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由全面发展熔铸于百年奋斗党史的思考

2022-12-25 07:17赵永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发展

陈 燕,赵永红

(1.南京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宁波大学 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引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在民族危亡的最紧要关头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扛起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大旗。纵观百年党史,中国人民正是中国历史长河当中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人自由全面发展熔铸于百年奋斗党史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有个基本论断,即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因此,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未来社会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P649)这也就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为人民建立了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主流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建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作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政治理想和发展目标,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实践其初衷、履行其使命的一个世纪。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的拳拳之心。

马克思主义又具有实践性。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5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意味着不能停留在主观想象和认识的层面,而是要通过实践能动地改变和创造客观的物质世界。不畏牺牲、英勇奋斗,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团结带领人民不畏险阻、不惜牺牲、敢于斗争的英雄气质和政治本色。回首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身先士卒、英勇奋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理论。

(二)建党精神

1921年,在浙江嘉兴的一艘画舫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扬帆起航。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一代又一代革命共产党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个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探索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道路,为最终确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立志于民、思事于民,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价值体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寻。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精神凝聚并发展为了新的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思想内涵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4](P15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5](P27-28+1)、“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

二、百年奋斗党史中党保障中国人民发展权益的成就

(一)化解公共危机,维护生存环境

建党百年来,我国遭遇过诸多社会公共危机,而这些危机都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效化解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化为了平地。在党的统一指挥下,我们开展了积极救援,并且在后续的唐山重振中,党和政府又不断为其投资,为实现唐山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充足的物力、财力与人力的支持。1998年6月到9月,我国东部地区(松花江、嫩江、长江、福建闽江和珠江流域的西江)遭遇了特大洪水,国家第一时间派出解放军前往救援,并且捐款捐物为当地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开展提供保障。2003春夏之交,非典开始在全国蔓延,它不仅搅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也造成了持久性的大量人员伤亡。在党和政府统一指挥领导之下,我国人民团结一致,严格切断了传染途径,火速建起了小汤山医院,让Sars病毒在失去相应的温度、湿度、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后,自然消失。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党带领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积极应对,不仅使得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也为全球疫情防控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毅负责的态度,筑起了拦截公共危机的屏障,守护着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

(二)优先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

做好经济工作是我党执政的重大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推行了土地革命、颁布了“土地法大纲”,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两白一黑”斗争,稳定了物价,恢复了国民经济;通过一化三改造,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框架的活力逐渐释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等。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之下,党领导人民充分挖掘农村自有资源,利用农村的青山绿水大力发展农业,催生了农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依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培育构建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向前。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我们的物质生产力得到了质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改善,老百姓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完善政治体系,落实治理效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政治建设,无论是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还是认识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处于排头兵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开展,中央和地方进行了各种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如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我们完成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农民工的党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农民工的党建工作不仅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升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反腐倡廉一直是政治建设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反腐、制度反腐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革新与完善。效率、法治、人权、正义是政府善治的主要要求,政府对人们关心的事情要敏感,对关系百姓的重大事件应作出迅速的反应,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传承优秀文化,滋养群众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精神源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比如,我们充分重视和保护了历史文物。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福州工作期间,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且提倡传承并发扬福州地区传统艺术文化。在习近平主持工作期间,福州地区大量文物得以修复和保护。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各地均保存着或散落着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梳理、讲述,让它们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而让它们活起来,也使得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思想精华得以流传并继承。与此同时,我们党在推动文化建设与繁荣的过程中,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出发,不断创新文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升级,也不断地回应着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在践行党性修养中推进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恪守人民至上的理念

“为什么人”作为一个根本问题,彰显了政党的性质。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维护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从根本上说,一切为了人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和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秘密所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迎接了一个个挑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奋斗党史充分证明,人民就是党的力量源泉,就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归宿和目的。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带领人民进行救亡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党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首位,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造福人民,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根本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7](P9)

(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自由只属于资产阶级统治阶级范围内的个人,并不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所有人。而“自由人联合体”那里才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因为它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所关照的是每个人和整个人类的发展。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达到了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的高度统一,在这里,它是人的个性、人格与独立性三者最大程度的生长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8]新时代,创新成为了首要的关键任务。只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充分激发人的创新活力,才能人人各尽所能、各展其才,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红船一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宗旨和奋斗目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推动物质生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生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升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公民层次的内容,其中,敬业则属于个人层次的重要价值准则。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意义上,“业”正是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与提升的根本途径。敬业,则是作为主体的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本质要求。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人人都爱业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岗位,整个社会才能良性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的党员同志更是要立足自身岗位,自觉践行敬业精神,干好本职工作。当遇到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曲折时,我们能够以建党精神、初心使命为指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战胜挫折,圆梦未来。

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遵循正确的职业道德准则,明晰自身的工作任务以及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能从群众的基本利益出发,深入一线,了解百姓所需所想。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职业道德,干不好任何工作;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获得快乐和幸福的必要手段,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不断认识自身、获得成长,并最终发展成一个社会人。党员同志更是要在职业活动中,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发挥自己的党员引领作用,协调党群关系,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爱岗敬业,以职业活动带动身边走向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在马克思的语境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涉及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人的生理、心理及各种活动能力的发展,更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法治、社会公正、生态环境、政治民主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相比过去相对单向的追求物质生活而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和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诉求,又有精神层面的跃升。[9](P11)如果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向与归宿,那么,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根本价值取向。

历史实践证明,在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所形成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需求的。我们应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为基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最新论述为指导,以党性修养为武装,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之上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