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7云台山叠彩洞段小流域水害分析及治理

2022-12-21 01:38董静毅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23期
关键词:山沟边沟水害

董静毅

(焦作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1)

0 引言

水害问题常伴随有隧道和公路等其他病害问题的出现,会对隧道间公路路基的质量造成严重损坏,可能会造成运输路线中断,甚至威胁到行车安全,严重影响交通道路的顺利运营[1]。水害发生后,首先要准确测量水害路段周边的环境因素、温度条件和地质条件所造成的影响,掌握导致水害发生的真正原因,并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完成水害治理和灾后恢复[2]。

1 灾毁情况

2021年7月11日至23日,G207云台山叠彩洞段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形成的山洪严重冲刷,致使:7号与6号隧道间公路(K1920+336~K1920+359)、6号与5号隧道间公路(K1920+835.2~K1920+855.7)(见图1)、5号与4号隧道间公路(K1921+065~K1921+140)(见图2),三段路基坍塌,公路交通中断;3A号与3B号隧道间(K1921+567.7~K1921+579.2)路基、2号隧道进口处(K1921+940~K1921+992)路基、K1924+837.5~K1924+852段路基,三处路基局部坍塌;3A号隧道内(K1921+579.2~K1921+615.1)沥青路面全部剥落;K1924+500~K1924+700段局部路面鼓起毁坏。

图1 6号与5号隧道间公路(K1920+835.2~K1920+855.7)水毁

图2 5号与4号隧道间公路(K1921+065~K1921+140)水毁

瓦房沟道班挡土墙防护工程局部倒塌,严重影响道班安全。

2 山洪组成

在7.20强降雨期间,G207云台山叠彩洞流域山洪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域外洪水沿G207公路流入域内;二是域内强降雨形成的山洪。

2.1 域外洪水

叠彩洞域外洪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12号隧道进口左侧山体降水沿山坡凹面在K1918+050处直泻到公路上,穿过12号隧道,进入叠彩洞流域;二是由于12号隧道进口右侧山沟局部堵塞,排洪不畅,山洪漫过山沟,流入12号隧道,进入叠彩洞流域。

根据K1918+170处(12号隧道内)水痕离地面高度,推测域外洪水在该处深度不小于30 cm;从K1919+990处(8号隧道内)水痕离地面高度,推测沿路洪水在该处深度不小于70 cm。

根据洪水冲刷过的外露树根、倒伏的野草、隧道内墙面的冲刷洁净度来看,洪水冲刷时间较长。

域外洪水进入12号隧道后,流向随着公路曲线变化而不断改变;流速随着落差增大而逐渐加速,对公路冲刷强度越来越强。洪水连续长时间强力冲刷,龟裂较多的沥青路面被剥蚀,结构整体性差的沥青路面被掀起,填渣路基浸水后导致挡土墙倒塌,临崖路基薄弱处被冲塌……致使公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2.2 域内洪水

域内洪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7号隧道以上叠彩洞流域降水形成的山洪,在K1920+335处(7号隧道出口)从左侧挡土墙上垂直喷泻在公路上。

(2)叠彩洞流域左侧有一小山峰将左侧山体降水分为两部分:小山峰山脊右侧降水直接排至叠彩洞所在山沟;小山峰左侧山体的降水汇集后,在K1921+572处(在3A号与3B号隧道间)越过右侧路边挡土墙垂直冲泻在公路上。

(3)叠彩洞流域右侧山体降水直接排至叠彩洞所在山沟。

(4)叠彩洞流域右侧山体在K1921+989(2号隧道进口)处有一山沟将其所在流域降水汇集后排到公路上。

3 灾毁原因分析

通过现场灾毁调查,7.20强降雨造成G207云台山叠彩洞段严重灾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原有公路排水系统功能丧失

G207公路叠彩洞段地处山区,有很多陡坡,纵横跨度较大,强降雨时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现象,两侧边沟内有景区敷设的各种电缆会影响边沟的通畅性,再加上有的路段边沟被杂草、泥土等堵塞,严重影响此段公路的地表排水功能,从而导致边沟严重渗水,水过路面,水流冲刷造成公路路基和路面损毁[3];路面坡度设计不够合理或者车辆过重,碾压路面产生坑槽,造成较低处形成水洼,路面长期被水浸泡;盲沟的设计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不相符,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设计要求,施工工艺差,导致盲沟很多段出现冻胀破坏等情况,以致实际排水作用远达不到设计要求[4];中央分隔带的纵向渗沟无法满足暴雨冲刷的排水需求;有的地方急流槽已经废弃;有的涵洞找不到进口等,原有公路排水系统部分功能丧失。

3.2 历次改建没有考虑排水系统建设

G207山区段公路在70年代修建时,临崖路段一般都设置了浆砌片石防护墩;有一定安全宽度的没有设置防护墩。最初建设的公路,雨水是分散排出公路的,未设置盲沟;路边的土质较松软,未设置挡土墙,雨水冲刷土质流失严重。

云台山景区成名后,经历次改建,逐步将浆砌片石防护墩改建为连续防护墙,自K1918+100~K1921+450段均为连续防护墙,在7.20连续强降雨期间,该段公路成为泄洪通道。但是设计降雨强度估计偏差较大,排水系统布设不够合理,导致泄洪能力不足,雨水量较大时排水不及时,会有大量雨水渗入土体,造成边坡坍塌。7号与8号隧道、8号隧道与9号隧道间的露天公路改为明洞后,没有考虑7号隧道以上山沟雨水的排泄方式,致使山沟汇集的雨水由原来分级分散排泄,形成集中排泄。

4 灾毁过程

根据洪水流径分析:3B号和3A号隧道间(K1921+579.2~K1921+615.1)路基应在7号隧道出口处路基(K1920+336~K1920+359)坍塌之前被冲毁。该段路基左侧为悬崖,路基外侧为防护墩改建的防护墙。从3B号隧道内观测,该段路上的洪水流向与防护墙成30°左右夹角。域内洪水在K1921+572处越过右侧路边挡土墙(挡土墙高2.5 m)垂直跌落冲向左侧路基。连续长时间冲刷,路基出现洞穴,路上洪水破洞而出,导致该段路基和防护墙坍塌。

在山洪连续强力冲刷下,3A号隧道内沥青路面全部剥落。

7号与6号隧道间路基(K1920+336~K1920+359)、6号与5号隧道间路基(K1920+835.2~K1920+855.7)、5号与4号隧道间路基(K1921+065~K1921+140)呈阶梯状分布,台阶宽度为11~13 m。自上而下,第一级台阶高度为2~3 m,第二级台阶高度为6~8 m。7号与6号隧道间路基与6号与5号隧道间路基均为有浆砌片石挡土墙防护的填渣路基。5号与4号隧道间路基为填渣路基,外侧有3~4 m弃渣平台。

7号隧道以上域内降水形成的山洪在K1920+335处,越过左侧挡土墙(挡土墙高2.5 m)垂直跌落冲向右侧路肩,并与域外洪水合流,部分洪水灌入弃渣路基内。随着洪水的不断灌入,7号与6号隧道间路基内的洪水高度越来越高。在洪水长时间的浸泡和水的侧压下,局部挡土墙出现坍塌。

7号与6号隧道间挡土墙路基坍塌,冲出的弃渣将6号隧道出口封堵。7号隧道以上路上洪水全部由决口处直接冲向6号与5号隧道间填渣路基。由于6号与5号隧道间路基填渣高度较高(6~8 m),在大量洪水的作用下,6号与5号隧道间路基挡土墙很快坍塌,造成更大的洪水夹杂弃渣奔腾而下,直接将5号与4号隧道间公路冲垮。而后洪水沿叠彩洞所在山沟倾泻而下,在K1921+900处越过矮挡墙又沿公路而下。

K1921+989(2号隧道进口)处右侧山体上山沟内的域内洪水与路上洪水合流,洪水向左发生偏移并形成壅水。左侧有防护墙的路基经过洪水反复冲淘,发生路基坍塌。大部分路上洪水进入叠彩洞所在山沟。

在K1923+341处(新增涵洞处),叠彩洞所在的山沟的洪水越过矮挡墙与路上洪水汇集在一起,沿G207公路奔腾而下。在K1924+135瓦房沟道班入口处,由于受道班门口阻水带的影响,洪水一分为二:一股洪水冲入道班内,形成对道班的冲刷;另一股洪水又沿公路而下。在K1924+500~K1924+700 段将沥青路面掀起,造成该段沥青混凝土路面毁坏。

在K1924+400~K1924+860段有连续弯道,洪水不断改变流向,洪水在K1924+800处斜向直接冲过右侧路肩,使K1924+837.5~K1924+852段路基坍塌。

5 水害治理

5.1 域外水害治理

(1)疏通12号隧道进口右侧山沟,提高山沟泄洪能力。同时在K1918+132~K1918+155段增设挡土墙(小矮墙),阻止洪水漫到公路上。

(2)在12号隧道进口左侧山坡凹面雨水落地点(K1918+050处)下游公路上建造一道横向带篦明沟,使左侧山体洪水排入公路右侧山沟内,同时将路上洪水进行截流。

5.2 提高公路防御水害能力

(1)在K1920+336~K1920+359段增设水泥混凝土挡土墙。

7号隧道以上域内洪水在K1920+335处垂直跌落冲刷右侧路肩,致使该段路基坍塌。为加强该段路基防洪能力,拟在此处修建水泥混凝土挡土墙以提升路基防护能力。

(2)在K1921+567.5~K1921+579.2段增设小混凝土挡土墙。该段洪水流向与路线走向呈30°夹角;域内洪水在K1921+572处越过右侧路边挡土墙(挡土墙高2.5 m)垂直跌落冲向左侧路基,致使该处路基坍塌。为加强该处路基防洪能力,拟在此处修建水泥混凝土挡土墙以提升路基防护能力[5]。

(3)在K1924+837.5~K1924+852段增设混凝土挡土墙。K1924+400~K1924+860段连续弯道且无法取直,在K1924+800处洪水斜向直冲过公路,为加强该处路基防洪能力,拟在该段修建水泥混凝土挡土墙以提升路基防护能力。

5.3 减轻路外洪水侵害

由于K1921+989(2号隧道进口)处公路右侧有较大空间,有利布设防护工程,拟修建挡墙对右侧山沟洪水进行拦截,改变域内洪水流向,减轻路外洪水侵害。

5.4 减轻洪水对公路侵害能力

(1)恢复公路排水系统功能。疏通所有边沟、涵洞,恢复所有排水设施功能。将K1922+660~K1922+850处墙式护栏拆除改为波形梁护栏,路上洪水沿路散排,减轻路上洪水侵害能力。

(2)在K1923+341处增设一道涵洞,将叠彩洞所在山沟洪水直接沿山沟排泄,减少路上洪水流量。

5.5 道班防护

(1)对K1923+610~K1923+622段补齐右侧墙式护栏,形成连续防护墙,防止洪水进入道班所在流域。

(2)在K1923+320~K1923+400段拆除公路外侧全部墙式护栏,更换为波形梁护栏,洪水散排出公路,减少道班门口路上洪水量。

(3)对道班临沟建筑进行防护,提高道班防御灾害能力。

6 灾后恢复方案

(1)6号与5号隧道间公路恢复:根据地形选择相应的方式修复挡土墙后,采取一定的边坡防护措施,可以在较低的边坡上种草用来稳定边坡,并进行路基路面修复。

(2)2、5号与4号隧道间公路恢复:该段公路修建在弃渣堆上,且在该次洪水强力冲刷下,该段弃渣路基仍十分稳定。路基外侧保留2~3 m弃渣平台。路基边坡采用石笼防护,坡度为1∶1.5,用弃渣回填修复路基。石笼防护和弃渣路基回填同步施工,保证路基密实稳定。路基修复后,进行路面修复。

(3)水毁路面修复:将水毁路面清除,对路面基层上的浮砂、浮尘等杂物进行清除,再分层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

7 结束语

隧道间公路水害现象较易发生,完善的防排水设计和认真细致的施工是消除水害的关键[6],该次治理G207云台山叠彩洞段小流域水害,采取了泄洪、疏通边沟和涵洞、增设水泥混凝土挡土墙等手段,起到了改变域内洪水流向和提升路基防护能力的作用,并对水毁路基和路面进行了修复,水害治理效果明显,对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山沟边沟水害
我爱我的土山沟
今天我要回山沟
吸扫式边沟清扫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水泥混凝土三角形边沟在山区公路中的应用
山沟里的孩子
浅碟型边沟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聂一菁 探访西山沟村
公路隧道路面边沟形式的合理选择
煤矿水害特点与防治技术分析
矿井水害立体防治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