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情怀——“爱国”主题阅读

2022-12-26 00:19珈语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歌手语回国

珈语

【导语】

爱国是一种情怀,深植于灵魂深处;爱国是一种热情,转化为报效国家的行动。放弃个人利益,只求国家发展;不顾个人安危,只愿国家稳定;牺牲个人生命,只为国家强盛。这就是伟大的爱国情怀。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个爱国志士,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赤子之情……

爱国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苗向东

“我们要回国!”师昌绪面对美国记者说。他却不知道,他已被美国司法部列为“三钱”后面不准回国的重要人物之列。

师昌绪是1948年8月到美国留学的,他先在密苏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到欧特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又去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之后开发出被称为300M 的超高强度钢,随后被大规模用在飞机起落架上。他在材料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军方早盯上了他。

师昌绪读完学位,打算立即回国,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吊销了5000 名中国留学生的护照,并且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

刚开始,师昌绪还想曲线回国,想先到印度去工作,再找机会回国。很快他在印度找到了工作,去办手续时,美国移民局官员说:“离开美国就是回中国,不放行!”这让他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那个时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铺天盖地,中国留学生没有安全感,美方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可以把中国留学生抓起来关进监狱。师昌绪觉得中国留学生必须组织起来,统一行动,他的宿舍就成了联络点,大家开始讨论应对方案。

有一次,他们借开夏令营的机会,把中国留学生召集起来讨论怎么回国,统一了两点:一是必须宣传,叫美国公民都知道中国留学生想回国,这样美国当局就不能秘密抓人、关人;第二要跟国内取得联系,这个是最难的。统一认识后他们开始分头行动。

师昌绪先是联系了多家报纸的记者,表明自己和留学生想回国的愿望。他和5 名留学生的姓名和照片很快被刊登在了《波士顿环球报》上。后来,波士顿最有名的《基督教箴言报》记者采访了他,并把他的相片放在头版头条上。接着,他和同学起草了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公开信,要求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禁令。他还与26 名中国学生联名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表明中国留学生想回国的强烈愿望,还给美国公民写信,求得最广大的同情与支持。为了扩大中国留学生想回国的影响,他花53 美元买了一台滚筒式油印机,然后刻钢板,把这些信油印了2000 份。这在当时是冒着很大危险的,如果被抓,会被关上几年。但是,师昌绪觉得只要能回国,一切冒险都是值得的。印好信后,他用两只皮箱装着信件,坐火车到纽约邮寄,他把信寄给了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这一行动在美国产生了较大反响,有人写信给报纸说:“我们不应该扣押中国留学生。”有人写信给议员,强烈要求还中国留学生自由。

与此同时,师昌绪、张兴钤、李恒德等人组织留学生两次集体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报告他们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还记录了中国留学生被美国扣留的事实,并提供确切的证据。怎么送出这封信呢?不能找苏联大使馆,因为那目标太明显,那里已经被监视了。后来,师昌绪辗转来到华盛顿,请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驻美国大使馆的年轻外交官,把信转交给了参加1954年日内瓦谈判的周总理。周总理拿着这封信在日内瓦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严正抗议。

师昌绪和同学们怀着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经过3年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可以回国了!1955年6月,35岁的师昌绪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后来,师昌绪成为中国高温合金材料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并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爱国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聪明才智贡献给自己的祖国,让祖国强大,让人民富裕。”

(来源:《做人与处世》2021年第2期)

【感悟】

从一名留学生到高温合金材料的专家,师昌绪走过了一段曲折的报国之路。文中,作者一边介绍师昌绪的归国之路,一边写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不仅行文流畅,而且主题鲜明。

在无声中“唱”响心中的国歌

黄淑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21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时,雄壮的国歌声一响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终于不再像过去的12年那样,在心里默念国歌的每一句歌词了,而是立即用手语“唱”出了国歌,表达深埋于心的家国情怀。

1976年,邰丽华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两岁那年,因为一场高烧意外导致失聪。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把她送进聋哑学校学习。在那里,她与舞蹈结缘。15 岁时,她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于2005年登上春晚的舞台。她领舞的舞蹈《千手观音》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使她登上了艺术的巅峰。后来,她想把机会留给拥有舞蹈梦想的年轻聋哑演员而选择谢幕,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团长。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那天,她第一次进会场参加会议。看到全场的参会人员站起来,她知道这是要唱国歌了。她也站起来,在心里默念着国歌的每一句歌词。她一边念,一边为自己不能唱出国歌而伤心。会后,她陷入沉思:能不能创新一种统一、规范的“唱”国歌的手语,满足广大听力残障朋友想“唱”国歌的愿望呢?

可是,规范和统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中国有34 个省级行政区域,各个地方的手语又不尽相同,再细一些又分为北方手语和南方手语。所以要开展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研究,前提是必须收集、掌握全国各地的手语表达,再集体论证,最后才能确定哪个词用什么手语表达。

2017年6月,中国聋协手语委全体成员先后辗转于多个省份手语信息采集点,通过网络调查、视频访谈、集体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共收集到32 份国歌手语视频材料。邰丽华与专家们一次又一次探讨手语规范化的重要性,从中寻找手语规范的意义。

尽管很熟悉国歌的旋律,但要让手语的节奏跟上国歌的旋律,卡点准确,对邰丽华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邰丽华不仅要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把新手语尽快掌握,还要克服以往手语打法上的不严谨。歌词开头的“起来”这一句,只是双手平伸,掌心向上,然后突出用力一抬的手势,她就练了两个小时才做到形神兼备。对“危险”的表达,她已经习惯了一手五指微曲,掌心向内,按两下胸部的动作,现在新的手语却是左手伸食指,指尖朝前,右手伸拇指、小指,小指立于左手食指上,左右晃动几下。为了尽快学会通用手语,下班回到家,邰丽华还是不停地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一直练到自己满意才休息。

不仅用手语“唱”国歌,邰丽华还围绕建党100 周年推出了“手语唱红歌,无声传经典”的主题宣传活动。每首歌与另一首歌都不相同,怎样用手语和动作去表达歌词中的韵味呢?学生里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怎样通过手语去表达歌词的刚性与柔性之美呢?她都想到了。她先搜集来歌词,然后用手语翻译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一遍遍地去打磨。她练习熟透后才教给学生,发现学生的手势不对,再耐心地一遍遍地去纠正。每周,她都会在抖音、快手、头条上推出经典歌曲的手语版,现在已推出了《我和我的祖国》《国家》等红歌。其中,手语歌《明天会更好》还参加了牛年春晚的表演。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和邰丽华录制的通用手语版国歌视频一起发布。两会开幕时,她结束了长达12年的默念国歌每一句歌词,第一次用手语“唱”出了国歌,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真情,汇聚着向上的力量。

(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7期,有删减)

【感悟】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邰丽华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却用手语“唱”国歌,抒发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从“提出创意”到“采集信息”再到“精心研究”,邰丽华投入其中,反复练习,将用手语“唱”国歌的想法变为现实,让更响亮的红歌“唱”响神州大地。

不争诺贝尔奖

段奇清

1955年,钱学森携全家回国。虽说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在世界一些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1 篇论文;但回国后,他决定将所有论文发表在国内刊物上。有人对他说,只在国内刊物上发论文,会影响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言下之意,像他这样完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长期只把论文发在总体学术水平不高的中国刊物上,就是在放弃诺贝尔奖。

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崇高地位的钱学森却说,一心只想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在精神上跟着外国人跑,不利于实现国家长远计划。再说,把论文发在国内刊物上,只要论文质量高,国外的顶级刊物就会从中国刊物上转载,这样一来,也就提高了中国刊物的知名度。

就这样,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钱学森写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全都发表在中国的杂志上,比如《力学学报》《物理通报》《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科学》等。这些文章虽说发表在国内,但它们在国外的影响力也很大。例如,美国记者马拉根据他发表在中国刊物上的文章,撰写了一篇介绍、评议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文章,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尽管钱学森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被中国人民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的爱国情怀永远被国人铭记。

不争诺贝尔奖,不把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彰显的是为了祖国强盛而坚守的独立学术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正如钱学森所说:“我们考察国家问题必须从大局着眼,国家的强盛才是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目标。”

(来源:《知识窗》2021年第7期)

【感悟】

钱学森不争诺贝尔奖,更不把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他立足于国内刊物,不想“跟外国人跑”,显示了强烈的爱国热忱。一件小事就能彰显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举动就是爱国的表现。从自身做起,时刻在心里装着祖国,才无愧于“中国人”这三个大字。

猜你喜欢
国歌手语回国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国歌
当国歌响起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