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洗脑神曲”大盘点

2022-12-22 01:06白莉莉
看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拉丁马丁首歌

白莉莉

1998年6月10日,法国世界杯开幕式

2010年我读大三,那年的南非世界杯我们都在宿舍看。每个宿舍的宽带网速不同,有的快有的又非常慢,一到晚上,男生的宿舍楼里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喊声。我的宿舍网速特慢,所以每次都不得不忍受其他宿舍先欢呼一轮的残酷现实。

隔壁宿舍有次闲得无聊,一场比赛一开场就欢呼,搞得我们这些“网络龟速”宿舍的人赶紧冲去看谁进了球,最后被北京一同学嘲笑:也没什么事儿,就逗你玩儿呢!

对还在读大学的学生来说,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无疑是一次欢乐派对—你可以以各种理由去交际、聚餐、宵夜甚至夜不归宿,一句“我通宵看球去了”在一众人里确实显得卓尔不群。而对于十多年前“以翘课为荣”的外语生来说,熬夜看球似乎更能显现出某种无可辩驳的合理性:“看完球,顺便听了听赛后采访练听力。”

一届世界杯,你能练的远远不止听力。那些开幕式上的主题曲,就是能让你提升音乐品位的一个个催化剂。

也是2010年,宿舍一帮直男围着13寸的电脑屏幕,见识到了拉丁天后夏奇拉的绝世电臀。当然,更让人忘不了的,是那首异域风情十足的世界杯主题曲《Wakawaka》。起初没人知道waka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查了一下,waka原來是斯瓦西里语,意为“火焰”“闪耀”,于是开始给同学科普,顺便还试了试斯瓦西里语好不好学(比较复杂,最终放弃)。

一首主题曲不光能培养乐感,还能增长见识,成为人生成长的一个衡量尺度。

根据资料,这首堪称“洗脑神曲”的主题曲,副歌部分取自1986年间由喀麦隆Makossa乐团Golden Sounds所演唱并在非洲爆红的Zangaléwa,因为大多成员是前喀麦隆士兵出身,所以他们总是穿着军装,做夸张的装扮,还会跳起舞蹈。乐团的名字“Makossa”,取自一种喀麦隆当地音乐类型,以民族舞蹈音乐为基底,加入吉他、管乐器、手风琴等乐器,带有摇摆风格。这首歌的歌词内容,大致是赞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非洲散兵,而直到现在,这首歌依然是非洲当地的人气曲目。

一首主题曲不光能培养乐感,还能增长见识,成为人生成长的一个衡量尺度。怪不得最近有句俗话,叫“男人一辈子,以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划分”。

2010年6月10日,拉丁天后夏奇拉在南非世界杯开球庆典音乐会上表演

1998年7月12日,波多黎各裔歌手瑞奇·马丁在法国世界杯球场上表演

尽管我印象最深的一届世界杯主题曲出现在2010年,但真正称得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主题曲,其实是1998年的神曲《生命之杯》。

对于世界杯这项如今全球影响力最高的赛事来说,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届大赛:这是首次有32支球队参赛的世界杯,赛制也因此发生变化并延续至今:首先分成8个小组进行循环赛,之后每个小组的前两名将进入淘汰赛,直到决出最后的冠军。

1998年也被称为足球世界最高荣誉的商业元年,随着互联网和商业广告的兴起,麦当劳、可口可乐、阿迪达斯、耐克这些享誉世界的品牌开始进军足坛,成为最受瞩目大赛的赞助商和长期合作伙伴。这种拥抱商业化的模式,也是前任足协主席巴西人阿维兰热卸任后,当时接任的瑞士人布拉特一手主导的。

这种非但不排斥、反而张开双臂欢迎商业合作和曝光的FIFA模式,多年后依然很难去评判到底利弊几何: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足球,虽然在随后的30多年里赚足了眼球和关注度,但也让国际足联、欧足联这些机构滋生出了内部腐败。而有效运转裂痕的产生,源头就在于当年布拉特的“开门迎客”—一手交球、一手交钱的足坛秩序,依然适用于被明码标价的欧洲乃至世界足坛。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开幕式上的时装秀

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可以聊聊那首1998年响彻街头巷尾的主题曲《生命之杯》了。波多黎各裔的瑞奇·马丁扭动电臀出来的那一刻,似乎和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上,穿着草裙的夏奇拉唱跳起舞的场景如出一辙—同为拉丁歌手,都是跨时代的世界杯主题曲,从1998年到2010年,谁能说这不是足球在地球村的一次轮回呢。

旋律独具亚平宁半岛风情的《意大利之夏》,是用音乐定义足球的一个经典样本。

在这首被官方定义为西班牙语的主题曲中,瑞奇·马丁也不间断地糅进了一些英文和当届东道主法国最熟悉的法语,比如那句当年连幼儿园小孩都能唱上两句的“go, go, go”,后面跟的就是法语里意为“前进”意思的“aller aller aller”。

这首拉丁主题曲里的法兰西元素虽然不多,但豪放的曲风和强有力的节奏感,让喜欢意外的法国人惊喜不已。而曾经在白金汉宫门前扭动身躯跳过舞的瑞奇·马丁,也给世界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官冲击。其实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瑞奇·马丁是在当届世界杯的闭幕式上演唱这首歌的。据悉,他在法兰西大球场的这场表演,全世界共有187个国家,累计超过10亿人观看,被称为当之无愧的“拉丁流行乐的全球性关键时刻”。

而这首歌所在的专辑Vuelve,当年的销量也超过800万张,让瑞奇·马丁生平第一次获得格莱美奖提名。而在随后的4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他再次演绎“La Copa de la Vida”,获得了在场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的待遇。

毫无疑问,1998年对于世界杯和瑞奇·马丁来说,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年份—前者在“开门迎客”后,享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无尽红利,也开始引领商业化对足球入侵的浪潮;后者则在一次全世界的直播秀后,坐稳了当年“拉丁歌王”的宝座,并在随后顺利进军英语市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歌星。

对于不少老球迷来说,1998年的“足坛群星闪耀时”虽然让人记忆犹新,但论开幕式和在开幕式上演唱的歌曲,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可以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其实要说讲究,1990年世界杯那是真讲究:比赛用球叫“伊特鲁里亚”,皮球上的每一块三角形嵌面上都印有三个寓意为意大利古代城邦国家伊特鲁里亚的狮头图案;当届赛事的吉祥物叫“奇奥”,它的形象由I、T、A、L、Y五个乐高模样的字母拼接而成,组合起来就是当届赛事东道主意大利的英文名,且色调由意大利国旗的红、白、绿组成。最绝妙的是,这个“奇奥”的英文名叫Ciao,其实就是意大利语里“你好”的打招呼用语。

1976年1月28日,被称为“电子乐界的柴可夫斯基”的希腊人范吉利斯

而更经典的是开幕式上的时装秀。在米兰的梅阿查球场,红衣模特率先登场,随后穿着北非民族服饰和摆出佛教拈花手势的非洲和亚洲模特也进入大舞台,到了欧洲环节,一袭绿色透视装的意大利模特抢尽了开幕式的风头。

接着,就是那首在8年之后依然会被无数球迷奉为经典的神曲—《意大利之夏》。或许可以这样说:旋律独具亚平宁半岛风情的《意大利之夏》,是用音乐定义足球的一个经典样本。而它的英文版本也非常出名:《永远做第一(To Be Number One)》。

不过更有故事的,是在开幕式上演唱这首歌的意大利女歌手纳尼尼,她是意大利的F1车手亚历桑德罗·纳尼尼的姐姐,1990年在世界杯开幕式上一唱成名后,她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音乐生涯。20年后的2010年,56岁的纳尼尼以一张孕照,登上了《名利场》杂志的封面。她上身着一件T恤,上面写的是“上帝是女性”。

像流星一样划过世界杯舞台的,还有希腊配乐大师范吉利斯。2002年是我生平看的第一届世界杯,也是世界杯这项全世界最顶尖赛事第一次来到亚洲。还记得那届赛事的用球名字特别好听,叫作“飞火流星”,我们班几乎每个男孩,那个夏天最梦想得到的就是一个色彩酷炫的“飞火流星”。

当然,那届赛事的主题曲《足球圣歌》,虽然没有一个歌词,但节奏明快,直到现在每次听到这段旋律,我都会不自觉地跟着哼起来。而创作这首歌的音乐人,就是被称为“电子乐界的柴可夫斯基”的希腊人范吉利斯,他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凭借在電影《烈火战车》中的配乐,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

也许是巧合,就在为2002年韩日世界杯谱出这曲圣歌的20年之后,在2022年5月17日,范吉利斯因心脏衰竭死于巴黎的医院,享寿79岁。世界杯的绿茵场不但催生了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也成就了一批杰出音乐人士。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

猜你喜欢
拉丁马丁首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就是这首歌
拉丁方秘密共享方案
神笔马丁
拉丁新风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爱美的拉丁老师
维马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