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

2022-12-24 18:53苏景荣
关键词:圈内圈层话语

苏景荣

(福建医科大学 纪委纪检监察室,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2]。当前,在资本的驱动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网络场域“圈层化”成为当下网络生存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入圈难、传播难、见效难,不仅严重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且对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探讨网络“圈层化”生成机制基础上,分析“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策略,对于“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意义重大[3]。

一、网络“圈层化”的生成原因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随着人类网络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网络虚拟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人的网络实践活动、交往方式与网络空间的演进协同向前。在此基础上,基于网络空间中的网络化组织方式和虚拟互动交往形式,网络化“圈层”逐渐形成,并分散在网络社会场域的各个角落。“圈层”指的是“人们信息的接受和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5]。网络“圈层”即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以网民自主选择、接受和认同并主动融入,群体相对固定,内容相对统一的网络“圈子”,是相对独立的网络亚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场域的表达形态,“话语自身建构了使它因此而有意义和有效的主体位置”,人们“只有认同话语建构的那些位置,使他们自己受制于其规则,并因而成为其权利、知识的主体,才会取得意义”[6]。因此,准确把握网络“圈层化”的生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是“圈层化”生成的环境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全新场域,网络环境场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建构性的特征。“在其空间维度上,网络环境由线上的虚拟社会和线下的现实社会共同构建而成……在其交往生态上,网络环境基于主体之间交往关系的多元异质而分化为不同类型的交往场域,从而为主体的网络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空间。”[7]基于此,网络环境空间维度使网络主体能够隐去他们在线下的具体形象,而以相对独立的线上形象呈现,并从个体自由个性出发,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信息创造、选择和传播等活动。网络环境交往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在于,网络主体可以在多样、开放和动态建构的网络亚文化中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个体特点的网络文化圈群;同时伴随着不同类型交往场域的构建,非同一性质交往场域的主体则被排除在群体“圈子”之外。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基于不同交往场域的网络圈层空间逐渐生成,“圈层化”群体逐渐产生。每一网络圈层因其交往场域、交往内容不同,形成独有的空间壁垒,限制、排斥了其他网络圈层主体的进入,“圈层”与“圈层”之间呈现出圈际异质性的特点。

(二)“算法”技术是“圈层化”形成的重要驱动

随着网络实践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更新迭代,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对于数据分析、处理、挖掘和应用等成为数字化信息时代数据价值呈现的必然之举,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应运而生,对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空间中的平台可以通过对网络主体行为数据的挖掘、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掌握主体的心理需求和网络行为选择,形成主体画像,并由此推荐符合主体兴趣爱好、个人特点的网络文化,形成特定“圈群”。每个数据的背后,是网络平台对网络主体提供的专属定制。网络空间中,并不是你选择了数据、信息,而是数据、信息主动选择了你。“算法只推送用户‘最想看’的内容,而非用户‘应该看’的内容。”[8]在这样的技术驱动下,网络主体都被推进一个个专门为他们所定制的“信息茧房”之中,并且“乐不思蜀”。在各种特定网络文化内建立起来的社交圈层,网络主体在圈内彼此互相信任、依附,圈内群体及圈内传播内容具有高度同质性,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极强的黏合性,并进一步推动圈层的构建,加固圈层壁垒。

(三)个体化存在是“圈层化”确立的根本动因

“如果说将个人从群体关系中分离是五四运动启蒙的结果,那么真正将个体变为现实的却是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后果。”[9]即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网络环境开放、共享、“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等特质,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并非处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形式,而是具备更多自由、自主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化存在特征。个体化存在方式,一方面使网络主体具备更多的自由度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作为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甚至网络主体对于群体交往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对自我的表达、对兴趣的选择、对网络亚文化的构建和加入等,不仅成为现实性,而且具有迫切性及必要性。由此,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主动参与构建起一个个弥散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社交圈群成为必然。

二、“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1]面对“圈层化”所形成的网络亚文化,发挥网络的积极效应,必然要抓好网络主体的思想引领,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话语的信度和效度。当前,由于网络“圈层化”所产生的圈内高度同质性、圈际呈现异质性、圈层主体选择自主性和迫切性等特点,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话语传播和话语教育效果产生了极大冲击,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亟待引起重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入圈难

网络主体在网络亚文化圈层选择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自主选择性,一个个弥散在网络空间中的网络圈层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特点。圈层内部成员在独特的空间内,通过对内部同质性信息的不断传播、创造和再造,使圈内成员不断增强对本圈群的认同感,提升圈层的黏合性,由此造成圈层壁垒进一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于自身职责,其话语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在面对牢固的圈层壁垒时,往往成了“无法获取圈内话语‘密钥’的人被拦在圈层界外”[10], 成为一种圈外“他者”的存在,与圈内群体“自我”认同产生了鲜明对比。作为“圈外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被圈层认同的藩篱隔离在外,处于“进不了圈,说不上话”的局面,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性被剥离出话语主体,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缺失,在网络圈层中处于失声状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播难

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效果。一方面,在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圈层内的成员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心理、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需求,积极主动接受来自群内所传播的内容。而圈内的信息内容是网络大数据根据圈层成员专门定制的,是专门为迎合成员的信息选择偏好和口味而专门呈现的。圈层成员在圈内交往中所带来的享受与满足直接制约了对其他信息内容的接受。圈层的固化、圈内信息内容的相对单一性,直接制约了多样性网络信息和话语的传播,给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内的信息传播带来困境。另一方面,圈层信息内容本身不一定全部都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甚至有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而承载着社会主流价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内容,势必要强化对网络圈群中“非主流”信息的引领,由此带来了与接受主体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播进一步受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认同难

“圈层化”背景下,“网络圈群是长期价值选择趋同、逐渐形成共性文化认同的直接结果”[11]。在圈层文化认同的作用下,圈内成员在圈层选择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同、接受和内化圈内文化价值观念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标准。基于同一圈层内文化价值观念的统一性,圈内成员之间必然存在“意见领袖”,引导和引领圈内交流互动以及价值选择的走向,确保圈内文化价值观念的统一。由陌生群体所构成的网络圈层中,圈内成员之所以成为“意见领袖”,或者是因为自身见解、思想的深刻性,或者是因为自身是圈内活跃成员,群体认同度高,等等。而圈内“意见领袖”的产生及言论必将使其自身观点转化为圈层内的主流声音,自身也在无形中具备了“隐性权力”。受到网络圈层壁垒、圈内信息同质性和群体选择自主性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无法提前“介入”、积极“发声”并掌握“隐形权力”。同时,话语内容一定程度上与圈层内部话语信息不够统一,无法有效契合圈内成员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标准,进一步造成了圈层成员无法达成对话语内容的文化认同。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内涵的价值受到冲击,话语价值认同受到消解。

三、“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1]。为此,面对“圈层化”背景下所带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实困境,要通过话语主体的重塑,话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话语表达的创新,话语传递的优化,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真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面向广大网民、“说服”广大网民,以思想含量赢得话语传播,以主流价值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坚持“圈内人”的话语主体塑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承担着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话语内容等职责任务,面对“圈层化”造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入圈难问题,为了更好、更有效捕捉话语受众的心理、思想等动向,话语主体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塑造,以“圈内人”的话语形象破开圈层话语壁垒,赢得圈层话语权力。一是要提升话语建构能力。面对一个个弥散的网络亚文化圈层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圈层内的有效引领,就要掌握网络亚文化圈层形成的相关知识,熟悉网络亚文化圈层信息产生、制造和传播机制,提升自身在圈层中的话语制造、生产能力,增强话语建构本领,保障圈内成员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接受。二是要重塑圈内形象。基于圈层群体对于圈内信息传播的高度同质性以及对圈外信息的一致排斥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立足于每一个亚文化圈层的特点,通过与受众共建信息互动场景、共享生活场景和共商喜好诉求等形式,塑造主体在圈内的形象,使话语主体被圈内广大成员所认同,从而增强话语受众与话语主体之间的沟通意向。三是要构建平等的互动关系。如前所述,圈层成员内部是基于兴趣、价值等构建起来的非科层制网络亚文化组织,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加注重平等,讲究互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拥抱话语受众,达成教育效果,要求话语主体转变姿态,既坚持平等互动,“以理服人”,又引导受众主动参与交流,使受众在学与思中实现对话语内容的“再传播”“再推广”。

(二)深化供给侧的话语内容改革

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势必会提升社会主流价值在网络场域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推动实现在互联网空间圈层言论场域构建起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一是话语内容要彰显理论魅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永远是最根本性、本质性的存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圈层化背景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供给侧改革,要坚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加强网络空间主流价值引领的目的出发,把反映新时代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成就等吸收转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二是善用大数据算法的“精准画像”。对于大数据算法技术,要坚持技术为用、育人为本。通过对大数据算法的充分利用,发挥算法技术根据不同圈层成员兴趣爱好等特征进行精准画像的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圈层化“定制”、个性化“定制”,为各个圈层及其成员推送他们“最想看”的内容。三是话语内容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话语内容要坚持符合圈层表达的话语形式、符合受众成长发展需求的内容实质、符合主流价值教育需求的目标指向三者统一,既做到把索然无味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符合受众需求的审美语言,又注重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观照现实的生活写真,提升受众对话语内容的认同自觉。

(三)突出“有意思”的话语表达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话语、描绘社会普遍思想的学术话语、融合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生活话语”[12]的统一。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所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网络“圈层化”的加速演进,必然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原有价值意蕴基础上,通过话语表达创新,将“有意义”的话语内容转化为“有意思”的话语表达,以此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穿透力”,实现话语内容在网络圈层内的广泛传播。一是要从文本化表达向形象化表达转向。在网络空间传播场域,“文字的重要性被逐渐降低,人们也会尽量地把文字简单化、形象化和符号化,成为视觉图像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13]。面对此种情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实现有效传播、内化,必然要适应网络群体“读图”需求,加入视觉化、可感知的话语要素,最终以圈层成员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素材和表现形式传递话语内容,提升话语引导力。二是要从理论化表达向叙事化表达转向。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理论内容、价值内容转化为符合各个圈层特点的微小叙事话语,以故事等形式呈现,让高端理论话语内容生活化、接地气、有生气,以此化解话语内容与圈层话语信息不一致、与圈层成员接受需求不匹配等困扰话语传播的因素,达到有效融入网络亚文化圈层中进行传播的目的。三是要从独白式表达向情境式表达转向。面对自由选择建构而成的网络亚文化圈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受众不再是具象的个体,而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因此话语内容抓住受众、拥抱受众和说服受众,就要从圈层成员交流讨论的具体情境出发,从独特的情境、语境入手,以解答圈层成员关切的议题为切入点,巧妙引领圈层内部舆论走向,实现主流话语对圈层“非主流”话语的引领。

(四)实现可接受的话语价值传递

列宁曾经专门表达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14]。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内容认同和内化践行更需要话语受众对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产生内在的情感。因此,要重视从提升话语主体公信力、满足话语受众内在需求的角度,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圈内的“可接受”“可内化”“可践行”。一方面,要重视提升话语主体的公信力。圈层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众越是尊重、认可和信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越能够认同、接受、内化和践行其所传递的话语内容,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面对圈层内部互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见领袖”,产生“隐性权力”的现实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了解、掌握圈层成员兴趣爱好、习惯偏好和情感需求等。在话语传播过程中,话语主体要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获得受众认可,提升话语主体在圈内的公信力,并带动圈层成员产生对话语内容的正向价值偏好,形成积极的认同。另一方面,要重视话语受众的接受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与话语受众的接受需求越统一,话语内容的传播、认可和接受效果越好。为此,要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从受众的立场出发,以解决受众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受众接受需求为目标,以话语共情为纽带,通过话语主体与受众在话语传播过程中的真情互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对话语内容的共情,强化受众对于话语内容接受、认可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圈内圈层话语
你不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打针”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