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相映共颂伟大胜利
——李可染《钟山风雨》赏读

2022-12-26 14:03尚玉新
老年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战船渡江战役硝烟

□尚玉新

1949年4月20日,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1000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发起著名的渡江战役。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武汉、江苏和安徽两省全境、浙江大部,以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分。整个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23日晚,东路由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64年,李可染先生根据毛主席的这首诗(1963年12月正式发表)创作了《钟山风雨》,并将全诗题于画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大篇幅的落款,使诗词内容的豪情和画面景象的雄伟相辉相映,将战场的震撼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图在创作上以传统水墨为主,结合西方油画技巧来营造硝烟弥漫的渡江场景。图中,解放军的渡船呈斜向排列,朝着远处硝烟中的南京城门驶去,渡船上的红色军旗在劲风中飘扬,充满力量,体现出解放军作战骁勇、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以及上下一心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奋战的精神面貌。远处被硝烟笼罩的南京城门显得弱小不堪,暗示出在解放军强大火力的攻势下,南京的解放已近在咫尺。

整幅作品以线面结合,大量的线条融于运用丰富、层次分明的团块性笔墨之中,显得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整体单纯而内涵丰富,完美地体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与紧张气氛,带给观者以直面战争的现场感。一排排战船,犹如一支支利剑刺向被硝烟笼罩着的黑暗世界。水墨皴染的手法和留白的处理既将炮火连天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好似这黑暗中透出的光明,象征着革命胜利前的曙光。斜向右上的留白将画面分割成占比悬殊的两部分,寓意着敌我双方在气势和战斗力上的悬殊;画面的落款与战船一道,形成画面线条存在的压倒性优势,犹如天兵压阵般冲向敌营,预示着胜利的必然到来。

《钟山风雨》既然是以渡江战役作为描绘主题,则必然离不开战船,其自然也成了这幅画的主角。画家对画面的构图可谓独具匠心,战船既如左上至右下斜向排列的多组平行线对着城门“万箭齐发”,又如一条“S”形巨龙直奔南京城蜿蜒而去。近处战船以写实而出,与江水融为一体;中远景战船则与硝烟相融,虚实相生,增添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战场的纵深感;船上人物虽以概括性笔触点出,但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依然可被感知。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及诗人的多重视角,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和决心,全诗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充满革命豪情。《钟山风雨》则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渡江战役的震撼场面,以直观的形象将观众带入那段宏大的历史场景中。绘画虽然通过瞬间场景来表现历史事件,但画面形象所带来的生命力和热烈气氛依然能够引发我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展开想象,去丰富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完成绘画本身的价值所在。

《钟山风雨》李可染 92.2cm×57.3cm 1964年作 江苏省美术馆藏

李可染的山水画注重意象的凝聚,减弱了意象与形式的独立性,同时将传统、西法、自然三者结合,尤其是光线的引入,形成了画面的朦胧、流光之感。《钟山风雨》在诗与画的结合上相得益彰,把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的光影相融相生,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战争气氛描绘到极致,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势如破竹的气势完美呈现在观者眼前。

猜你喜欢
战船渡江战役硝烟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那些“雷人”的战船
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名人大代表面对疫情的心声
战疫时间线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短视频江湖硝烟再起
陈友谅究竟是“蛋”还是“鸡”
金门炮战硝烟背后
清前期战船的修造与检查
忆渡江战役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