助CiteSpace 计量分析软件发现文献科学研究的结构、规律和前沿热点,通过聚类或共现将文献的机构分布、作者合作、文献耦合进行图谱呈现,直观反映不同研究区间的内在关联,为有效预判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本文使用的信息可视化工具是知网计量分析可视化以及CiteSpace 6.1.R2 软件。

2 屋脊装饰相关文献研究的演进分析

2.1 文献发文量分析

发文数量变化可直观反映该研究在特定时间段内研究热点的变化,用以分析未来研究发展动态和趋势[1]。从文献总量来看,我国建筑脊饰发文数量呈增长态势;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建筑脊饰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增长两个阶段。1954 ~2011 年的文献较少,建筑脊饰研究趋势平稳递增,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11 ~2021 年为该研究的波动增长阶段,发文量逐年攀升,由2011 年10 篇增加到2020 年的25 篇,2017 年最多为20 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

2.2 研究作者发文网络图谱分析

发文作者及网格分析如图1 所示。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后发现,张兴国发表的文章最多,总计68 篇,然后是吴庆洲、梁子倩、许慧。图1 中共有215 个节点和51 个链接,网络密度为0.002 2。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了核心作者群体的共现频次,线条数量与粗细反映了作者合作关系与合作强度,从合作网络来看,脊饰研究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即传统脊饰研究并未形成核心研究团队。

图1 发文作者及网格分析(来源:作者自绘)

2.3 发文机构网络图谱分析

相关研究机构空间分布是建筑脊饰研究区域均衡性的重要度量。

从文献分析仅限于第一作者的发文机构来看,建筑脊饰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发文机构出现频次在5 以上的机构有3个,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发文量最多,共7 篇,其次是华南理工大学6 篇、西安美术学院,有5 篇,有148 个节点和18 个链接,网络密度为0.001 7。说明各发文机构的合作强度弱,合作机构网络未形成初步雏形。

2.4 研究关键词的图谱分析

关键词可以揭示文章内容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观点,对传统屋脊装饰研究领域内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共得到355 个节点和504 个链接,网络密度为0.008。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2 所示。图2 中的网络交叉点代表关键词频次,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各节点之间形成了较少的网络结构,表明关键词之间具有关联性。其中,脊饰、建筑装饰、古建筑、传统建筑、屋脊装饰及文化渊源等为该领域的核心词。“脊饰”出现的频次最高,为30 次;“建筑装饰”“古建筑”“传统建筑”等关键词分别以10、7、7 的出现频次位列其后。

图2 关键词聚类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2.5 研究脉络分析

由CiteSpace 分析出的时区图谱(见图3),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时序图谱检测,可以看到从2005 年开始出现屋脊装饰研究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角,得出不同时期屋脊装饰研究关键词分别围绕建筑装饰、脊饰、古建筑、建筑及保护等展开。根据图4 可知2011 年后屋脊装饰研究的关键词开始增多,出现了“陶塑脊饰”“文化”“民俗”和“屋脊装饰”等关键词,足见学者对传统建筑屋脊装饰的研究领域逐渐加宽,对脊饰来源分类也不断细化。

图3 国内脊饰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图4 研究突现词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3 相关研究内容热点分析

3.1 屋脊装饰文化与营造的地域性研究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对于屋脊装饰文化多元化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吴庆洲从生殖崇拜文化和图腾文化等方面探讨脊饰起源[2];韩冰从汉画像中探究汉代建筑屋脊装饰所处部位及造型元素表达的文化思想[3];吴卫则分析了凤凰民居的脊饰特征,并介绍了南方民居中的屋脊装饰图样[4];刘虹研究了舟山古民居屋脊装饰特征及其反映的海洋文化现象[5];张华介绍了佛教文化与中国建筑结合而形成的云冈石窟脊饰特征[6];李雨薇等人分析了在近代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湖南乡村祠堂屋脊、山墙等装饰部位的纹饰特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的变迁[7]。

《营造法式》中的屋面瓦作及筑脊章节列举了正脊制作工艺,如游脊、甘蔗、雌毛、纹头、哺鸡及哺龙等多种式样[8];楼庆西于《中国建筑屋顶》《屋顶艺术》中介绍了不同材质的脊饰特征[9,10];周彝馨等人介绍了岭南传统地域与文化下独有的陶塑脊饰[11];李玉姣在《明清琉璃脊饰的装饰特征研究》中论述了明清时期琉璃脊饰的起源特征、工艺造型、装饰艺术等内容[12]。

3.2 脊兽形态的现代传承应用

王颖介绍了国内多地的建筑脊饰造型,以传达脊兽文化、吉祥文化为主要目的,提出保留脊兽本身的形态[13]。段双以国内现存最大的故宫太和殿正脊两端的吞脊兽为研究对象,分析吞脊兽图形纹样的造型结构,提出纹样在文创、品牌形象和海报方面的应用方法[14]。乔恋茹分析了传统建筑脊饰在色彩、图案和造型等方面的特征,并以提取、拆分、重组的方式运用到首饰与包装设计中[15]。

4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 对国内传统建筑屋脊装饰的研究,从文献发表趋势、文献发表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文献发表量上看,国内传统建筑屋脊装饰的相关研究发文量持续上升.经历了缓慢和波动增长阶段,侧面反映出屋脊装饰领域有较大研究空间。第二,从研究作者发文来看,国内在屋脊装饰的研究成果以张兴国的发文累积量最大。从合作网络来看,屋脊装饰研究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暂时未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第三,从发文机构网络图谱显示发现,呈现无特别突出、分散度大的特征,以西安科技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主,各发文机构不存在合作关系。第四,通过研究关键词的图谱对国内传统建筑屋脊装饰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屋脊装饰的关注点多以民居建筑和屋顶构件为主,未形成错综交织的多元研究网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结语

综合以上结论提出以下3 个建议。

第一,要加强屋脊装饰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面向当下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乡村聚落、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寻求乡村聚落与遗产保护的平衡点。

第二,进一步加强个人、团体以及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总结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相关实践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装饰研究思路,积极发挥建筑屋脊装饰相关研究发文量大的作者的引领作用并加强学术交流。

第三,当前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未来应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量以及数字化模型平台构建方面的研究,通过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等途径构建数字化模型信息系统,为研究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撑,为未来屋脊装饰的传承应用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猜你喜欢
屋脊发文图谱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谷仓山
图表
浙西屋脊清凉峰
在西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屋脊兽”艺术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