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优化研究

2022-12-25 00:26陈满堂
学周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物理

陈满堂

(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甘肃古浪 733102)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意味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灌输和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同时,在最新的高中物理新课标中还提出了“物理核心素养”一词,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高中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水平、身心发展规律等,灵活开展课堂教学,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一名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引进全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模式单一。目前,物理新课标已经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一新教学观念在落地实践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刻,致使其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依然无法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可以说,教师基本上都是围绕高考的要求,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自行确定教学内容,并将其一字不落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极强的依赖性,过分依赖教师、依赖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物理学习效果,难以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求。

第二,过分关注理论知识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核心素养取代了传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拔高了物理课堂教学要求: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的考试技能;还应关注知识探究和思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旨在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但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深受“以考定教”的影响,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常局限于知识层面中,弱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是围绕物理知识和考试反复讲解知识,并开展题海战术,至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等思维、知识应用能力则不管不顾。这种教学模式背离了学科素养的要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推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立足于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功能,构建一套与新课改、物理核心素养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物理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以学生取得的物理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弱化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其他方面素养的发展。另外,在当前物理教学评价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情况。如此,这种滞后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阻碍了物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1]。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一)构建情境,唤醒学生探究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鉴于此,面对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灵活借助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内心的这种探究欲望,促使其在强烈的需求驱动中,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依赖的学习状态,进而以全新的身份和状态参与物理知识的探究学习。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应结合情境教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物理知识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物理学家故事、物理小实验和小发明等,灵活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充分借助教学情境的引导,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学生内在需求出发,借助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以苹果落地、雨滴下落、树叶落下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在生活中建构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这些物体下落的速度一样吗”这个问题。接着,教师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草稿纸,将其中的一张纸揉成纸团,一张纸不做任何改变,接着将其同时落下,看看哪一个物体会先落到地面。如此,借助这一教学情境,契合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习就是学生通过物理现象的感知,先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接着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并据此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同时,鉴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也常常面临着一定的难度,致使物理学习效果低下。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将其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通过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可真正实现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原本抽象、难懂的物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融合,有效转变当前学生厌烦物理、抵触物理的学习状态。同时,信息技术的融合也优化了物理知识的呈现发展,降低了学生的理解、掌握难度。

例如,整个物理学习中,“牛顿运动定律”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一部分的知识还存在极强的抽象性、繁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较大的难度。鉴于此,在推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围绕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几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个视频,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使得原本晦涩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简单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下深刻理解了牛顿定律的相关知识点[2]。

(三)问题驱动,实现物理高效学习

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师唯有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借助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以物理问题为中心,围绕其进行思考、探究、解决,最终在学习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此,必须要围绕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并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情,在其知识“增长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渐将其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价值,教师还应关注问题之间的层次梯度性,确保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最终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物理综合素养。

例如,在“圆周运动”中,为了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可按照上述的原则给学生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秒针转动、汽车车轮转动,这些转动现象是不是都属于运动?同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包括:我们可以将直线运动的速度表达出来,那么圆周运动又属于哪种运动?如何才能将其表达出来?结合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几个小问题,即:如何将直线运动的速度表示出来?能否互相借鉴,将圆周运动方式表达出来?如此,学生就可在问题思考、头脑风暴中,完成物理知识的深度探究,并在探究中高效达成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培养等多种目标。

(四)实验探究,强化学生探究素养

鉴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也必须要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优化和改进。以往,针对简单的、具备条件的实验,教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验证;针对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则是通过口头讲解的模式进行,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掌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如此,致使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观念,对教材上的验证性实验进行改变,使其转变为探究性实验。接着,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在明确的实验目标引导下,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等环节,共同完成物理实验的探究学习。另外,在强化学生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课下积极开发物理小实验、小发明,或者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交流和探究,自行设计物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并开展物理实验验证等。

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教师就可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对这一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和梳理;其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在交流中提出实验假设,并结合假设设计物理实验方案;最后,指导学生以学习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借助铅笔、橡皮擦、书本开展试验,对之前的实验猜想进行验证。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也促使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核心素养[3]。

(五)联系实际生活,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

物理新课程视域下,掌握书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关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立足于物理知识的“生活化”特点,坚持“知识联系生活”的原则,联系生活优化课堂教学。一方面,高中物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融入生活现象和元素,使得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完成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就借助了一个社会热点:一位女士在楼下用双手接住了楼上坠落的女婴,事后这位女士的双臂出现了粉碎性骨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爸爸妈妈将小宝宝高高抛起来,又用双手将其接住,但他们的胳膊并未出现受伤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如此,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就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真正完成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并对其进行解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真正实现了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

(六)实施层次化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高中物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学情分析,结合高中生在以往学习中积累的知识、高中生的认知思维发展水平、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等,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学优生、学中生、后进生。接着,结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确定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并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分层教学中,教师就按照上述原则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接着结合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以及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基础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使其分别对应三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其中,基础目标是:明确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明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提升目标:运用本节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拓展目标:借助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规律,了解一般的科学方法。如此一来,借助不同的物理教学目标,能照顾到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新课标的提出明确了物理课堂教学方向,同时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标准。鉴于此,教师应彻底摒除应试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结合物理新课标下的教育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手段,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更好地满足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新课程物理
只因是物理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我不是教物理的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