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与“让”的智慧

2022-12-27 00:38□汤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圆润温润筷子

□汤 瑾

语文教学除了听、说、读、写、思,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这两者的获得,一方面需要学生参与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有“藏”与“让”的智慧。

藏得自然

我曾自主开发过一节习作课,试图从普通的筷子入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自主表达。课上播放关于筷子的视频,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一双筷子,浅尝味道,酸甜苦辣咸由此启蒙;一双筷子,反复练习,灿烂的中华文明悄然传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有的想到自己小时候练习使用筷子的场景,有的想到团结的故事,有的想到坚韧不拔的精神……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学生由筷子联想到父亲:“我的父亲就像这上方下圆的筷子一样,外表看起来很坚强,甚至有些强硬,其实,他有一颗圆润的心。”那一刻,我不禁在心里为这名学生的敏锐和细腻叫好,同时暗自思忖:“这‘圆润’一词不太恰当,他是想说‘温润’吧?”正在这时,坐在他近旁的学生低声纠正:“一颗温润的心!”“改得好!”我当即捕捉到课堂生成点,“你能大声说给同学们听吗?”“他父亲那严厉的外表下有颗温润的心!”我赞道:“谢谢这两个同学!一个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独特的感悟很深刻;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将‘圆润’改为‘温润’。妙哉,此乃一字之师!”课堂上响起了学生自发的掌声。

看,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表达的积极性,把他们推到课堂的中央。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深思、研习、表达。教师则巧妙地藏于幕后,或画龙点睛,或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得巧妙

何谓关注学生?用一颗敏锐的心走近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这种关注会让教师拥有纯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学《咕咚》一课,读到“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笑了。全班交流时,我特意走到他身边:“老师发现你边读边笑,能和我们分享其中的奥妙吗?”他边笑边说:“光听别人说怎么行呢?要自己去看看啊!他们太可笑了!”我相机引导:“边读书边思考,是个好习惯。同学们,回到文中,读一读,想一想,小动物们笑了,这是怎样的笑呢?”就这样,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开来:“这是开心的笑,因为他们知道咕咚是什么了。”“他们可能会想,咕咚不是怪兽就好了。”我点头道:“哦,这是一种庆幸的笑。”学生又说:“他们可能在笑自己,没搞清楚状况就跟着跑。”我适时点拨:“哦,这是自我解嘲的笑,也是领悟的笑。”

此案例中,教师巧妙抓住课堂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笑”,基于文本内容,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展开推理、判断、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在思辨探究的过程中,“遇事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已然在学生的心中内化。

可见,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能够尽可能地把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欣欣然亲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正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乃至其内涵与灵魂。

猜你喜欢
圆润温润筷子
一手掌控的餐具
Roll with it
竹筷子
Chopp ed!
尚德董集 温润如春
生活
筷子礼仪
蠢萌
愿做一支荷,配你青花瓷的温润
温润相羊,唯望君安(下)