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某牧场奶牛群发性产后瘫痪的诊断与治疗

2022-12-23 01:43张国华金振华张备王丽坤薛沾枚张艳杨昊天沈思思刘雪松吕明哲陈国旺林秀蔚刘文
云南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况病牛体温

张国华,金振华,张备,王丽坤,薛沾枚,张艳,杨昊天,沈思思,刘雪松,吕明哲,陈国旺,林秀蔚,刘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奶牛产后瘫痪临床表现主要为奶牛全身肌肉无力、知觉丧失、肌肉震颤、肢体麻痹、卧地不起、四肢蜷缩于腹下、体温下降、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等症状,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方法不当,严重时会导致病畜死亡[1,2]。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3胎次以上),年龄越大、胎次越多,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在8%~10%,有时高达 25%~30%[3]。

通过了解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特征,科学有效地防治奶牛发病对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尤为重要[4]。研究表明,奶牛生产后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失与该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机体在妊娠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且有些奶牛还会发生难产或者肌肉神经损伤等现象,从而导致体内的营养物质如糖分、脂肪、蛋白质以及矿物质元素等水平明显降低,容易发生奶牛产后瘫痪[5]。奶牛产后瘫痪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两类: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6]。非典型症状并不明显,通常情况下为病情较轻的奶牛,多发生于分娩后数日或数周,常伏卧不起,强迫站立时无法行走或行走困难,后躯左右摇摆[7]。

本文对内蒙古某规模化奶牛场产后瘫痪奶牛的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该病的诊断要点,分析奶牛发病前后体内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物质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对类似疾病与产后瘫痪进行论述,帮助临床更好地对产后瘫痪进行区分,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 发病情况

内蒙古东部地区某存栏量约1000头的规模化奶牛场,20头奶牛在产后3~5d陆续出现瘫痪。主要表现:呼吸偏快、体温正常、采食正常、粪便正常、精神沉郁、伏卧不起。

2 诊断

2.1 一般状态检查

该牛群体温正常,呼吸偏快,心率偏低,瘤胃收缩次数正常,严重脱水,精神沉郁。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一般状态检查结果

2.2 实验室诊断

2.2.1血液样品的采集及检测情况

因牧场奶牛出现群发性产后瘫痪,为寻找病因,对本场产前30 d、新产及产后30 d三个阶段的奶牛各筛选出10头,清晨空腹使用真空采血管进行尾根静脉采血10mL,3500r/min 离心 10min,分离得到上清液,并立即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RT-9600)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表2为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可知分娩前低血钙、低血钾、低血镁和高血磷的情况比较普遍,并一直延续到产后。分娩时和产后血清总蛋白普遍偏低,且白蛋白偏低。

2.2.2体况评分

表3为根据文献[8]采用的试验牛5分制体况评分法。

表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表3 试验牛5分制体况评分法

2.2.3体况变化情况

由表4体况变化情况可知体况产前30 d为3.81±0.43,分娩时为3.25±0.54,产后30 d为2.60±0.57,掉膘过早过快。产前15~30 d至新产阶段体况变化-0.56±0.53,新产阶段至产后30 d体况变化-0.65±0.76。

表4 体况变化情况

2.3 诊断结果

临床和血清指标检查发现,奶牛产前、分娩当天和产后三个阶段均表现为低血钙并伴有代谢紊乱,且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综合诊断结果为群发性产后瘫痪。

3 预防与治疗

对患牛加强护理,给予每头病牛静脉注射500mL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 25%葡萄糖注射液、10mL 20% 安钠咖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根据病情进行3~5d的治疗。饲喂适口性好的粗饲料,每天辅助患牛进行翻身3~4次。

产后保健:对分娩当天的奶牛静脉注射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重2.0mg、肌注缩宫素50U,丙二醇灌服剂量500mL;50%葡萄糖溶液500mL、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生素D各30mL,益母生化散(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等)开水冲调250g,候温灌服,连续使用3d。

4 讨论

本次检测奶牛的血清生化指标中,钙、磷、镁含量异常,磷含量仅在奶牛新产阶段处于正常值,在产前和产后均出现含量较高的情况,而钙含量始终低于正常值范围。总蛋白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白蛋白在肝脏合成,球蛋白是免疫器官合成,围产期总蛋白和白蛋白明显降低是由于很多营养供给胎儿和泌乳所致。所以,在围产期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能量的补充。该奶牛场的奶牛可能存在饲料调配不当,发生产后瘫痪的病牛可能未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母体产奶的消耗以及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需要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而日粮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不足,或日粮中的磷离子等阳离子含量过高,母体在妊娠期间血钙水平降低,或可能使用了钙磷比例不当的饲料,体内钙磷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奶牛产后瘫痪。跟踪调查发现,通过本次精心治疗和制定防控措施,大部分奶牛均已痊愈,可站立行走,精神状态良好,少部分奶牛症状也出现好转,全牛群发病率明显下降。

奶牛产后瘫痪这类疾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报道,全世界每年由于该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多亿美元[9]。在诊断过程中奶牛的一些其他疾病发病症状与产后瘫痪有很多相似处,为防止发生误诊,需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产后瘫痪一般会发生在奶牛分娩后的3 d内,而酮病在奶牛产后的第1天至6个月都很有可能发生[10]。酮病会导致病牛血液、尿液及乳汁中的丙酮浓度升高,使其呼出的气体、排出的粪尿和乳汁散发出烂苹果气味[11]。通常情况下奶牛患有酮病较少出现瘫痪症状,严重时才会导致四肢发生痉挛瘫痪,但瘫痪会相对较轻,且瘫痪前常会表现出异常兴奋[12]。病牛患有酮病时使用葡萄糖酸钙治疗无疗效[13]。该病与瘤胃酸中毒进行区分的时候,两种疾病都会表现出卧地不起,但是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患瘤胃酸中毒的病牛表现十分强烈,体温会有所上升,而患产后瘫痪的病牛无反应且会出现体温降低的现象,依据上述情况可以对以上两种疾病进行鉴别[14]。奶牛患产后截瘫的时候,后肢瘫软,没有办法站立,病牛的其他身体状况如精神、食欲、体温、各种反射、粪尿等均正常[15]。妊娠毒血症多发生于生产之前,病程相对较长,患病奶牛的尿液以及血液中酮体含量升高,使用钙制剂进行治疗无效果。患有热射病的奶牛体温会高达42℃甚至更高,全身脱水状态严重,步态蹒跚,昏厥倒地,如果在昏迷时出现心力衰竭则可能会窒息而亡[16]。由于产后瘫痪有体温下降的情况,根据此点可以将其与热射病进行区别。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饲养人员要详细记录奶量、体况、分娩日期等奶牛基本信息,便于根据牛群状况及时调整营养。重点保障产前体况,建议在3.5~3.75分,产后30d内掉膘不宜超过0.5。适当运动,严格监控奶牛每天的采食量,尤其是处于围产期的奶牛[17]。改进饲料加工调配,增强适口性,根据血液指标缺乏(过量)成分调整饲料配方,杜绝饲喂质量不合格的饲料。对发生疾病的奶牛要精心管理并进行单独饲养[18]。在产后3d 、7d、14d检测奶牛血酮和血糖,并灵活调整灌服剂量和次数,丙二醇灌服剂量每次500mL。定期群体监测,在围产前期、分娩时和围产后期监测营养代谢及炎症等指标。牛群补充维生素E和硒,并检测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两项指标。建议检测以魏氏梭菌为主的消化系统传染病,以防奶牛发生牛猝死症的可能。

5 结论

通过对内蒙古某规模化牧场的奶牛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群发性奶牛产后瘫痪。奶牛产前、新产和产后三个阶段均表现为低血钙并伴有代谢紊乱。跟踪回访显示按照方案治疗的瘫痪奶牛三分之二可以站立,其余奶牛也有所改善,调整饲养和保健措施后牧场奶牛产后瘫痪得到有效控制。

猜你喜欢
体况病牛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奶牛分娩前体况对泌乳量、脂代谢及氧化状态的影响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中国荷斯坦奶牛体况评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母猪体况卡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