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2022-12-21 16:07魏永莲袁汝兵
中国科技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普北京市公民

文/魏永莲 袁汝兵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刚刚发布的《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北京市公民的科学素质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以首善标准强化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北京聚焦“五子”联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2006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及北京市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大幅提升,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4.0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7倍,比2015年末的17.56%提高了6.51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成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领头雁”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对标首善标准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不仅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上各区相差较大,而且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二是供给不充分,能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素质服务尚待提升;三是协同不到位,科学素质建设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纲要办各成员单位的作用仍有待更充分发挥,全域科普格局建设尚待加强。

首善标准引领下的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对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标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构建供给侧、需求侧、渠道端有机融合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让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为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能量的重要动力。在实施路径上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科学普及作用发挥,构建全域科普社会化格局。党政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将弘扬科学精神和突出价值引领内化到科普能力建设中,同时要着力激发高校、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建立长效的公益性科普事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研发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做好各行业基于常识和前沿科学的科普教育。依托企业做好对所属职工的科学素质提升,同时基于企业自身的社会服务开展科学传播与知识普及,对开展社会性、公益性科普成效显著的企业实施一定激励,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全域科普社会化格局。

二是强化科学教育作用发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良好环境。强化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作用发挥,夯实青少年科学知识基础,培养其科学方法,塑造其科学精神,播下创新的种子。借助公民科学理念,依托日常生活、依托社区治理,寻找科学课程与日常生活的“交集”,创设有利于青少年科学素质产生的实践舞台。抓好教师这个关键,将强化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从目前较为局限的科学教师扩展至全体教师。创新科学教育模式,构建从小学至高等教育的STEM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联合,以科学之名、以广泛的公众参与强化走出校园的服务理念与机制建设,用融入生活的方法开展科学教育,让科学更接地气。

三是强化科学传播作用发挥,厚植创新土壤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统筹线上和线下,利用媒体在内容制作和传播上的专业性,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的科普教育功能,建立全覆盖、多角度的科学传播体系。促进科研与科普、科学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培育科普达人、科普大咖、明星科学家,推动科学、传媒和公众间的互动,让科学交流、传播甚至流行起来。倡导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拓展传播路径,展现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式的创新文化繁荣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科协系统“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职能,发挥其作为群团组织既立足创新前沿又联系广泛的优势,以统筹推进科学素质建设为核心,厚植城市创新土壤,系统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持之以恒推进的时代命题,要突出价值引领,坚持久久为功,将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首都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把首善标准融入科学素质建设全过程,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科普北京市公民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