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2-12-26 14:03中共宁德市委党校范永华
河北农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发展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范永华

前言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最关心的问题,“十九大”第一次将乡村发展战略列入国家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内涵,但能否把这样重要的政策落到实处却是成败的关键。本文经过对以往的中央支持政策措施的总结,重点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证,论证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其的落实和推进有赖于各方的合力。财政作为一国政治、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涉及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其政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1 财政支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

采取财政政策措施(税收、财政支出、财政转移、公共支出和专项补贴),为“三农”建设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等投入到“三农”领域,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和优化配置。在某个阶段,成功发行了一亿三千八百万元的乡村专项债券,解决了乡村建设资金的瓶颈,扩大了乡村财政的融资渠道;同时,为规范和强化乡村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大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2 财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性制度

金融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有很大的直接作用,通过增加财政的投资和扶持,可以使两种机制相互融合,促进乡村振兴。财政制度改革与创新、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将有助于推进乡村改革与制度创新,并为实现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证[1]。

1.3 财政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乡村治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阶段,通过财政手段化解矛盾,实现利益与社会的整合,实现价值导向,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财政改革将以价值导向、经济与社会一体化的作用为导向,引导其他领域的制度变革,以解决各类利益冲突,促进包容、和谐的乡村治理格局[2]。

2 当前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2.1 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

新乡村建设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策保障主要是在乡村经济的支持,主要涉及税费减免、地方税收优惠、国家税费抵免、先行缴纳、再返还等。乡村财政支出措施,主要表现为财政直接支付、专项补贴、政府购买、信贷补贴、社会资金奖补、农业项目入股等领域。具体来看,公共财政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主要分为:财政扶持农产品发展,财政采取政府直接投入、补助投资等手段促进乡村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乡村农产品供应能力和效益,主要涉及政府财政投入、乡村社会投入、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补贴”等资金支持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扶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主要涉及公路、供电、水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田环境保护、乡村饮用水保障等。

2.2 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渠道过于单一

由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支持都很有限,加上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某省各地乡镇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乡村发展的资金投入还很少。

2.3 乡村振兴战略宣传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观念、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村民不仅对乡村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还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只服从上级的安排,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有的村民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3]。

2.4 农业乡村发展环境欠佳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城镇流动,从而限制了乡村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关注,农业和乡村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要素、服务、设施、经济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在要素上,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落户、乡村人才的短缺、分散的乡村闲置土地资源的整合、乡村财政服务系统的不健全等;在服务领域,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管理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设施上,规划一体化、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低。

3 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3.1 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财力保障机制

首先要加强财政投入工作,以实现乡村财政支出适度扩大、投资比重适当增加。财政支持重点要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涉及农田整治、标准化农田建设、农田生产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乡村文化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险、乡村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以保证农业投入增长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同时,财政应把主要财政投入的重心放到农村扶贫领域和发展深度贫困地区,以便更有效地推动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平衡增长。

其次,相关部门要促进农村财金互融,进一步创新农村财政项目投融资方式,建立财政、银行、社区、农村的多元化投入体制;不断创新农村财政支出的项目化支出方式,继续加强农村企业振兴计划和专项社会债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农村资金财政杠杆作用,通过采取奖补、贴息、保障、专项债务和资金化措施等,有效引导和撬动农村资金和社会资本扶持农业、乡村经济发展,逐步建立财政、金融、保险、担保、社会资本“五位一体”的金融支持机制。通过合理引导新型农村企业经营主体投入于农业特殊行业,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化农田,建立了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格局。

最后是优化农村经济扶持和保障的政策体制,不断创新农村财政政策方法和方式。按照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对农村地区的部分财税支持政策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对农业领域的存量和新补贴资金进行了合理的调节,并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绿箱”政策范围、扩大农产品规模、深化农产品收储、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制度,正确掌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4]。

3.2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供给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央、省、市、县、乡几个层次的基本公共事业的权力和开支职责,使其协调起来。强化地方部门的财力,提高地方部门的公共资源供给,并从转移支付改革、事权和支出职责的划分两个方面来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均衡,从而有效地减少区域和乡村的收入。第二,加强政府间的重新配置功能,进一步调整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加强对贫困地区、乡村、贫困人口等的扶持和保障。第三,要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普惠性,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共同就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乡村大病社会保险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基础养老水平,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制度,大力扶持国有资产,推进农垦制度的改革,建立城乡、地域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促进农民共同分享。第四,进一步深化乡村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乡村劳动力市场,健全乡村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健全乡村劳动力转移支付制度,落实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形成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5]。

3.3 有效规划涉农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乡村经济发展

从源头上整合涉农资金,健全农业补助体系,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准确性。相关部门要大力推进乡村专项资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序、有效进行。地方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健全“一事一议”、奖补等运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和外部资本的进入,填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缺口。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对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饮水,龙头放水”的新模式。可以通过多种货币政策手段为财政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地融资,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财政机构应将具有代表性的民生工程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来促进“三农”发展。

3.4 财政引导构建乡村多元共治模式

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十九大明确了“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乡村管理体制”的目标,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的理念,将其与乡村社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使其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强化监督管理,促进民主参与、合理配置、公平公正、维护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形成富有弹性、可控的利益协调与平衡机制,最后建立涵盖政府、市场、社区、农户、新型社会经营主体和村委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相互积极参与、激励相容、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体系架构。从乡村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来剖析,乡村管理必须贯彻自治、法治、德治等基本原则。要从出台乡村基层组织的运行经费保障政策、一事一议、扶持乡村新兴社会运营主体发展等方面,培养乡村基层管理主体,提升乡村活力,形成利益诉讼代表制度和协商对话制度,促进乡村自治。通过规范和维护农村管理中的多种权益,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法制汇聚共识与智慧,促进农村管理法制发展。要完善制度,正确看待公权与私权、正义与公平之间的联系,充分反映民主基本价值,确立诚实守信、守法为基本的伦理规范;在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主体上,要把财政资源、服务、管理等资源集中到乡村,培养乡村社会管理的主体,把公共利益、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利益层次和价值层次的统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界限,推进行政管理向服务的转型,应将工作重心放到乡村公共服务提供、培育乡村基础建设和机制构建上来,以防止政府越权、缺位和滥用。要统筹培养新型的乡村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小规模的农户,培养各种专业性、市场化的机构和服务型、公益、互助型的乡村社会团体。在不影响市场资源分配的前提下,要加强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协调,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要真正实现乡村基层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乡村集体经济的自主权和自主权。以政府补助、一事一议的形式,鼓励、促进村社、村集体参加乡村公益活动,以更好地体现群众的需要和喜好。在发展乡村公益活动中,需要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的参与感,从而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并培养其内在的活力。加强对乡村金融机构的监督,加强对乡村金融机构的监督,以提升其使用效益[6]。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对涉农资金的支出规模、支出水平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为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化的财政支持方式,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投资的投入,并逐步健全相关的保障体系。另外,要合理安排涉农资金,吸收社会资本,有效控制财政风险,有效地控制财政风险,不断提升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发展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