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县第一中学 刘仁国
写作文重要的是要迅速找到感觉。要让文章一气呵成、气势贯通,就要找到题目的切入口,切入口找得好,好比打井打在泉眼上,会文思泉涌,语言顺畅。
理从何处讲起,话从何处说起,这里的“何处”就是切入点。从哪儿切入?想一想:为什么有时没话可说?有时是感到不值一提,人家都知道,说它做啥?有时是感到言不由衷,不愿意说,大话套话原则话,连自己都信不过,说起来没底气,自己都觉着讨厌。有时是觉得没意思,没味道,说了怕招人烦。如果不是这样,一肚子有情有趣有价值的好话,还不吐不快呢!切入点就要找这样子的。这是预先定下的一个目标。
这只是个标准,从哪儿去找啊?想想:一个理,什么是它值得说的部分,说出来不致招人烦,自己还说得挺带劲?
首先它不是常识,不是对得没商量的好话,逻辑上不能自相矛盾,事理上要合乎大致的人情,也不能把理说过了头,走向极端。不能只有自己赞成而大伙都反对,那样评卷的人也很可能反对你。
该是那种自己觉得有理而别人未必都同意的话。这是一片“灰色区域”——注意:人们把全明白的叫“白”,“明白明白”嘛,“明”的则“白”;把完全不明白的叫“黑”,比如人脑太复杂了,没人说得明白,就叫“黑”,“灰”就是中间的过渡带。世上其实不全是白与黑,也有不同色度的灰。但人们还是觉得一些道理是人人都该明白的——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加二等于三,而另一些没有多少人能明白,比如黑洞理论。而灰色区域则是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是学识又不是偏僻知识的区域。
比如说亲情、友情:两者都重要,太对了;两者都不重要,胡说。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多少话说,前者人人都同意,用得着说吗?后者当然是不对的。如果二“情”选一弃一,排一排重要性的次序,哪一个重要?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的意见就有必要说一说了。这就是“灰色区域”。当然你的观点不能是太“主观”,也就是说它不能单是一种“意见”,这不叫“说理”,只有个人见解就没法说理了。就像一个贵夫人对剧作家说的话:“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我只知道什么是我喜欢的。”那位剧作家鞠了一个躬说:“不错,不过狗和您的看法正相似。”
可以这样说:亲情是人类感情的基础,没有亲情,一切感情都无从谈起。一个人在家里没学会爱,没感受过爱,怎么会去爱别人呢?但基础的,也是低级的,需要提升。不然它就是牢笼,就是限制,人不该只会爱自己身边的人,爱应是一种普遍情感。而友情就是亲情的提高和泛化。基本感情得到提炼升华才会动人,也更加动人。父子、兄弟、夫妇,还不是像朋友才好?
有的作文不一定要说理,还可以编有矛盾、有冲突的故事。比如给“健康”编故事,健康有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一个人,从里到外都健康,没故事;一个人,从里到外都不健康,也没故事;一个人,身体健康极了,心理却不怎么健康,这就要有故事了;一个人,身体坏了,不可能健康了,却有极健康的心理、心态,这故事就有滋有味了。
总之,说理包括想清楚一个道理,要找到它的“灰色区域”;讲故事,要找到矛盾之点。这就是思路的出发点。
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切入。有一个切入法是很让人着迷的,那就是大手术,小切口。工作量不少,可不感觉疼,留不下大疤,这多好啊!有一种说法叫“低起点,高落点”,不过“低”和“高”容易让人误会,从一般的话说到大而空的原则话,由家常话到打官腔,这是讨厌的。应当从具体出发,给人家一点形象的、感觉的准备,说到一般的普遍的道理上去,还要尽量提升到一定理性高度,出手不高,可风筝放得不能太低。
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另一种思路,就是先搭出大架子,用演绎法:作为人,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再加上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大文学家、大科学家都怎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就应该……人们对它太熟悉了,像吃多了大肥肉,一见就腻上心头。圣贤之言不是不好,伟人之例不是没有说服力,但太远离平凡生活、太不平易近人了,就失去了感召力,说者站着说话不腰疼,听者隔岸观火不相干。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不是人人做得的,更不是人人想做就做的。从大到小地说,就先立了一个大台阶,让人望而生畏,人家可能就望而却步了。
切入的思路,就针对这一点,先给一个缓坡,让人家不费力地走上去,不知不觉就进了我们的逻辑圈子,一步步那么情愿地跟上去了,这岂不更好?
比如,关于汶川地震和疫情这样的大事件,学生一般会采用人云亦云的大角度——人民怎样伟大坚强,人民怎样富于爱心,领导怎样,军队怎样,等等。无外乎转述一些报纸上电视上的材料。这样只能泛泛而谈,没有什么感觉,也不见什么精彩之处,遑论什么深度、真切之类了。
其实最好采用从平民角度切入,以一个小人物来说事,总比当国务院发言人容易些。以一个人所见所感写作,总比在飞机上航拍的电影叙事脚本切实并且有感觉吧!
“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只能面对电视采访画面中身穿白大褂儿的妈妈手舞足蹈,一个年逾花甲的老母亲只能把年夜饭为身着防护服的女儿送到隔离区外。而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在病毒肆虐时,能够用爱筑起一道长城。病毒无情,而人间有爱。”这段新冠疫情作文的开头就是借助普通人物的行为引出“病毒无情,而人间有爱”的论点的。
又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开头:
非洲有一种名叫“尖毛草”的植物,在最初半年的生长期内,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儿,在沉潜半年后,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疯长,用不了几天便会长到近两米的高度,最后成为“草地之王”。而在雨季到来前,谁又能想到,这种其貌不扬的植物已然深深扎根了?
可见,生而弱者,只要埋头扎根,亦能他日凌云,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发出的自强之音:“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站在顶峰鸟瞰无余固然酣畅,但拾级而上的奋斗之乐更令人回味无穷。
——《天不绝人,何以自轻》
文章以尖毛草的故事引入,就是选择了一个小切口,颇有新意,然后回归材料,提出观点分析强弱之变。
再如,2020年江苏高考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开头:
姐姐刚大学毕业,所学专业是自己高中时就憧憬的,工作也对口。在大家眼里,姐姐是非常幸运的。可姐姐说:“我当初没有了解其他专业,就做出了选择,现在想想,如果那时眼界更开阔一点,说不定会更好。”
姐姐高中时,只因无意中看到微博推送的一部有关铁路设计与运行的微电影,从此便迷上了有关铁路的一切。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只要打开手机或者电脑查询,你就会享受被信息所环绕的快感。可时至今日,为什么姐姐会对之前坚定的选择抱有遗憾呢?
——《突破风暴,寻找森林》
从姐姐的遭遇这样的小事入手,引出信息片面化、碎片化的本质给人带来的影响,便于展开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