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一秒展时代芳华,一心一情抒山河豪情
——人民日报《新千里江山图》作品赏析

2022-12-20 12:13夏康健连慧颖
传媒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江山受众美的

文_夏康健 连慧颖

夏康健 连慧颖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矢志民族复兴,走过非凡十年,铺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恢宏壮丽的奋斗画卷。如何浓墨重彩宣传新时代伟大成就,用心用情鼓舞新征程奋进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每家新闻媒体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原创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新千里江山图》于10月15日发布,截至16日上午9时,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平台的阅读播放量就超过1.46亿次,总点赞量超过210万次,有力画出了网上网下同心圆。“青绿千里入画,山河无垠新卷”,《新千里江山图》以文润心,在美的律动中展开新时代壮美画卷,生动宣传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意涵,展现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神韵风采。

文润人心:在正面宣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今天,国风潮是重要的文化风潮。从衣服穿搭到音乐舞蹈,从艺术物件到古文古画,国风已成为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2021年哔哩哔哩的《只此青绿》和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更是将国风潮推向新高,颇受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媒体尝试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青年受众的覆盖。比如,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在今年10月就推出了《不老的中华》5集系列短视频,采访12名知名度较高的年轻人10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涉及民乐、戏曲、建筑、中草药、传统手工艺等领域,在被采访人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渐绘出新时代1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壮观景象。再比如推出的《御剑飞行!带你看大美中国,江河奔腾》,以无人机视角模仿仙侠玄幻影视剧和游戏中的“御剑飞行”,辅以琵琶奏乐,展现大美河山。这些作品都是人民日报积极适应当代受众文化需求而作出的努力尝试。

《新千里江山图》截图

《新千里江山图》同样是在国风潮的背景下诞生的。《新千里江山图》是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推出的4分33秒微视频,它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立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一方面,依托技术,《新千里江山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在场景CG(电脑动画图像)复现和三维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新千里江山图》通过原作的青绿山水颜色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来展现立体可感的江山美景,在3D立体画面中增强受众的亲近感和代入感。在视频的开头,《新千里江山图》特意增加了一段“CG+实景”合成的舞蹈,一下子将视频古风古韵的味道释放出来。事实上,在整个视频中,《新千里江山图》融合了绘画、舞蹈、书法、民乐等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高密度展现传世名画的韵味与美感。另一方面,在传统韵味十足的基础上,《新千里江山图》将港珠澳大桥、塞罕坝、国家公园、复兴号、大飞机、中国天眼、白鹤滩水电站、中国航天、航空母舰等富有现代气息的成果毫不吝啬地着墨出来,并嵌入其中,在传世画卷徐徐展开的同时,展示中国这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传统与现代两个元素的同时呈现构成了强有力的表达张力,在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点。

《新千里江山图》的成功在于“活”,即通过第一视角让受众沉浸体验传统与现代之美。在《新千里江山图》中,受众以白鹤的第一视角翱翔、游览于山水之间,感受发展成就。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赋予了作品更强的动态感,使得其节奏更加明快,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在3D技术的加持下,让受众有了更多“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感。

以美取胜:在美的律动中阐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意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江山,蕴含着无数人对盛世的期许,蕴含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阐释江山的关键,在于人。《新千里江山图》所要展现的图景,不仅是非凡十年的伟大成就,更是这十年来人民的美好生活期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既是“实然”,更是“应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这种承上启下、“实然应然”的表达丰富而有意义。同时,《新千里江山图》里的画面和场景既包括对过去十年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未来新征程的前瞻思考。这种对人类历史光明的追求、对人间正道的追寻,恰恰是最大的美,是人性之美。大道至简、大巧不工,这种美的律动没有丝毫讨巧的地方,但它对受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江山亦是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体现,《新千里江山图》的成功之处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现代场景嵌入《千里江山图》的手法,就是以自然的千里江山为底进行呈现。这种呈现方式最大的优点是通过自然界最常出现的江与山来充分展现自然之美。《新千里江山图》的自然不仅包括静态的景观,也包括动物,比如与镜头一同翱翔的白鹤。这种组合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动与静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加自然之美的表达张力,另一方面白鹤动态的翱翔之姿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而这种灵动恰恰又丰富了自然之美的立体感。也正是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视频制作者融以现代农田等过渡场景,不落痕迹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不仅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进一步展现了《千里江山图》可游可居、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新千里江山图》的成功更是离不开艺术之美。《新千里江山图》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性和美感。《千里江山图》虽属写意之作,却又有着很强的工美色彩,它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施色时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经过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新千里江山图》尽可能地继承发挥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美感,尽可能避免补充元素的冲突。比如视频开始之时的舞蹈,人物着装和整体色调基本靠近《千里江山图》。作品所补充的现代元素,尽可能以不动古画或者不与背景冲突的方式融入其中。在视频的整体设计上,也和《千里江山图》思路一致,“致广大而尽精微”,视频里的一唱一舞、一笔一画,无不饱含尽善尽美的匠心。也正是在这种“微调”下,《新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美感极大增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赞叹“太美了,每一帧都是壁纸”,原因便在于此。

精神力作:展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神韵风采和精神状态

凸显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在人的精神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财富,也往往是媒体刻画人的意识的重要切口。《新千里江山图》的最终主题归于人的精神,归于中国人民在面对困境、逆境时不折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它与大的时代精神相勾连,在展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神韵风采的同时,来催生受众奋进向上的精神状态,即我们常说的“正能量”,最终实现暖人心的传播效果。可见,《新千里江山图》追求的最终效果与正面宣传、西方正兴起的建设性新闻理念所追求的效果一致。在情绪化传播、焦虑丛生的今天,这种设计理念恰恰是最重要的。今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的调查研究显示,青年受众更愿意看到暖新闻,从中找到鼓舞信心的内容。这也是其为何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

善于以视觉上的人物群像引发联想。艺术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召唤结构”,即通过空白和不确定性,让自身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结构,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随着《新千里江山图》画卷的徐徐展开,观众可以看到稻田里科研劳作的袁隆平,看到奋战在扶贫一线的黄文秀,看到校门口和学生交谈的张桂梅,看到雪域高原边防前哨的解放军战士,看到风雪中攀登的珠峰测量队,看到飞驰救火路上的“摩托少年”,看到热爱传统文化的“宝藏少年”,看到各行各业的普通奋斗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尽可能着墨简略,为受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在视觉上设置群像,多维度引发受众联想,从而将受众代入到产品之中,沉浸体验。

善于以语言力量来展现精神。神韵风采的展示重在有“神”。对人物的塑造仅通过简单的视觉上的群像设置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新千里江山图》为精神状态的展现设计了专门的传播单元——声音。《新千里江山图》视觉元素丰富,在这上面刻画人的精神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神韵片段容易淹没在各种美图之中。而短视频的声音变化却很少,几乎是主题音乐贯穿始终,突然加入语言声音便可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新千里江山图》所采用的语言为受众所熟悉,有袁隆平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有黄文秀的“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有张桂梅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更有戍边战士的“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等。这些声音不仅赋予了人物神采,也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能引起共鸣。

猜你喜欢
江山受众美的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如诗如画的江山
醉了江山醉了我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
江山明月在,我发我的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