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建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2022-12-25 04:58吴莉
考试周刊 2022年44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为案例,整合教材设置教学目标,利用多种类型的史料创设情境,围绕目标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教学,并引入史学成果多维度评价,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指向深度教学,达成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食物物种交流;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4-0159-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课程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提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学业水平质量标准。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关键。在吸收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课为案例,将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等融入教学设计展开探索,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落实核心素养。

一、 整合内容,确立主题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方向,因此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以课标为依据,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性问题,设定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掌舵。

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对食物物种的开发,食物与人类的生存与文明发展紧密联系。本课例是《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的第二课,第一课介绍了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各具特点食物物种开发历程,纵向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二课主要介绍了新航路的开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世界各地区间食物物种突破空间,横向大规模交流,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了新的阶段。

教材首先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的概况,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物种的交流对世界各地区带来的影响。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设定为要求学生掌握食物物种的交流,更要以食物物种交流为载体,进一步思考文明之间的交流对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影响。从全球史角度出发,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性的物种大交流,纵向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文明物种的多样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横向上使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推动着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与此同时,带来了疾病细菌的传播、生态环境破坏、文明冲突、文明之间不平衡加剧等负面影响。

整合与本课紧密联系的内容,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介绍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旱地粮食作物对中国的影响。本课的核心概念“物种大交换”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课中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一。利用主题教学的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对必修和选修中分散的信息的纵向整合。根据教学主题重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培养和提升其核心素养。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本课的教学主题设定为:对新航路开辟以来的物种交流进行历史评价,教学目标设置如图1所示。

二、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问题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其理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一脉相通的。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炼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设置一系列有梯度、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通过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问题,形成符合学习者认识规律的问题链。以问题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来激活教学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更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科的学习技能,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建构新知识,实现深度学习,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历史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要转变对师生观念的认识,借助各种历史素材营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利用“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融入情境教学设计过程中。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逐步达成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吸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本课利用问题驱动和情境教学两大策略,将内容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设置了以下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一:以中国为例,分析美洲的粮食作物的传播的影响。

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棚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大约始于前明,沿于国初,盛于乾隆年间”……“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然大雨时行,溪流埋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今太平山、大源洞、果子洞诸乡山形骨立,非数十年休息不能下种。”

——[清]《武宁县志·风俗》卷十一

材料三: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茎叶根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屯垦》

材料四:

【问题1】番薯何时,通过何种路径如何传入中国?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从番薯的传播过程中看,番薯传到中国的原因?

【问题3】番薯种子传入中国后,发展如何?为何有此状况?

【问题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番薯在中国的传播,引发了中国农业生产怎样的变化?

【问题5】这些变化又引发了怎样的连锁反应?

【问题6】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入和农业粮食生产以及人口爆炸之间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一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逻辑推论,史料之间相互印证,最后论证教材中给出的结论。通过史料实证,论证以番薯为代表的美洲食物物种在明清时期经海路传入中国,这些作物的本身的优势推动其在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促进了中国耕地面积的扩大,推动粮食产量的提高,这既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又推动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个探究活动,符合历史研究“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探究问题二:以欧洲作物传入美洲为例,分析其他地区的食物物种传入美洲的影响。

材料四: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在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五:哥伦布的船队里有猪。……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洲的第一批马,随哥伦布于1493年登陆。……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这种影响是深远的。16世纪初,牛被引进新大陆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羊也随哥伦布于1493年到达。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类的营养和健康。牛羊的皮毛给人们带来温暖,后来发展成皮货贸易。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新大陆的特色文化。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这对美洲的生态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问题7】为什么说哥伦布西行带来的甘蔗是个“诅咒”?

【问题8】甘蔗在美洲广泛种植后,去向如何?这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9】欧洲人将新物种带到美洲的同时,还带来了什么?(病菌)这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10】新的物种从欧洲传入美洲后,发展情况如何?对美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11】你如何描述材料中的众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取史料中的关键词、语句,例如材料一中的哥伦布、殖民、奴隶贸易、疾病,材料二中的细菌、军事优势、畜力、人口、健康、贸易、新大陆特色文化、生态链等,学生在历史学家的叙述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外来作物的传入,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丰富了美洲人的饮食方式;改变了传统劳作方式;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以及美洲特色文化的形成,当地生态链改变。但是物种的交流也将细菌和疾病传入,造成当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人口锐减使得美洲种植业劳动力不足,催生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导致欧美非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借助史学家的叙述,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深度联系,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世界市场的形成等重大事件之间进行了逻辑关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网络,最终发展出自己对新的历史问题的历史解释,指向历史高阶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三、 多维剖析,知识建构

在上述问题探究中,学生通过史料阅读、辨析,问题的探究,已经基本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的情况,也能借助史料阐述物种的交换对美洲和亚洲的中国产生的影响。但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掌握,还停留在局部地区、单向的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还未能反映历史的全貌。还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从而构建更为宏大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对本课的核心问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进行总体评价时,以历史地图教学组作为载体,将史实与地图信息融合,将分散的史实与地图按一定主题进行归类筛选、整合,通过观察对比,学生能顺利地总结出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呈现四个特点:交换的范围具有全球性;物种交流具有双向性;交换内容的丰富性;影响具有双重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最后,引入了史学研究的成果,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史学家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概括。

材料六:(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七: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文明开始全球化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美洲、大洋洲地区则相继加入到以欧亚非地区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而在这场全球化的交流中,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正是农业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才最终促成了之后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最终到来。因此,在工业社会到来前,农业因素是维持并推动全球交流与发展的最大力量。

——周红冰、沈志忠《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八: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断裂和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随着单一网络的创建,历史发展的进程似乎开始加速。各种各样的革新与发明、繁荣与衰落、疾病与瘟疫皆通过统一体系的波动,传播到条件允许的任何地方。……因而,一旦人类历史变得更加统一,它就会比以往更为动荡和混乱,时至今日,我们仍旧生活在这种状态之中。

——[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麦克尼尔全球史》

通过对宏大的事件进行分解叙述、分析;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运用不同的维度解释和评价历史;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思维视角,全面认识历史,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本质,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渗透唯物史观。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研究的观点、技能、方法和步骤,能够有理有据进行论证,有助于培养其利用历史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辨析他人历史解释中感悟历史,引起共鸣,从多角度探究人类文明的交流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反思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

整个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师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主题之下构建知识体系,层层铺垫,由具体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在严密逻辑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水到渠成地解决课堂的核心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彭禹,夏辉辉,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學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孙兴容.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4]席楠楠.中学历史学科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吴莉(1987~),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